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宇 倪培培 于俊澤 李玉亮
(1.天津市靜海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600;2.天津市靜海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1600;3.天津市靜海區楊成莊畜牧獸醫水產站,天津 301600)
我國是世界養豬大國,豬的數量占世界第一。然而我國豬肉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卻很弱。雖然是世界第一大產肉國,而年出口量僅占世界肉類貿易的3.0%左右,且逐年呈下降趨勢。而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就是造成我國豬肉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因此必須研究與開發無毒副作用、無殘留、無耐藥性產生、不污染環境的飼料添加劑,以取代抗生素、重金屬元素、激素等,生產出安全放心的高質量豬肉產品,以滿足出口創匯和國內民眾消費的需要。益生菌可以直接飼喂動物,并通過調節動物胃腸道微生態平衡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動物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的效果。以益生菌研制成微生態飼料添加劑,正是取代抗生素等添加劑的絕佳選擇。
豬在出生前胃腸道沒有細菌,出生24 h內,腸道內定植了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腸球菌等細菌。隨著日齡的增長,微生物的多樣性與豐富度隨之提高。其中優勢菌為乳酸菌等厭氧菌(有益菌)占99%以上,而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有害菌)只占1%左右。有益菌和致病菌在腸道內保持一定比例,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并通過各種生理機能作用于豬體。
飼糧中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等,首先經過動物體的胃腸道被消化吸收,在胃酸、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消化酶和相關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其次再經過肝臟、腎臟的代謝作用,進入到靶細胞中沉積,從而實現畜禽的生長與發育。以益生菌為主的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能促進機體消化酶的分泌和腸的蠕動,進一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使飼料的利用率得到極大的提高。有的益生菌參與豬體內新陳代謝,保障豬腸道營養健康,促進豬生長提高生產性能。
益生菌通過黏附素與腸黏膜細胞緊密結合,在腸黏膜表面定植占位,成為生理屏障的主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已被證實能夠通過微生物一腦一腸軸與機體進行相互調控,從而達到改變宿主的機體代謝和腸道屏障功能以及免疫系統穩態的效果。益生菌還可以通過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免疫調節預防腸道疾病。從而達到恢復宿主抵抗力、修復腸道菌群屏障、治愈腸道疾病的作用。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還能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細胞分裂素,活化免疫細胞,促進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提高機體免疫力。
當豬受到斷奶、飼料改變、轉群、運輸或疾病等應激時,腸道微生物區系會發生變化。益生菌產生乳酸、細菌素、類細菌素、過氧化氫和某些有機酸等抗菌物質抑制腸道中腐敗細菌的繁殖,減少腸道中內毒素、脲素酶的含量,并能抑制腐敗菌產生胺、靛基質、吲哚、硫化氫等致癌物質和其他毒性物質,使血液中內毒素下降。
益生菌中的需氧芽孢桿菌能在宿主腸道內迅速地定植并生長繁殖,能消耗腸道內的氧氣,造成厭氧環境,有利于有益菌在消化道內生成致密的膜菌群,形成微生物屏障,抑制消化道黏附病原菌厭氧微生物的生長,從而使失調的菌群平衡調整恢復到正常狀態,達到治病促生長的作用。
絨毛高度和隱窩深度是腸細胞成熟度和功能的間接指標。研究證明仔豬在斷奶時小腸組織形態發生了多種變化。研究發現,益生菌添加劑飼喂豬,空腸絨毛高度及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比未飼喂益生菌小豬有所增大,可降低空腸絨毛酸性杯狀細胞的數量,而益生菌提高回腸絨毛中性杯狀細胞。飼料添加劑和益生菌對隱窩上皮的形態特征和增殖能力具有可變的影響。
目前關于飼料中益生菌制劑的研究應用主要集中在仔豬階段,包括對仔豬生長性能、機體免疫力和腸道微生態平衡等方面的影響,益生菌制劑可通過多種途徑發揮作用,有效減少或完全替代抗生素的使用。益生菌制劑在養豬業中應用可以產生良好的效果,代替抗生素,生產綠色食品,減輕環境污染,應用前景廣闊。我國應該加強研究工作,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篩選優良菌種,改進加工工藝,提高產品在生產、貯存和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生產出耐貯存、耐高溫、耐酸性的益生素制劑,加強與其他物質配合使用和作用機理研究,提高飼喂效果,積極推廣應用,促進綠色環保養豬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