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勇 周銅銅
(樅陽縣畜牧獸醫局,安徽銅陵 246700)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的優化,各種肉制品的需求量不斷提高。人們為了保證肉類的需求量,開始大肆擴張畜牧業和養殖業。其中,以牛羊養殖較為普遍。在牛羊養殖的過程中,其可能會受到多種病菌的侵襲,從而形成疾病。羊腦包蟲病是一種由腦多頭蚴所致的疾病,其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在治療這種疾病時,需要以消除病原菌為目標。在當前臨床調研中,以常規治療方案為主,但是治療效果較差。在疾病長期存在時,病畜的生長受限,將會影響養殖者的利益,嚴重時,還會波及該產業的經濟效益。對此,在近幾年的臨床工作中,獸醫對其提出了多元化的治療方案。吡喹酮作為臨床相對典型的一種用藥方案,其在羊腦包蟲病的治愈率上,可達80%以上。筆者結合某獸醫院的具體狀況進行探索。現報道如下。
抽取某獸醫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羊腦包蟲病牲畜64例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分組的方式,來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每組32例。其中,有急性38例,慢性26例,無哺乳期牲畜,在此之前未發生該類病癥。對其一般資料進行整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的病畜進行常規對癥治療。根據病畜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對其進行消炎、鎮靜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病畜運用吡喹酮以清除寄生在腦部和脊髓中的腦多頭蚴。其采取兩次用藥法。第一次根據病畜的體重來進行用藥劑量確定,以肌肉分點或者皮下注射為主。在間隔48h后,對其進行二次用藥,將剩余的藥物使用完畢。然后按照病畜體重來進行青霉素、鏈霉素與安痛定等藥物治療,在連續治療4~5d后,多數病畜體內的病菌被殺死,而包內液體則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完全被吸收。對此,可以采取脫水劑來進行干預。對于一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病畜,可靜脈注射50%葡萄糖及維生素C。一般解熱鎮痛和抗菌脫水要持續治療10d。多數病畜要治療20~30d病情才能夠完全緩解。在治療20d后,對病畜進行抗菌素運用,持續時間7d。
對病畜進行臨床觀察,確定其治療效果。
觀察組病畜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30/32)明顯高于對照組75.00%(24/3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羊腦包蟲病也就是俗稱的羊多頭蚴病,這種疾病多是因頭帶絳蟲寄生于羊腦與脊髓之中所引起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多發于2歲以內的羊,且終末宿主為肉食類動物。在患病后,牲畜會出現食欲下降,不斷的作圓圈運動。且部分羊會出現長時間不動的現象。由于其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很多養殖者在羊患病后,不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并且加以治療。隨著病程的延長,病菌在宿主中產生的破壞作用會不斷加強,嚴重時,將會導致病畜死亡。在臨床實驗中發現,腦包蟲在春季的出現率較高,以囊泡狀為主,囊內充滿了透明的液體,外層為角質膜。在囊的內膜會有較多頭節。且大小不一。這種蟲的生存能力較強,其可以在宿主體內存活數年之久。另外,其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一晝夜可以產卵25~68萬個,既威脅環境,也會對動物產生較大的危害。尤其在我國畜牧業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羊養殖已經成為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之一。而這類疾病的存在將會對羊群健康產生威脅。其傳染渠道以羊吃草為主。在臨床上對這類牲畜運用吡喹酮治療,其作為一種較為理想的新型廣譜抗絳蟲與抗血吸蟲藥物,其能夠使得宿主體內的病菌向肝組織移動,并且在其中死亡。這對于多數病菌具有較好的效果,且用藥中的毒副反應相對較弱。在相關研究中表明,這類藥物能夠被機體內的病菌快速吸收,從而對其產生溶解作用。但是,在治療后,病畜體內可能會出現水量偏多的現象,對此必須要采取積極的脫水治療。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對病畜運用吡喹酮治療后,還會給予抗生素和脫水劑干預,從而降低再次發病的可能性,對機體內的水分進行適當的清除,以改善病畜的機體狀況。從治療結果上看,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羊腦包蟲病病畜應用吡喹酮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且能夠快速地改善病畜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