孟麗麗 郭 娟
(1.海安市角斜鎮畜牧獸醫站,江蘇海安 226633;2.海安市雅周鎮畜牧獸醫站,江蘇海安 226641)
伴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與養殖規模擴大,豬副傷寒感染幾率也逐漸增加,豬副傷寒臨床癥狀為敗血癥、腹瀉、腸炎,給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豬副傷寒與溫度環境也有著直接關系,疾病診斷時應結合具體臨床癥狀確診,制定可行性整治方法。
沙門是桿菌為卵圓形小桿菌,兼性厭氧菌,不形成芽孢與莢膜,能運動,呈革蘭氏陰性菌。常規培養條件下生長穩定,37℃條件下培養20~24h,形成的菌落可以達到4cm。三糖鐵瓊脂出現硫化氫,無吲哚。VP試驗陰性、MR檢測呈陽性。沙門氏菌與熱、消毒藥、外部環境抵抗力大小同大小腸桿菌相近。對熱抵抗力較低,60℃環境下20min即可殺死,幾分鐘即可被5%石碳酸、2%燒堿等滅活。
該病多發于6月齡幼崽,1~4月齡體重12~15kg感染幾率高,為散發性且成地方性流行。該病船員然為病豬與帶菌豬,利用糞尿將病原菌排出至外部,污染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發病。一些可以經過帶菌母體子宮感染,傳播迅速。該病常年均可發生,不過在春冬溫度較低環境下較為容易發生。
該病潛伏期可以結合生豬抵抗力與細菌數量、毒力不同而異。短則2d,長澤30d,通常在一周左右,可以劃分為急性、慢性、亞急性幾種。其中,急性病臨床癥狀為:在集體抵抗力較差而病原體毒力較強時,病菌感染能夠快速發展為敗血癥,體表癥狀為體溫升高,40~41℃,精神低迷、食欲不振。一般不見腹瀉,病程約一周呈水樣、糞便呈黃色;在耳尖、胸前、腹下位置可以看到紫紅色斑點。該病病程約2~4d,發病后24h可能出現死亡。亞急性與慢性較為常見,患病生豬體溫達到40~41℃,精神沉郁、寒戰,眼部帶有粘性分泌物,上下眼瞼被黏住,部分生豬出現角膜渾濁,甚至引發潰瘍。患病生豬食欲降低,便秘后下痢,糞便為水樣淡黃色、惡臭。因為下痢、失水體重急速降低。患病中后期有彌漫性濕疹,尤其是腹部皮膚帶有漿性覆蓋物,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潰瘍癥狀。
急性病病理為敗血癥病理變化,脾腫大、呈暗帶藍,切面為藍紅色,脾髓質軟化。腸系淋巴結腫大且充血;肝部有輕微腫大,偶爾可以看見細小的黃灰色壞死小點。身體各黏膜、漿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腸胃黏膜可以看見急性卡他性炎癥。亞急性與慢性病死亡生豬尸體逐漸瘦弱,病例皮膚帶由于痂樣綠豆皮疹,特點為病變盲腸、結腸,腸壁變厚、黏膜上覆蓋一層灰黃色彌漫壞死與腐乳狀物質。剝開后可以看到底端紅色、周圍不規則潰瘍。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脹,一些肝可以看到黃灰色壞死小點。肺心葉、尖葉、隔葉前下緣會有肺炎實變區。
該病集中于4月幼崽,為地方性流行;寒冷、溫度變化較大環境病發較高,一些幼崽抵抗力致病誘因存在多發。亞急性與慢性典型癥狀為:持續下痢,慢性經過。大腸有典型的潰瘍,腸壁增厚,黏膜上依附一層灰黃色彌漫性壞死與腐乳狀物質,腸系淋巴結腫脹初期診斷。急性病例還需要通過實驗室診斷。細菌分離:急性病例可以由器官分離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容易成功。肝、脾、腸系淋巴結、病變腸管的內容物與長黏膜作涂鴉染色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革蘭氏陰性小桿菌。接種于SS培養基與麥康凱培養基,38℃下培養24h可以看到帶有無色透明、邊緣整齊的菌落。一段時間后,一些沙門氏菌由于行程硫化氫使得菌落中心發黑,挑起可疑菌落展開生化試驗。對分離的沙門氏菌有待進一步展開血清分型實驗,確診所屬群別。
通常該病治療分為慶大霉素、環丙沙星、氯霉素、磺胺類藥品等,治療過程中應對易感生豬展開藥物預防,把預防藥品添加在飼料內。首先,氯霉素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口服治療方法為:50~100mg/kg,添加3次,效果顯著。肌肉注射根據10~30mg/kg注射3次,持續一周,效果顯著。或者使用復方新諾明一天70mg/kg,第一次用藥藥量加倍,2次口服,持續7d。其次,甲氧芐氨嘧啶按照體重5~8mg/kg,2次口服,持續7d。其次,中藥治療方法為:黃連、黃苓、花粉各5g,地榆、白頭翁、麥冬、柴胡各9g,神曲8g,梔子、豬苓、澤瀉各5g,大黃3g,二花5g,蒲公英8g,白術、甘草各5g。將上藥煎熬調汁,混合稀粥內進行喂服,1劑/d,連續喂養3~4劑,效果顯著。最后,加強生豬飼養管理,幼崽出生后保證及時吃到初乳,斷乳前提前補料從而提高幼崽抵抗力,增強疾病預防能力。
生豬養殖中,科學養殖、規范養殖是減少疾病發生的根本,其中豬副傷寒疾病作為影響生豬健康養殖的根本,還應加強診斷與防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豬健康生長,降低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