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微電影”這一名詞就悄然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如今媒體上流傳的各種鋪天蓋地的視頻短片和廣告,都屬于微電影的范疇。時長短,制作成本相對較低,沒有一個嚴格的門檻;一臺DV,一個主題,一點創意,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視角拍出微電影。什么是微電影?電影電視學并沒有給出標準的定義。據相關資料,微電影是指專門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視頻短片。①
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微電影再合適不過了。它受到觀眾的高度熱議,所帶來的傳播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微電影對電影創作方面的藝術進行了探索,對社會話題、社會價值觀有著深刻表達,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②
觀眾在體會娛樂性和消遣性的同時,更應注重的是微電影所具有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是指人通過自身和自我實踐活動滿足社會或他人物質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貢獻和承擔的責任。③從這一角度看,傳遞正能量、聚焦當下社會生活、體現人文關懷、追憶青蔥歲月的影片最受觀眾歡迎,點擊率高。
目前,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平臺,已經成為人們每天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微電影作為新媒體產物,在實現社會價值方面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獨特優勢。
優勢之一:傳播方式上,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傳播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特征。
隨著上網用戶的逐年遞增,網絡已經成為微電影視頻投放的新寵。我們熟知的網絡傳播平臺有優酷、土豆、愛奇藝、V電影等。觀眾不僅僅是微電影的觀看者,而且可以參與其中,自拍自導自演,這種主動參與性大大提升了微電影的傳播效率。微電影靠的就是點擊率和轉載率,滿足受眾對于碎片化娛樂信息的需求,從而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價值。
優勢之二:傳播內容上,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具有親民性、草根性特征。
微電影更生活化,多數取材于社會真實事件,更接地氣。一些原創視頻多數由80后、90后導演,他們敢于講事實,說真相,有創新,能將一些社會理念投射到微電影的藝術作品當中,從而引發公眾關注。
優勢之三:傳播受眾群上,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觀眾具有年輕化趨勢。
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等新興媒體,日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這也給微電影造就了機會,短小精悍的作品更適合年輕人的口味。
微電影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其題材的多樣性:愛情類、恐怖類、勵志類、倫理類、奇幻類、青春類、溫情類、懸疑類、音樂類等。不同題材類型的影片,具有不同層面的社會價值。以下著重論述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題材。
這幾年,不僅大電影熱衷于打懷舊牌,微電影也熱衷于這種題材。2015年《我的少女時代》掀起了此類題材創作的新一輪高潮,而微電影代表作則仍要屬筷子兄弟的“11度青春系列”電影之一的《老男孩》。作品以荒誕的手法展開敘述,片中很多感人的情節喚起了觀眾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吉他彈唱、跳MJ的舞步、追求班花等這些校園段子,還有《花仙子》《小芳》這些經典老歌,磚頭似的老式收錄機、BP機、掌上游戲機這些時代感的記憶……無不勾起80后一代人的集體追憶,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這兩位“老男孩”的故事也是我們每一位有過青春夢想的人的故事。
每逢中國的傳統節日,情感類題材的微電影就會接二連三地在各大視頻網站中冒出。由張揚導演,王珞丹、張譯主演的微電影《老人愿》,20多分鐘的片長讓人留下了深刻記憶。全片以父女之情為主線,闡述了社會最敏感的話題:關愛老人。正如片名《老人愿》,“愿”字用得非常貼切、精準。這一話題揪住了當下的脈搏,傳達的社會價值引起人們的共鳴。
公益宣教類題材的微電影一般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呈現,起到宣傳教育作用。取材具有社會真實性,體現人文關懷,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指向。國內首部關于西藏盲童的純公益微電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韓紅用黑布蒙住雙眼,與西藏的盲童們一起度過了三天的特殊時光,體驗了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活。影片看似平實無華,卻又從現實問題出發,挖掘人們內心深處的心靈感受,以情動人。
微電影的時長相對較短,但題材對于創作的意義與大電影完全一樣。網絡搜索率較高的微電影之所以能夠迅速走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選題的切入點找得準確,從而能夠引起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具有豐富的時代社會價值。
題材選擇是導演的首要任務。一般來說,題材要么迎合當代主流社會價值觀,要么符合網絡市場價值需求。本文結合師生共同創作的短片《等風的日子》,闡述微電影的社會價值。這個故事通過劇組受霧霾的困擾而映射出當今社會霧霾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困擾。劇本較為簡潔明了,利用平行蒙太奇的敘事方法將整個故事講述完整,在設計上偏向人物之間的對話以及利益的碰撞,用劇組這個點來以小見大,表現霧霾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巨大隱患和損害。
