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美國首次發現豬藍耳病,1991年歐洲也發現存在該病,荷蘭科學家首次分離并鑒定出致病豬藍耳病病毒(PRRSV),此后感染在兩個大陸間迅速傳播,在大多數養豬生產國家中呈現流行性感染。至今,這種新病毒的來源尚未確定。1985年美國豬群血清PRRSV抗體的存在說明該病毒在發病之前就已存在。我國于1995年,在北京地區從加拿大引進的種豬中分離到PRRSV,1995年底華北地區和沿海地區豬場暴發并成為多發地帶。
我國PRRS的流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5年首次報道至2006年期間,表現為經典藍耳病臨床癥狀。母豬群主要表現為妊娠后期出現大量的流產、早產以及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增多,生長豬出現呼吸道問題,各生長階段生長性能變差,特別是繼發細菌病而導致哺乳豬和保育豬死亡率上升。母豬群暴發藍耳病后多在1個半月之內穩定,如無其他PRRSV毒株進入,則很長時間(2~3年)不會出現PRRSV導致的母豬流產等繁殖障礙癥狀。第二階段是2006年暴發“高熱病”至今,各高校及相應研究機構從現場分離到PRRSV與傳統毒株有較大差異,稱之為HP-PRRSV,簡稱高致病性藍耳病。隨后該病迅速在我國各主要養豬省份蔓延。據初步統計,HPPRRSV感染豬的發病率達50%以上,病死率可達30%以上,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目前HP-PRRSV毒株依然是優勢流行毒株。近幾年來,雖然不時也有HP-PRRS暴發的報道,但總體上以地方性流行為主。繁殖失敗表現為母豬返情、流產、不發情、早產、產死胎、弱仔增加、產后無乳、采食量下降;公豬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精子活力下降,稀薄,死精增加,精液品質下降。增加流產率高達10%~20%,斷奶仔豬多系統消耗綜合癥(PMWS)增加,斷奶整齊度降低。呼吸道疾病持續存在,新生至4周齡仔豬體溫40℃以上,呼吸困難,眼瞼水腫,腹瀉,漸進性消瘦,死亡率高達25%;斷奶仔豬呼吸困難,日增重降低50%~75%,死亡率10%~25%,藥物療效降低;生長育肥豬不同程度呼吸道癥狀,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上升,死淘率上升大于10%,保育期和育肥期的死亡率增加。HP-PRRSV與其他病原協同作用,可以增加死亡率,加重病情。
PRRSV屬于尼多病毒目、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有囊膜的單股正鏈NRA病毒,與其同屬的病毒有鼠乳酸脫氫酶病毒(LDV)、馬動脈炎病毒(EAV)和猴出血熱病毒(SHFV)等。PRRSV感染多數頻繁發生于呼吸道,病毒在鼻內黏膜、呼吸系統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中完成最初的復制,接著引起了病毒血癥以及病毒在全身的擴散。PRRSV的一個顯著生物學特征是對巨噬細胞的親嗜性,巨噬細胞(PAM)是首選靶細胞,盡管呼吸道上皮細胞也可被感染,但PAM占肺臟被感染細胞的80%~90%。間質性肺炎是PRRS最重要的組織損傷。胎盤感染發生于妊娠中后期的母豬,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PRRSV的基因組全長約15kb,含有8個開放閱讀框(ORFs)。每一個閱讀框編碼特異性病毒蛋白。根據病毒基因組核昔酸序列的不同將PRRSV分為2個基因型,即美洲型和歐洲型,前者以ATCC VR2332株為代表株,后者以Lelystad Virus(LV)為代表株。病毒的GP5蛋白是各毒株間變異最大的蛋白,同時GP5蛋白也是PRRSV的主要保護性抗原,在動物體內可誘導產生特異性中和抗體,GP5蛋白的外結構域中有一個高度保守的線性中和表位稱為B表位,和一個高變異性的免疫優勢非中和表位稱為A表位。由于A表位的核心位于B表位的7個氨基酸之前,使得A表位稱為誘騙表位,誘騙表位降低了針對中和表位的特異性反應,使得中和抗體產生緩慢。
