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鑫/中農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肉雞矮小和發育遲緩綜合征( Running and stunting syndrome,RSS)是一種主要發生于快大型肉用雞的疾病。該病最早于1949年被發現,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報道此病后被大家廣泛認知。1986年我國江西首次發現本病。目前本病已遍布世界各地,呈愈來愈嚴重的趨勢。流行病學調查及人工造病試驗表明本病為傳染病(Koch 原則),尚未確定病原,病毒與環境(管理、營養因素)相互作用,增強致病力,常繼發細菌感染。由于該病發病原因復雜,臨床診治困難,對肉雞養殖業危害極大。
肉雞矮小和發育遲緩綜合征( Running and stunting syndrome,RSS),“矮小癥”通常是指病雞生長發育嚴重遲緩,45日齡活重僅為300~600g,病雞羽毛生長遲緩,出現特征性絨毛頭。“發育遲緩”是指病雞生長速度暫時性抑制,體重比同群平均體重輕200g左右。這類病癥又稱為傳染性發育遲緩綜合癥、營養吸收障礙綜合癥、雞只蒼白綜合癥、直升機病、傳染性腺胃炎、骨易碎病或股骨頭壞死。
流行病學調查及人工造病試驗表明本病為傳染病(Koch 原則)。尚未確定病原,該病似乎不是由某種單一病毒引起 (研究人員曾嘗試用單一病毒復制該病,但未能成功),在宿主中發現某種病毒,并不意味著該病毒一定與疾病存在因果聯系,可能會發現新的病毒。其病因錯綜復雜,環境、營養和管理對本病的發生起有重要作用。在病原學上涉及到許多病毒,尤其是呼腸孤病毒、輪狀病毒、腸道病毒、小圓環病毒和細小病毒、鳥腎炎病毒等已從臨床上分離出來,或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到。早期的研究證據表明,呼腸孤病毒在本病中起有重要作用。但近幾年來的研究顯示,星狀病毒在本病的發生中也起重要作用,而單獨的家禽細小病毒能夠引起RSS的發生,在復合型腸道病原疾病中細小病毒也起有決定作用。此外,病雞腸道內常可以分離出許多細菌,導致繼發性感染,使原發性損傷加重。
有關本病的發病機理,一般認為主要與胰腺管的阻塞和腸功能失調有關。胰腺外分泌部胰管的炎性反應最終致胰腺細胞的空泡變性、胰腺萎縮和胰管的阻塞,而胰腺是分泌消化酶的主要腺體,當胰腺功能損傷時,小腸內食物的消化出現障礙,糞中淀粉、脂肪含量升高,胰酶含量減少。胰腺管阻塞導致消化酶不足、消化不良,使玉米中的色素不能有效吸收,故病雞蒼白;鈣和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D)不能有效吸收,故病雞表現為骨骼損傷,但骨骼病變可能主要與甲狀旁腺結構和功能損傷有關,使其對機體鈣、磷代謝調控功能降低。
本病在全球范圍均有發生,疫情波動(幾年內高發,隨后幾年低發,如此循環)。可在一定地區內持續存在,有的雞場每批雛雞都會發病,也有的雞場周期性發生,而且其嚴重性和流行頻率,在各雞場之間也不一致。本病主要危害肉雞,對蛋雞不產生明顯影響。有證據表明,本病可垂直傳播 (Dr.Rex Gunaratne),通過糞便實現水平傳播,一周齡內肉雞最易感,死亡率高峰多出現在6~14日齡。病雞的免疫防御力較差,易引起繼發感染。低溫環境更易使該病趨于嚴重,雄性比雌性更易患本病,組織器官更易發生損傷,群體整齊度更差,死亡率更高。發病后變成矮小的雞,且不會出現代償性生長,因此直到上市日齡時體重仍難以增加。
該病無明顯季節性特征,常常隨著養殖條件、環境條件、雛雞抗病能力、管理等因素的好壞而表現不同,飼養管理不善、營養供應不足,條件越差則病狀越重,死亡率也越高,冷應激會加劇腸道的損傷程度和范圍。一般而言,本病溫度低的比溫度高的易發病;光照弱的比光照強的易發病;飲水不充足的比飲水充足的易發病;大棚飼養的密度大、濕度大、氨氣濃度高、通風不暢常致使雞停止生長。除環境因素外,種蛋帶毒也是造成本病發生的直接原因。種蛋的質量、大小可直接影響本病的發生和嚴重程度。父母代種雞場及孵化場管理不善、消毒不嚴更能促進本病的傳播和流行。由于糞便能夠傳播本病,因此當有本病發生時,應當及時清除糞便和消毒。