新一代微電影出品人馮凱帥曾說過:“我們把微電影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載體,在當下電影追名逐利的大環境中,我想摒棄以功利為目的的商業目的,承擔起一個電影人應該有的社會責任。我相信微電影有這種力量,我們就是要創作一系列以體現當今社會需要關注的各階層情感、道德、責任為核心價值觀的作品,讓社會更加和諧。”④
《等風的日子》通過諷刺性的手法給觀眾更多的思考,影片結尾終于等來的一場大風將霧霾吹散,看似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大風雖然吹散了霧霾的籠罩,但是否吹醒了人們的環保意識?這不得不引發人們的深思。環保已經不是可以孤立的一個領域,而是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環保問題的確是人人有責,需要所有人樹立環境意識、公益意識。
為了更好地表達上述社會性主題,該作品在創作的時候非常注意結構設計,整體上采用了“戲中戲”的表現手法。劇情以新聞發布會為界,整個故事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敘述劇組因為霧霾天氣導致停工的狀態,由兩個大的情節段落構成:一個是室外劇組拍片,一個是室內劇組人員休息。這兩個場景都表現出了霧霾天氣對于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之大。后一部分敘述等風過程中“導演”的思考和應對。而在這兩部分之間設計了一個新聞發布會的情節,一方面是新聞發布會回應外界對影片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室內“導演”的焦慮,兩者構成對比。影片試圖通過一種較為生活化的方式,體現出在不同場景下人物所傳達出的情感。
其次,影片特別突出了日歷這個道具。這在直觀地告訴觀眾時間信息節點的同時,也可以襯托出“導演”在等風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表現出時間的緊迫,劇組所處的窘境,側面反映出霧霾對于我們的生活影響之大。劇中拍戲情節臺詞的設計也多為突出霧霾問題做鋪墊,臺詞中的“十步”“百步”的設計都是用來作對比,突出霧霾天氣的惡劣。在工作間內幾個人物的對話也都是圍繞著霧霾的問題展開。受天氣影響,男女主角即將去的兩個劇組“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照常升起”也都是扣準天氣這個點所設計的,形成了對比和諷刺的效果。
影片主要有導演、制片以及男女主演這幾個角色。以劇中“導演”這個角色作為線索人物,貫穿始終,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避免拖沓。在看完整部劇之后,觀眾可以感受到,大多數劇組人員對于無法按時結束拍攝的情況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這種形象的塑造可以和劇中的“導演”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的沖突也蘊含了微電影要表達的社會性主題之一:對于霧霾,不能抱著一種與己無關的態度。
劇中的場景大多是室內景,外景除了“戲中戲”的劇組在室外拍戲之外,還有的就是空鏡頭。因為除了可以從視覺方面直接呈現霧霾天氣,更應該表現霧霾對我們生活造成的重大影響,所以沒有采用大量的室外場景來直接表現,而是通過人物來側面表現霧霾的危害。
微電影題材的不同,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視聽語言的創作都離不開對蒙太奇、長鏡頭等鏡頭語言及其節奏的把握。蒙太奇是電影創作中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指將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從而產生連貫的片斷和場面,直到構成一部完整的影片。⑤該劇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如將發布會片場的情景與“導演”獨自在工作室的情景平行表現,相互烘托,形成對比,從而產生藝術效果。為了更好地敘述故事、表達主題,在人物對話方面使用了較為通用的正反打鏡頭,簡潔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有利于將需要向觀眾傳達的信息表達出來。空鏡頭在劇中也占了較大比重,主要是向觀眾展現出霧霾天氣,而特寫和近景相對較少,僅僅在表現人物情緒,以及需要作為時間過渡轉折的時候才會出現。全景和遠景的使用可以構建出一個比較大的空間概念,展現出較大的空間背景和環境氣氛,有助于顯示出霧霾的嚴重性。
整部微電影在音樂的選取上,針對不同的場景和人物的不同情緒,選用了不同風格的配樂。音樂的風格切換,用來塑造角色形象,烘托氛圍,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好地表現出霧霾所帶來的沉重感。
《等風的日子》的創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故事線索較單一,內容還不夠豐富充實。該劇從現實生活中選取霧霾這個全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弘揚主流價值觀,其社會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品的故事線索較為單一,應該再增加一些與霧霾有關的戲劇性的故事,使影片表達的社會價值更豐富、深刻。
其次是鏡頭語言的表現力不足。每一個鏡頭的存在都應有它的意義,應該用更為妥善的視聽語言更好地傳達作品所需要表達的理念和主題,巧妙利用長鏡頭,避免頻繁正反打鏡頭的多次切換所帶來的視覺疲勞,以及在人物塑造上的不足。
注釋:
①劉啟武.微電影時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3.
②陸曉偉.微電影的傳播價值解析[EB/OL].http://media1.people.com.cn/n/2014/0826/c388272-25539046.html.
③百度百科.“社會價值”[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4%BB%B7%E5%80%BC.
④王曉易.“四季”微電影開機 “三劍客”發力微電影市場[EB/OL].http://ent.163.com/12/0319/11/7SV5VCGC000300B1.html.
⑤張浩嵐.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