PRRSV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空氣傳播和精液傳播,也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PRRSV只感染豬,各種品種、不同年齡和用途的豬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豬和1月齡以內的仔豬最易感。本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呈地方流行性,患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豬易感豬可經口、鼻腔、陰道、肌肉、靜脈及子宮內接種等多種途徑而感染病毒,豬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過接觸將病毒傳播給其他易感豬。從病豬的鼻腔、糞便拭子及尿中均可檢測到病毒。易感豬與帶毒豬直接接觸或與污染有PRRSV的運輸工具、器械接觸均可受到感染。感染豬的流動也是本病的重要傳播方式。
PRRS在通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患病豬和帶毒豬可向空氣排毒,污染周圍環境,精液、感染豬、污染的料槽等是PRRSV在豬場間傳播的主要傳染源,感染豬可通過唾液(42d開始排毒)、尿液(14d開始排毒)、精液(43d開始排毒,排毒6~92d)向外排毒。持續性感染是PRRSV流行病學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豬體內存在很長時間。PRRSV長時間存在于感染動物的上呼吸道和咽部,把感染豬和敏感豬混合放在一起,豬群的大多數會很快發生感染。豬群規模大、飼養密度高、氣候驟變、豬只引進等往往成為引發本病的誘因。
PRRSV感染的靶細胞是肺泡巨噬細胞,因此肺泡巨噬細胞的先天性免疫反應構成了抵抗PRRSV的第一道防線。PRRSV與肺泡巨噬細胞有特殊的親和力。巨噬細胞負責吞噬侵入體內的細菌和病毒,具有免疫方面的功能。病毒感染誘發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清除循環中的病毒,但不能清除淋巴組織中的PRRSV,導致病毒的持續性存在和持續性感染。相反,PRRSV會在巨噬細胞體內增殖,并導致巨噬細胞死亡。染病后,患豬體內40%的巨噬細胞會被PRRSV殺死,免疫功能嚴重缺失,從而讓其他細菌、病毒得以侵入、定殖。比如,感染PRRSV后,生長豬或肥育豬群中地方性肺炎的病情會明顯加劇。PRRSV的持續性感染使得感染豬成為短期病毒攜帶者,病豬在臨床癥狀消失后至少2個月內仍有傳染性。研究表明,病毒可在感染豬的上呼吸道和扁桃體中存活5個月以上,并且在持續感染期間可能引發二次感染。持續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病毒感染后不能激發INF-α,TNF,IL-1,NF-кB等細胞因子,尤其是對感染的先天性免疫應答有重要作用的NF-кB的激活,從而影響了先天性免疫反應和后天獲得性免疫對病毒的抵抗和清除功能。由于缺乏急性炎性應答和弱的先天性抗病毒活性,導致了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刺激不完全,產生了持續性感染。
感染PRRSV后,不同豬群的疾病表現差異很大。不過可以肯定,豬群健康狀況越好,其PRRS發病的癥狀就越輕。PRRSV可通過血液循環穿過胎盤使胚胎內的胎兒受到感染,從而引起妊娠后期母豬流產等繁殖障礙。