感染雞在約7~10日齡出現體重異常。發病率可達5%~10%,情況嚴重時,發病數目隨年齡增長而上升,21日齡以上時有將近20%的雞表現矮小或發育遲緩癥狀。除了增重抑制,還可能出現以下臨床癥狀:1)大腿骨接近骨骺處骨折引起腿跛(股骨頭壞死)。2)脛骨及喙部的顏色蒼白(雞蒼白綜合征)。3)羽毛生長遲緩,保持在絨毛期,尤其是頭部。4)大羽毛羽根扭曲或折斷,導致典型的“直升機綜合征”。5)共濟失調、一側臥地,與維生素 E過氧化物引起的腦軟化病相似。6)排出未消化飼料粒,以及糞便帶有橙黃色粘液。
嚴重的矮小雞一般在生長中期死亡,因為這時水槽升高了。如果矮小雞能喝到水也可能活到屠宰日齡,但體重僅有400~600g。死亡一般是由脫水或受欺侮造成的,尤其是單側腿骨折的小雞。
剖檢多以消化道變化最為明顯。小腸和胰腺是受侵害嚴重的靶器官,導致小腸消化吸收功能明顯低下,當胰腺嚴重受損時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導致脂溶性維生素A、E、D3和K等缺乏。可見腸道貧血、蒼白,擴張,大腸有大量消化不全食物。盲腸充滿黃色帶泡沫樣物質,胰腺早期病變多見于小葉邊緣,特別是十二指腸近端變圓,腺體縮小,蒼白、堅硬。法氏囊和胸腺萎縮,腺胃腫脹,胃壁增厚有炎性反應。股骨、脛骨發育遲滯,骨變形、肋骨頭腫大,呈佝僂病念珠樣變化,大腿骨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或斷裂。
一般根據特征性的臨床與病理變化,即可做出初步診斷。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以致不同的雞群中所發癥狀并不一致,臨床上應與腸毒綜合征、低血糖尖峰死亡綜合征、球蟲病、腺胃型傳支等病相區別。
該病由于病原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對該病尚無特效療法。綜合該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學,根據其流行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防控:
1.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保持舍內空氣流通,降低飼養密度,搞好環境衛生,定期全面消毒等有可能減輕該病的危害;嚴格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有利于控制該病的發生、傳播與流行。
2.實施小群飼養,全群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硒。雞的營養狀態與免疫機能密切相關,將健雛分成小群飼養,強化飼料營養水平,則可明顯減少該病的發病幾率。飼料中添加適量硫酸銅、微量元素硒,增加維生素A、E、D3和K用量對該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有助于緩解病情,促進康復。
3.實施免疫預防,發揮交叉保護作用。矮小和發育遲緩綜合征的發生原因錯綜復雜,特別是呼腸孤病毒雖然與矮小和發育遲緩綜合征有一定的關系,但呼腸孤病毒究竟是繼發病原還是原發病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實踐證明,肉用種雞在產蛋前接種呼腸孤病毒滅活疫苗,對子代商品肉雞仍有一定的交叉保護作用;對種雞實施呼腸孤病毒疫苗和法氏囊疫苗特異性預防,可使其后代生產性能提高,發病率下降;對于商品肉用仔雞,在1周齡接種呼腸孤病毒疫苗可提供一定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