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洛陽市澗西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洛陽 471000)
豬氣喘病也稱豬喘氣病,以支原體科豬肺炎支原體為主要致病菌,主要危害生豬呼吸系統,其病變帶有慢性、非接觸性特點,可導致病豬胸腔內病變,包括肺部、氣管等。病豬增重速度明顯放緩,對養殖業、個體養殖戶和組織具有一定的經濟威脅。加強豬氣喘病免疫措施以及防治措施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支原體科豬肺炎支原體感染,是目前已知導致豬氣喘病的主要因素。該病原體屬革蘭氏陰性菌,可依托細胞生長,無細胞人工培養基處也可存活。但支原體科豬肺炎支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差,普通的大氣環境下僅能存活36h左右,各類常見抗生素均可使其失去活性。感染生豬后,可在病豬呼吸系統內生存。
豬氣喘病僅危及生豬,對于其他牲畜和人無危害。不同種類、大小的生豬均可染病,仔豬發病率較高,育肥豬發病率較低。目前研究表明,規模化養殖場內的生豬,發病率較散養、小場飼養模式下生豬發病率更高,分析認為這與病原體的大規模擴散、生豬免疫力不佳相關。此外,冬季、春季以及深秋等低溫季節發生率高于其他季節,這與豬舍通風情況存在關聯。病豬表現上,急性病例以肺水腫和肺氣腫為主;亞急性和慢性病例見肺部“蝦肉”樣實變。
藥物免疫是目前最常見的豬氣喘病免疫方法,因支原體科豬肺炎支原體多各類抗生素類藥物抵抗力均較差,可行的藥物免疫方案也較多[1]。可采用黃芪多糖和多西環素、氟苯尼考相結合方式,上述物質按1:1:1進行搭配,再以0.2%~0.5%的濃度以飼料或飲用水混合,提供給存在發病隱患的生豬或已發病生豬。如生豬未發病,每1d給藥一次,持續3d,生豬已見病情,每1d給藥一次不變,但持續時間應延長為7~10d。對于病情相對較重的病豬,可采用金霉素和支原凈結合的方案進行治療,支原凈用量為100ppm,金霉素用量為400ppm,將藥物按照1:100的比例混入水或飼料中,連續給予3d,觀察病豬病情是否得到控制,無明顯好轉可繼續給藥3d,或采用強力霉素,用量100ppm,混入飼料或水中,每1d用藥1次,持續3d。
疫苗免疫適用于大部分規模化養豬場,強調借助疫苗降低或避免生豬感染,對于較小仔豬可免除接種,達到8個月以上的仔豬行頸部肌肉注射,每6個月進行一次。成年豬以每年10月份進行一次以免接種,同時結合弱毒素苗進行注射,出現大范圍感染后,應對感染病豬進行隔離治療。在進行疫苗注射時,一般要求將疫苗注入病豬胸腔內,除頸部外,其他部位肌肉注射效果不佳。在完成初次注射后,不可給予卡那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疫苗功能。對于存在輕微病情的病豬,需集中給予止咳因子肌肉注射。疫苗免疫過程中,還應重視進行凍干疫苗的大范圍應用,對于存在范圍發病風險的區域,應重視春季、冬季和秋季的集中防疫。
大型養殖中心,可采用自繁自養的方式,避免外來生豬隨意進出,中小型養殖場、散養生豬,應在買入仔豬時進行檢疫管理,確保仔豬無染病情況。集中養殖情況下,無論養殖規模大小,均應進行短時隔離,持續至少2個月,確保外來生豬以及原有生豬無染病問題,再給予消毒、集中喂養。現有研究表明,不同階段的生豬染病率不同,這要求加強不同生豬的差異化喂養,原則上要求所有生豬均進行嚴格的飼料管理,避免出現飼料霉變情況,在出現季節變化、溫度變化時,應做好豬舍通風消毒,同時保持溫度相對穩定。較小的仔豬,喂養密度不宜過大,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降低飼養密度。為避免病原體產生耐藥性,每年度進行的消毒作業,應選用不同消毒用藥劑。
環境管理上,首先要求加強通風,除換季通風管理外,還應加強豬舍設計,一般要求集中飼養模式下豬舍高度不低于3.0m,以4~5m左右為宜,于豬舍四壁處設置通風口(窗),間隔在1.0m左右,單個通風口規格應在1.0m*0.5m(長*寬)左右。對于養殖規模較小的豬舍,可在設計時采用半開放模式,于豬舍邊緣設計不關閉通風口,保持不同時節通風效果。豬氣喘病為非接觸傳染,可通過空氣等進行擴散,為保證通風效果,還應選取合適的地區進行豬舍建設,保證充足光照和通風。豬舍內應常規保持理想的衛生條件。對于存在發病隱患的仔豬,需要加強隔離管理,避免頻繁接觸、靠近其他已經出現豬氣喘病情況的豬只。此外,應重視對豬舍綜合管理,包括周期滅菌等。
綜上,豬氣喘病對生豬養殖危害較大,加強免疫措施、防治措施的分析和運用十分必要。豬氣喘病一般因病菌感染致病,帶有一定的流行病學特點,免疫工作上,重視藥物免疫和疫苗免疫,防治工作則強調全面性,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加強檢疫管理,加強環境管理,從病源和傳播角度,綜合提升豬氣喘病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