在臨床表現上,PRRS的暴發主要引起豬繁殖機能障礙(妊娠后期流產、早產、死產、木乃伊胎、新生子豬死亡等)、子豬斷奶后肺炎、生長緩慢、生產性能下降和死亡率升高,其次是呼吸系統癥狀。同時,PRRSV發病的劇烈程度因豬只的飼養狀況、機體免疫狀況、毒株毒力的強弱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感染PRRSV弱毒株或LV的豬發生短暫的發熱、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而感染強毒株的豬則呼吸費力、發熱、嗜睡和食欲減退。易感豬感染PRRSV強毒株會引起長期的病毒血癥,臨床癥狀急劇加重,死亡率升高,且動物組織和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與感染弱毒株或細胞適應株相比也明顯增高。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動物年齡、細菌的混合感染也能影響病毒的復制和臨床病癥。幼齡動物(4~8周齡)比成年動物(16~24周齡)發生病毒血癥的時間更長,排泄率和巨噬細胞復制率更高。
1.豬藍耳病疫苗的選擇。疫苗免疫可以減少臨床發病和病理損傷,減少病豬排毒90%以上,改善生產性能、降低發病率、死亡率,并且有研究表明,弱毒疫苗效率要優于滅活疫苗。控制豬藍耳病的核心是穩定種豬群。豬藍耳病的基本防控理念是重點防控高致病性豬藍耳病(HPPRRS),采取綜合措施,穩定控制。穩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切斷HPPRRSV在豬場的傳播;科學的免疫管理,合理、科學的使用疫苗以及免疫監測;合理的使用藥物與保健,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控制細菌繼發感染。
通常將豬場PRRSV感染狀況分為以下四類:1)陰性豬場:是指沒有感染PRRSV的豬場,也可以是感染PRRSV以后轉陰的豬場。這類豬場生產性能良好,沒有PRRS的臨床表現,實驗室診斷PRRSV抗體和抗原都是陰性。2)穩定/不活動豬場:“穩定”是指種豬群沒有病毒傳播,但是母豬抗體陽性;“不活動”是指在斷奶后豬群沒有病毒循環,沒有臨床表現。穩定/不活動豬場種豬群曾經感染PRRSV(抗體陽性),但是沒有排毒給斷奶前仔豬,分娩、保育生產成績也回到感染前的水平。3)穩定/活動豬場:是指種豬群抗體陽性但抗原陰性(沒有病毒循環),種豬的生產成績令人滿意,而生長豬群有病毒循環感染和臨床疾病的證據(也可能是亞臨床的)。血清學檢測多在保育豬后期或育肥階段發生血清轉陽。4)不穩定豬場:是指近期經過急性暴發或者存在持續感染的豬場。在這類豬場,種豬群和斷奶后豬群,有的甚至哺乳仔豬就出現臨床癥狀和損失,有的在各生產階段都出現PRRS的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測PRRSV抗原、抗體都是陽性。
豬場可以根據PRRSV抗體血清檢測來判斷本身所處的PRRSV感染狀態。免疫的豬群,可以通過分析各生產階段的抗體S/P值及其離散度的變化,結合PRRSV抗原的檢測來評估PRRSV是否活動和可能的活動階段。
2.豬藍耳病疫苗的合理使用
1)豬藍耳病疫苗的防疫方式和時間。免疫方式和時間取決于豬群的感染狀態、生產階段、免疫目的以及生物安全、飼養管理水平、周圍環境等。首先,確定是否免疫。陰性豬場和穩定/不活動豬場,如果生物安全沒有漏洞,能夠阻止不同病原傳播途徑引進PRRSV,豬群可以不做PRRSV疫苗免疫;但如果周邊環境復雜,生物安全存在隱患的豬場,可以考慮免疫,特別是對種豬群接種滅活苗;而對于穩定/活動豬場和不穩定豬場,因為存在病毒傳播,則應該考慮免疫弱毒活疫苗。其次,確定采用何種毒株疫苗免疫。運用何種毒株的弱毒疫苗免疫應基于本場主要流行毒株。最后,確定如何免疫。主要取決于豬群的感染狀況和免疫目的,對穩定/活動豬場和不穩定豬場,因為豬群存在PRRSV循環,如果不能通過生物安全、生產流程的控制來杜絕病毒的循環,則應該通過免疫PRRSV疫苗來建立群體免疫力和減少豬群的病毒循環。
2)母豬。陰性場和穩定/不活動豬場:如果生物安全良好,可以不免疫;建議盡量通過生物安全控制PRRSV進入豬群。穩定/活動豬場:母豬可在妊娠30~80d內免疫,或每3~4個月免疫一次。不穩定豬場:因為病毒在母豬群循環,所以盡快穩定母豬群是整個豬群穩定的基礎。可對所有的母豬采用“一刀切”免疫,以使全部母豬在短期內獲得比較整齊的免疫力,并盡快減少母豬群的排毒,30d后再免疫一次。如果能夠同時配合至少60d的種豬封群(即不引進后備種豬),則會因為種豬群缺少易感豬,原來循環的病毒會消失,種豬群會盡快穩定。這種情況下,因為種豬處于不同的感染狀態,處于感染潛伏期的妊娠母豬,有可能出現流產、死胎問題,但這有利于整個母豬群的盡快穩定,甚至整個豬群的穩定。免疫前后配合20%“替米考星”保健,將會使免疫取得更好的效果。
