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杰
(河南省鄲城縣農業農村局,河南鄲城 477150)
近年來,隨著我縣養雞業的養殖模式由傳統散養模式逐步向標準化和規模化轉變,使我縣的養雞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隨著種雞、種蛋和肉雞的交易和調運日益頻繁,使雞的疫病也出現多樣化和復雜化。近兩年來,在我縣病毒性關節炎病發生呈上升趨勢,廣大養雞戶應該引起對此病的重視。該病傳染方式廣泛,可通過垂直和水平傳播,如果防治不及時,可繼發傳染性法氏囊等疫病,危害養雞業的發展,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基于此,本文就本病的防治措施進行了敘述,同時對葡萄球菌和滑液支原體病進行了鑒別診斷,僅供同行們參考。
病原屬于呼腸弧病毒科,本病毒對外界環境因素抵抗力強。對熱穩定,對2%來蘇爾過氧化氫、乙醚、3福爾馬林等均有抵抗力。但用70%乙醇和0.5%有機碘可以滅活病毒[1]。該病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以4~16周齡的雞多發,但是4~6周齡以內的雞最易感。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雞。
在發病初期一般都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行走異常,如走路搖擺、跛行等,開始緊腱足部異常,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蔓延至膝部,尤其是跗關節處,會有不同程度的腫脹病雞腿部僵硬,無法伸張,失去行走能力。后期會出現跛行更加嚴重,雞關節腱鞘腫脹明顯,病雞食欲顯著下降,同時伴有嚴重的腹瀉[2]。還有的病雞會出現貧血、發育不良和消瘦等癥狀,嚴重的會衰竭而死。
該病主要是在跗關節處有病理特征。急性病例,一般可在跗關節處有腫脹、充血或有點狀出血等病理變化;在關節囊以及及肌腱處有水腫、點狀出血,切開關節腔,可見從其內流出大量血樣或淡黃色液體或滲出物。一般慢性病例的關節腔內的滲出物較少;在肌和腱交接部發生不完全黏連或斷裂等病理特征;在嚴重的病例關節軟骨上有點狀潰瘍或在脾臟或肝臟等實質性器官上有壞死灶。
根據病原學、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對本病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需要借助實驗室應用病毒的分離鑒定和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等方法進行診斷。另外,在臨床上診斷時還要做好與雞葡萄菌病和雞滑液囊支原體病的鑒別診斷。
雞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雞的一種急性或者慢性傳染性疾病,該病是雞養殖生產中的一種常見和多發疾病。該病主感染40~80日齡雛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多雨季節多發;該菌是革蘭氏陽性球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強。目前可以用氨芐青霉素和林可霉素等進行治療,由于該菌易產生耐藥性,因此,養殖戶或技術人員在用藥前應進行藥敏試驗,以便選擇超敏感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可達到防治該病的目的。
雞滑液囊支原體病又稱為傳染性滑膜炎,是一種由急性到慢性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病原是滑膜囊支原體。該病主要以跛行、食欲減退或廢絕、滲出性滑膜炎和腱鞘炎等為特征。火雞和雞不分大小均可感染,但以4~16日齡的雛雞最易感染。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無明顯季節性,但多以潮濕、寒冷等因素繼發該病;在臨床上可以用強力霉素、泰樂菌素等常用的藥物進行治療,用藥前最好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對該細菌敏感的藥物進行對因治療。
廣大養殖戶盡量做到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若要引進種雞或種蛋,需要到標準化、無疫區的種雞場進行引入,同時引進前要做好對病毒性關節炎病以及其它雞病的檢疫,防止病毒性關節炎以及其它外源性疾病傳入到場內,種雞群引入后至少要隔離1個月以上,確定其無異常后,方可與健康的雞群混入飼養,可降低外來疫病傳入場內的風險。
雞病毒性關節炎病是養殖生產中一種常見的疾病,目前疫苗接種是預防該病最有效的措施。在臨床上可以用病毒性關節炎弱毒疫苗對易感的雛雞免疫1次,用滅活疫苗對18周齡的易感雞群再免疫一次。另外,養殖戶要加強對雞群的病原檢測力度,每半年或一年可委托當地的動物疫病防控機構進行病毒性關節炎和其它病原學的篩選和檢測工作,一旦發現陽性雞群有經濟價值的進行及時治療,無治療價值的應進行淘汰或深埋或無害化處理等。
加強消毒,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條件衛生,飼喂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降低雞群的飼養密度,把控好雞舍內的溫濕度,防止或減少各類應激因素的發生,以減少和減低感染或繼發其他疫病的機會。另外,定期用燒堿或甲醛等消毒劑對雞舍內環境進行消毒,同時還要對各類飼養用具以及種蛋、孵化室、育雛室以及孵化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切斷傳播源,以防該病和其它疫病的爆發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