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梅
【關鍵詞】消化內科;保守治療;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內胰酶被激活后,會加劇胰腺組織炎癥反應,從而出現發熱與上腹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表現。早期接受消化內科保守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疾病進展,降低臟器功能損傷等并發癥率與死亡率。適用于病情較輕或手術耐受性差患者;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消化內科收治11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當作實驗對象,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胰腺疾病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臨床資料不全、臟器功能障礙、嚴重并發癥者。患者平均年齡45.3±4.2歲;男性60例,女性58例。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批準。
1.2方法治療方法涉及以下幾點;①一般治療:給予吸氧、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及時補液以改善微循環,預防臟器功能受損。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包括心率與呼吸等指標,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②營養支持:患者常規禁食禁水,給予胃腸持續減壓,叮囑患者臥床休息,促進胰腺恢復。尤其是胰腺炎發作期,在禁食后給予營養支持治療,先行腸外營養支持,再行腸內營養支持,最后過渡到經口進食。根據病情合理調整營養支持治療進程。開瓶后的營養液應當在24h內用完,冰箱保鮮溫度控制為4℃。營養支持治療期間,加強患者不適感觀察,及時調整輸注速度。從飲水開始逐步給予無脂流食、半流質飲食、軟食,直至正常飲食。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能量的食物為主,減少生冷與辛辣等食物刺激。③西藥治療:早期使用甲硝唑類與頭孢類等藥物預防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與氟康唑等藥物給予抗感染治療,根據藥物說明書規范使用。利用生長抑素與烏司他丁藥物減少胰酶分泌,緩解腹脹等癥狀,預防并發癥發生。④中藥治療:胰腺炎屬于中醫胃心痛范疇,臨床以疏通臟腑措施為主,在胃管中注入中藥,方劑包括30g的大黃、紅藤,15g的元胡、丹參、木香,12g的紅花、柴胡。水煎煮至150mL,1劑/d,每天分早晚2次服用。嘔吐嚴重者施以灌腸療法。
1.3觀察指標觀察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分為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體征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體征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加重)三項。記錄兩組A-PACHE-Ⅱ評分以及c反應白蛋白、血淀粉酶、WBC指標水平。
1.4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用spss21.0軟件,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的計量數據,行秩和檢驗;以百分數表示的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組間統計學差異用P<0.05表示。
2.1治療總有效率118例畸形胰腺炎患者,治療顯效率為54.52%(64/118),治療有效率為33.05%(39/118),治療無效率為12.71%(15/118),治療總有效率為87.29%。
2.2治療情況治療后APACHE-Ⅱ評分以及c反應白蛋白、血淀粉酶,WBC指標水平優于治療前,P<0.05。如表1所示;

急性胰腺炎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常合并臟器功能受損與胰腺膿腫等并發癥。胰腺炎發作后促使大量胰腺組織壞死,治療干預不及時會引發感染甚至死亡。臨床治療方法包括藥物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主要目的是抑制炎癥反應,清除壞死組織,控制病情發展與預防并發癥。針對于手術耐受性差的患者,手術療效不盡理想,甚至受手術應激易引發其他不良反應。胰腺炎與胰腺炎癥、微循環障礙、局部組織炎癥因子釋放等因素有關,伴有休克表現與中毒癥狀,手術治療不能控制病癥,而保守藥物治療的臨床價值更高。
在消化內科保守治療中,包括一般治療、營養支持與中西藥治療等方法,其中一般對癥治療與營養支持能夠穩定病人身心狀態。禁食與胃腸減壓能夠防止嘔吐,并緩解腹脹癥狀,增加回心血量。補液與預防休克干預,能夠維持循環穩定,預防低血壓等并發癥。在禁食期以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為主。而西藥治療能夠及時控制病情,預防并發癥等不良情況出現。中藥治療能夠在控制炎性反應的基礎上疏通五臟六腑,改善氣血運行,尤其是灌腸療法,能夠顯著改善病情,從而提高整體療效。西藥藥效快,但指標不治本,長時間服用易產生耐藥性,增加感染幾率。中醫起效慢,但有改善微循環與鞏固療效等作用,能夠提高免疫力。其中芒硝有潤燥軟堅與清火消腫等功效。紅藤有活血通絡、敗毒散瘀等功效,可輔助治療胰腺炎。大黃有利濕退黃、解毒消癰等功效。木香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元胡有活血行氣與鎮靜止痛等作用。紅花有消炎與活血化瘀等作用,可降血壓、保護肝臟、增加冠脈血流量、降血脂、調節內分泌等。柴胡有疏散退熱、疏肝解郁等功效,有鎮靜止痛與抗炎、解熱等作用。上述中藥聯合應用治療急性胰腺炎能夠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利于醫療資源的高效利用。治療期間加強生命體征與病情觀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確保最佳療效。除此之外,藥物治療不能完全取代手術療法,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消化內科保守治療急性胰腺炎效果確切,尤其對于手術不耐受與病情較輕患者,治療方法顯著,身體應激反應與機體損傷有效減輕,治療安全性與可行性較高,更利于預后與生活質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