3)生長豬。陰性場和穩定/不活動豬場:如果生物安全到位,可以不免疫。穩定/活動豬場:可以根據本場病毒活動的生產階段制定免疫程序,建議在豬群感染的前4周免疫一次。不穩定豬場:因為母豬的免疫力參差不齊,有的母豬在產房排毒,甚至通過胎盤感染胎兒而使產房仔豬過早接觸到病毒。在大體穩定場,可以在出生后1~3日齡滴鼻免疫,同時注射長效抗生素以減少病毒感染后繼發細菌感染導致的損失;在暴發場,可以全群免疫,同時注射長效抗生素,育肥豬可以在免疫的同時在飼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因為藍耳病疫苗免疫力上升較慢,生產上會有一定的損失,但是要盡快減少病毒擴散和循環,從而有利于盡快控制,如果同時輔以保育豬或育肥豬的部分減群或生長豬封群、嚴格控制豬群流動等會穩定得更快。
4)后備母豬。對于穩定/不活動場、穩定/活動場、不穩定場的后備母豬都必須進行常規免疫,應該在進入種豬群配種之前42d完成2次免疫,2次免疫間隔4周。這相對于使用病料、血清等對后備母豬馴化要更安全、確實。基于豬場本身的診斷結果,實施豬場個性化的免疫程序很重要。免疫方式和時間,受生產者的目的影響,如果生產者的目標是清除PRRSV,則最終應停止PRRSV疫苗的免疫。
目前PRRS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目前PRRS仍是困擾我國豬場生產水平的重要豬病,病毒活躍豬場主要表現在保育中后期和育肥前中期,通常繼發細菌疾病而導致損失。
從PRRSV的感染特點看出,PRRSV以持續性感染、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ADE)中和抗體產生緩慢為突出特點,導致免疫的失敗時有發生。正是由于這些特點決定了PRRSV的感染在豬場千變萬化,癥狀和臨床表現也是千差萬別,同時目前市場上大量的PRRS活疫苗(經典弱毒苗、高致病性活疫苗)的出現更是讓廣大豬場在疫苗選擇上莫衷一是。根據PRRS的免疫特點和抗體變化規律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豬場要慎重選擇PRRS疫苗,適合自己豬場的才是最好的,安全和穩定是選擇PRRS疫苗的關鍵。2)在目前PRRS普遍感染的大背景下,免疫PRRS活疫苗是豬場控制PRRS的有效措施,同時要把握PRRS活疫苗的免疫時機。根據PRRS的感染特點分析,仔豬7~14日齡是最佳免疫時機,種豬群要達到一定的免疫密度,目前PRRS活疫苗的免疫保護期為4~5個月,因此種豬群必須確保3~4次/年的免疫密度。3)對PRRSV的檢測結果要進行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目前的常規抗體檢測結果反映的不是中和抗體和疫苗的保護力沒有相關性,檢測結果反映的是豬群PRRSV的感染壓力和穩定狀態。抗體檢測結果不是越高越好,抗體整齊度好、離散度小且抗體值處于相對較好的區間為最佳,因此必須對PRRSV抗體的檢測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4)謹慎選擇高致病性PRRS活疫苗,同時豬場定期對種豬群的PRRSV抗體進行監測,掌握豬群PRRSV的感染壓力,維持PRRS的穩定,確保豬場生產成績的穩定。
由于PRRSV侵害免疫系統后能形成持續性感染,豬場感染后的帶毒率較高,有的豬場即使己進行疫苗免疫,仍然可能零星發生或隱形帶毒,因此,在實際生產中防治豬藍耳病,不僅要選用高效安全的疫苗,進行科學免疫接種,還必須做好綜合防控,從藥物保健、生物安全、飼養管理、引種和后備母豬馴化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進,完善預警監測等其他綜合防控措施,才能全面的切斷病毒傳播的途徑和傳染源。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