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云 姜 獻 范 鑫 張文愷 方浡灝 許 超
(1.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 杭州310005)
股骨粗隆間骨折現多傾向于手術治療,而術后腫脹發生率高達98%[1],一方面由于骨折區域肌肉豐富,血供良好,外力創傷致出血、瘀血使組織間隙容量負荷增加,疼痛產生的肌肉痙攣及炎癥因子作用導致淋巴、靜脈系統瘀滯,液體交換失衡,從而出現水潴留的病理表現[2],另一方面手術刺激、麻醉效應、內固定裝置植入以及長時間制動等因素進一步加劇微循環障礙,術后肢體腫脹難以避免甚至會更加嚴重,常常是影響傷后康復的重要因素,目前臨床上常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解決這一問題。本院骨科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Gamma3釘治療術后的肢體腫脹采用電針加溫針灸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照《骨與關節損傷》[3]第5版股骨粗隆間骨折相關內容。納入標準:自愿接受隨機分組,可遵醫囑完成本治療方案,本觀察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年齡為65~83歲,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一般情況可,無其他系統重大疾病;未經其他方法治療者;為單側閉合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對側肢體無損傷,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伴有其他部位的骨折或有多發傷者;不能堅持本方案或接受其他治療方法者;有深靜脈血栓者;合并有惡病質者;有精神疾病或不愿配合者;有嚴重感染或下肢殘疾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病例共50例,均為本院骨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間采用Gamma3釘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男性 19例,女性 31例;年齡 65~83歲,平均72.3歲;左患肢29例,右患肢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側、受傷原因、骨折分型、手術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1)電針加溫針灸治療:選患肢足三里、三陰交為電針治療穴位,梁丘、血海為溫針灸治療穴位。治療用具:華佗牌一次性無菌毫針、G6805-2型電針儀治療,華佗牌太乙藥艾條。針刺操作:梁丘、血海,針刺用瀉法,得氣后將艾條(每節約2 cm)插入針柄燃燒,并在皮膚暴露處放置硬紙片,防皮膚燙傷;足三里、三陰交,針刺用平補平瀉,得氣后接入電極,采用疏密波,頻率為5 Hz,強度2 mA,留針30 min;每日1次,術后第1天開始,連續治療7 d。2)一般治療:術后第1天起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鈉5 000 U抗凝治療,抬高患肢45°。對照組予一般治療:術后第1天起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鈉5 000 U抗凝治療,抬高患肢45°。
1.4 觀察指標 腫脹分度標準Ⅰ度:皮紋存在,但較正常皮膚腫脹;Ⅱ度:皮紋消失伴皮溫升高,腫脹較明顯;Ⅲ度:皮膚硬緊,伴張力性水泡形成[4]。觀察兩組治療后3、7 d患肢腿腫脹情況(即腫脹分度),記錄治療前及治療后3、5、7 d患肢腫脹值 (患肢腫脹中心之周徑-健肢同一部位周徑)。
1.5 療效標準 參照 《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5],顯效:腫脹減輕明顯,腫脹減輕時間≤3 d,腫脹消退1/3~1/2,或≥3 cm。有效:腫痛有所減輕,腫脹減輕時間為3~6 d,腫脹消退≥1/2,或≥2 cm。無效:觀察結束時腫脹疼痛情況無改善。疼痛分級:采用數字疼痛分級法(NRS)[6]:無痛(0 分)、輕度(1~3 分)、中度(4~6 分)、重度(7~10 分),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 3、5、7 d 對兩組患者進行疼痛分級。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3 d患肢腫脹情況比較 見表1。兩組患者均有明顯腫脹,但觀察組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

表1 兩組術后3 d患肢腫脹情況比較(n)
2.2 兩組術后7 d患肢腫脹情況比較 見表2。兩組患者腫脹明顯減輕,部分恢復正常,而觀察組腫脹程度依舊輕于對照組。

表2 兩組術后7 d患肢腫脹情況比較(n)
2.3 兩組術后3、5、7 d患肢腫脹值及疼痛分級比較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肢腫脹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腫脹值及疼痛分級均有改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或P<0.01),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3 兩組術后3、5、7 d腫脹值及疼痛分級比較(±s)

