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偉 劉 寶
(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遼陽 111000)
實際上,豬在各階段生長過程中,都會感染腹瀉疾病。結合以往的經驗來看,處于哺乳期的豬容易受感染,還有一部分架子豬和肥豬。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哺乳豬,且一旦感染帶來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成年母豬的感染率較低,且發病的特征較為明顯,一般情況下,變化率為16~92%??傊?,豬的年齡越小,受到感染的幾率越大,發病率越高,越不容易治療。要是一個養豬場,一頭豬發生感染,不出兩天,養殖場的所有豬都會受到感染相繼發病[1]。
傳染性腹瀉的病毒主要寄宿在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上,隨和新陳代謝,這些病毒會被機體排出,不僅污染環境,還對日常喂養的豬飼料和喂養工具造成傳染。感染的方式就是通過消化道部位使豬全部機能的免疫力下降,致使感染。一旦養殖場的豬群出現斷奶或者是剛出生的仔豬,那么這種病毒就會快速傳染斷奶的豬群,致使病毒流行于當地養殖場,基于這種養殖場環境,豬流行性腹瀉會使得6周齡左右的仔豬在斷奶期間出現反復腹瀉。
病原體經過口和鼻子部位感染后,直接到小腸。經過免疫設備和電子設備檢查,病毒的傳染是在絨毛上皮細胞溶漿中進行的,并未在其他臟器發現病毒繁殖[2]。病毒繁殖會造成細胞器的損傷,致使細胞功能出現損傷。而且腸絨毛的縮小,減小了吸收表面積,降低了腸內黏膜的磷酸酶含量,最終造成營養物質不正常吸收,這就是誘發腹瀉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被叫做滲透性腹瀉。由于腹瀉情況嚴重導致豬體內脫水,從而導致豬死亡。
通過對豬進一步的解剖,發現豬的傳染性腹瀉主要癥狀的發生部位是小腸。發病期間,豬的小腸管道發生破裂,顏色呈黃色,表層缺失彈性,腸粘膜嚴重縮小,甚至有些發病豬的胃粘膜出現嚴重充血,并且上面覆蓋著一層粘液。部分較大體型的豬,接近幽門區附近可以發現大面積壞死。剖解病豬的具體表現為尸體較小瘦弱、皮膚呈暗灰色,皮下組織粗糙;腸管迅速擴張,富有黃色液體,管道壁變薄,淋巴結腫大。從顯微鏡看,腸絨毛極具縮短,上皮組織細胞核縮小。當腹瀉十分嚴重時,腸絨毛和隱窩比例由原來的1:1變成2:1。胃腸道含有大量的殘留物質,外形呈弛緩狀態,小腸壁逐漸變得清晰可見,呈半透明狀。
豬傳染性腹瀉的主要疾病特征是急性,這是由于豬的年齡越小就越易于感染發病[3]。一旦同一柵欄中一頭豬發生感染,在兩三天之內整個豬柵欄都會感染該病。在初期感染階段,豬的體溫開始上升,一般是在40℃左右,具體癥狀就是精神不佳,不能活動,食欲不佳,經常出現口干舌燥;排泄物逐漸變成黏稠液。直至發病后期,病豬會表現為肢體大面積腐爛,小便失禁,對食物不感興趣、全身發抖,目無深色,體溫驟然下降,2~3d就會死亡。對于斷奶的仔豬和處于育肥階段的豬病癥較輕,雖無食欲,但能飲用清水;排泄物稀薄,顏色如黃醬,排泄物中常常有未消化的飼料;精神狀態不佳,身體快速消瘦,眼窩深陷,不愿活動,發病后期病豬的各身體機能會損壞,如果能夠及時醫治,病豬的存活率是很高的。成年母豬和種豬在發病后能夠自主恢復。
該病在流行病學與病癥方面和豬傳染性腹瀉沒有明顯的差異,相比較之下,其死亡率要低于豬傳染性腹瀉的死亡率,在傳播速度上也要慢于豬傳染性腹瀉。流行性腹瀉疾病往往是發生在寒冷天,豬在此階段不論年齡大小都會受此感染,尤其是年齡較小的仔豬,感染率非常高,死亡率較高,并伴有嘔吐癥狀和脫水嚴重,詳細診斷需要記住實驗室進而確診。
要想有效防控豬傳染性腹瀉病癥,就要將豬群進行統一的疫苗接種工作[4]。接種豬傳染性腹瀉和流行性腹瀉的二價菌疫苗,快要生產的母豬需要在生產前一個月進行疫苗接種,利用母豬機體使仔豬的抗感染能力增強,養殖戶也可以通過流行性腹瀉的病毒疫苗進行對其疫苗接種。對于癥狀較輕的豬,使用新城疫苗I疫苗,每次注射0.5g,并往里面兌入10ml的生理鹽水,不管豬體型的大小,注射2ml的混合藥劑,針對豬的重量不同,給其注射三氮唑核苷2ml/kg;對于病癥嚴重的豬,使用恩諾沙星藥劑進行注射,避免豬群互相感染,根據患病豬體重,=注射藥物0.2ml/kg,并往里面兌入20ml的恩諾沙星,注射方式采取肌肉注射,注射3d,每天注射兩次,除此之外,也可以對患病豬注射腸炎靈藥物,根據患病豬的體重注射藥物0.5ml/kg,同樣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每天注射兩次,連續注射3d。
還有,對患病的仔豬和成年母豬每天要注射一次鹽酸山莨藥劑。仔豬注射3ml,成年豬注射15ml,并且對所有豬群進行口服補液鹽溶液150ml左右,每天進行一次口服。
養殖戶要給豬群體喂養營養價值極高的飼料,增強其身體素質,提高抗病免疫力,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豬群著涼。另外,養殖戶要確保豬群飼養的環境是干燥的,通風設施良好,在豬柵欄內外噴灑1.5%的火堿水和8%的漂白水,用于豬群的環境消毒,從而防止豬群由于環境因素感染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