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毛小桃子
前不久,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調查報道。當對被調查的父母提出“想成為什么樣的父母”的問題時,有70%以上的父母回答“要成為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的父母”,而“想成為受孩子尊重的父母”的極少。由此可見,大部分父母都想跟孩子形成平等的關系,但這僅僅是父母的心愿而已,并沒有變成實際行動。
下面介紹大部分父母在與孩子對話時都存有的偏見。你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偏見呢?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夠認真地反思自己。
每當孩子不聽話時,大部分父母都會習慣地說這樣的話:“這都是為了你好?。∧憧纯磱寢屨f的有哪一點是錯的?”
教訓孩子后,有哪個父母心里會好受呢?他們也會對孩子有歉疚感,看到無精打采的孩子,心里也會不好受?!拔沂遣皇翘^分了?”當父母們有這樣的想法時,很快就會給自己找借口,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合理?!拔艺f得也沒錯?。 薄暗群⒆娱L大后總會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的?!薄白詈笏麄冞€會感謝我的。”等等。
我認識的一個晚輩的丈夫,特別看不慣孩子站在門口的樣子,因此只要孩子在門口玩耍或者無意中站在門口,都會受到爸爸的嚴厲呵斥。即使媽媽替孩子說:“站在門口,妨礙到你了嗎?”丈夫還是固執地為自己找借口說:“小時候我媽媽說過,如果站在門口就會帶來厄運。”
請大家好好想一想吧。在這種情況下,不讓孩子在門口玩耍,真的是為了孩子的前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只不過是晚輩的丈夫在強迫孩子遷就自己因為各種理由所形成的固執習慣而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根本不需要這種教育。這只是從父母的某種習慣和觀點上,對孩子的一種強求。另外,這種教育中還含有“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必須遵從我的觀點”的占有欲。
“醫生,為什么只要孩子不聽話,我就忍不住發火呢?”有一天,一位媽媽找我咨詢。她有一個八歲的兒子,只要孩子不聽話,即使她在內心里對自己說“不要生氣”,但還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聽完這位媽媽的敘述后,我請她舉出能讓她生氣的各種情況?!拔覀円话愣际蔷劈c半就要睡覺,在睡覺之前我會叫孩子穿上睡衣。當我要求他換睡衣時,他都會爽快地答應。但是到了睡覺時間,他還是沒有穿上睡衣,這時我就會忍不住發火?!?/p>
在一天內,大部分父母也許會遇到好幾次類似的情況。媽媽就喜歡不停地干預孩子日常生活的瑣事,而當發現孩子違背規定時,就會大發雷霆。當自己的建議受到對方的冷落時,任何人都會有一種挫折感。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中,這種挫折感尤為明顯。雖然大部分父母都不肯承認,但是他們的腦子里卻深深地印著“他離不開我,他是我的所有”等占有的想法。
事實上,剛出生的孩子確實沒有自我生存能力,因此只能依賴父母。而父母在全心呵護孩子的同時,將擁有對孩子無限的權力。在盡情地享受自己權力的過程中,父母的腦海里會形成“孩子的思想必須跟父母的思想一致”的錯誤觀念,因此當孩子違背父母的意愿時,他們就會有莫大的挫折感和失落感,這種感受最終會以發火的方式表現出來。
擁有一家之長地位的爸爸,最容易出現這種傾向。如果孩子面無表情地坐在餐桌前,爸爸就會吼叫:“你為什么在吃飯時還要愁眉苦臉???”只要孩子不老老實實地吃飯,爸爸就會說:“吃飯時怎么還不老實點?”有些父母就是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并沒有完全接受孩子擁有跟父母不同性格和不同思維的事實,因此一味地主張孩子必須絕對服從父母的安排。
在醫院的走廊上,我經常提前看到來找我咨詢的媽媽和孩子。通過媽媽與孩子的坐姿,我能大概地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坐在媽媽的身邊,但是上身盡量遠離媽媽,而且東張西望的孩子,有可能是厭煩嘮叨的媽媽的孩子,這種孩子的自律性受嚴重侵害的幾率很高。另外,緊緊地抓住媽媽的手,一時都不敢放松的孩子,有可能是養育者經常更換或是還沒有找到“能讓自己安心的地方”的孩子。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發誓不會拿孩子的學習成績來過于責備孩子。她女兒的學習欲望很強,而且學習成績也不錯,上初中以后,女兒的第一次考試成績卻讓她非常失望,但是她沒有責怪孩子,只是簡單地鼓勵了一句:“考得還可以,請繼續努力吧!”但是女兒卻安慰媽媽說:“媽媽,是不是很傷心???下次我一定會得到好成績?!?/p>
女兒的這番話讓她感到很驚訝,她反問道:“我什么時候在乎過你的成績了?”可是女兒的回答更讓她吃驚:“雖然您沒有拿我的成績當回事,但是每當我獲獎時,您還是特別高興??!”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希望女兒學習成績好,并且在無意中不停地傳遞這種信息給女兒。
孩子們并不是只觀察父母的語言,她們還會敏感地接受父母在無意中發出的各種信號。在現實生活中,這種非語言的感情交流會占據所有交流的70%,孩子會依此來對父母進行判斷。例如:“如果在競賽中獲得第二或第三名,媽媽就說‘還可以,這就表示她還是因為我沒有獲得第一名而感到惋惜呢!”
由此可見,任何父母都不能肯定自己沒有傷害過孩子的心靈。說不定冷淡的眼神、滿臉的失望都將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對話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