表3 兩組術后3、5、7 d腫脹值及疼痛分級比較(±s)
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5,△△P<0.01
組 別 時 間 腫脹值(cm) NRS疼痛分級(分)觀察組 治療前 4.42±1.53 5.13±1.45(n=25) 治療后 3 d 3.48±1.23 4.72±1.37治療后 5 d 2.72±1.25 2.69±1.20△△治療后 7 d 1.33±1.16△ 1.29±1.12△△對照組 治療前 4.36±1.62 5.22±1.39(n=25) 治療后 3 d 3.96±1.14 4.96±1.28治療后 5 d 2.88±1.01 3.85±1.04治療后 7 d 1.90±1.12 2.76±0.87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觀察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學認為創傷后氣血痹阻是發生肢體腫脹疼痛的根本原因,將本病歸屬“股腫”“血瘀證”之類,如《醫宗金鑒》所述“人之氣血,周流不息,稍有奎滯,即作腫矣”,《普濟方》云“傷折動血破絡,淤積則腫痛”,《金匱要略·水氣病》所言“血不利則為水”,瘀血致使津液輸布失常,泛溢肌膚可加重腫脹,兩者形成惡性循環。中醫對骨折早期的辨證分析也以氣滯血瘀為主,以腫、痛、瘀為特點,故對創傷后腫脹的治療以益氣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為大法?!堆C論》言“離經之血與營血已睽絕不合,當急宜用藥消除,不留余邪”“腫不消則骨不長,瘀不去則骨不能接”,肢體腫脹伴隨創傷修復和功能康復早期階段,為骨折創傷最常見的體征之一,是不可忽視的治療點。
臨床針對骨折術后腫脹的處理措施有很多,常用的西醫治療藥物有甘露醇、呋塞米、地奧司明、威利坦等,各類中藥提取制品如苦碟子、燈盞花素、丹參川芎注射液,以及各種活血化瘀的中藥湯劑,雖具有一定消腫、止痛的功效,但部分也存在導致水/電解質失調、靜脈炎、過敏反應甚至腎功能損害的副作用或風險,尤其因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群,選擇此類藥物時更需慎重。使用物理治療相對安全且易操作,包括燈照、熏蒸、抬高患肢制動、冷敷、足底動靜脈泵等,部分方法對于肢體腫脹嚴重的患者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對于肢體反應遲鈍的患者或存在感染條件下需防范不良事件,特別需注意的是,動靜脈泵禁用于充血性心衰患者和有血栓性靜脈炎、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的患者[7]。
目前針灸治療越來越被人們接受,電針和溫針灸是在單純毫針刺法基礎上加以優化而來的,具有新特性和多重作用[8-9]。因此本研究立足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腫脹的問題,嘗試將此針灸療法應用于骨科術后的輔助治療。研究中在骨折近部以梁丘穴和血海穴配伍,梁丘為郄穴,主痛證,位于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旋股外側動脈降支、股神經肌支及伴行靜脈均位于該腧穴層次中[10]。 實驗表明[11]10 Hz 頻率電針刺激足三里和梁丘穴。在針刺結束后髕腱血流量仍持續增加。血海穴善治血證,《針灸甲乙經》“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現代研究結果[12]也顯示血海能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凝血功能,客觀驗證該穴具有活血消瘀的奇效。《素問·調經論》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溫則消而去之”,因此以梁丘穴和血海穴配伍,在針刺的同時施以灸法,達到行氣活血,通利經脈、消腫止痛的目的。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腫脹以髖部、大腿為著,由此也會進一步影響肢體末梢血循,加重循環障礙,故在骨折遠部以足三里和三陰交配伍,據 《正體類要》“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醫宗金鑒》云“今之正骨科,專以血論,須先辨或有瘀血停積,或為亡血過多,然后施以內治之法”所言與之略同,即外傷后需消法、和法兼施。足三里、三陰交相須為用,脾胃相和,針刺腧穴,結合脈沖電效應,針感更持久,使帶電離子在組織間定向運動,加快氣血周流,緩解肌肉、血管痙攣,改善組織代謝,消除炎癥水腫,同時能抑制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減輕局部疼痛[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術后腫脹均有改善,觀察組在腫脹消除和疼痛緩解上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無不良反應發生。綜上所述,在特定穴位予電針加溫針灸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腫脹有確切的治療效果,能夠促進術后恢復,緩解患者生理及心理負擔,也體現了學科結合的臨床思路,值得研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