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媒體融合已經算不上新鮮詞匯了,實際上早在2014年我國就已經開啟了媒介融合之路。在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發表講話時再次提出要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大要求。所謂"媒體融合"主要是指電臺、電視臺、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新舊媒體從以前的分離狀態,打破界限,進行整合甚至融合。在融合過程中采用“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傳播”的方式,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滿足受眾對個性化服務的訴求。全媒體時代,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全民參與。近幾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出現,更是為媒體融合注入了全新的動力,也逐漸顯露出全媒體環境下傳媒業的全新特征。
媒介融合一方面擴大了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張蔚的《全媒體時代對廣播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一文中提出,“在全媒體時代,單一技能型記者將逐漸被擁有豐富知識及多種采編技能和全媒體思維的記者所取代。”這也從側面折射出當前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的人才需求方向。在媒介融合時代,使用不同的播出平臺的受眾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所以即便是同一傳播內容,不同媒體平臺的節目在形態上也相差甚遠,主持人在主持的時候要求也就千差萬別。再者,近年來,受眾細分化,節目越發專業化。以前要求主持人做一個“雜家”,而現今專家型主持人更受歡迎。這對主持人綜合素質要求極高,針對某個專業領域研究要十分深入。
媒介融合環境下節目內容多樣化、新穎化。這就需要播音員主持人除具備扎實的基本功之外,還要有鮮明的個性,新穎的思維,較強的即興表達能力、控場能力和即時互動能力,成為具備采編技術的復合型、創新型、專家型的主持人。對高校播音主持專業來說,就要順應人才需求的這種變化,在原有針對培養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主持人的培養方案之中,加入適應媒介融合要求的新型主持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對播音主持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的能力培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實現符合媒介融合要求的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要依賴于科學的課程設置。縱觀現階段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現有的課程設置,大多依舊按照中國傳媒大學早年課程設置方案進行布課。除播音專業基礎課外,還包括部分新聞學、傳播學和語言學的課程,部分高校也設置了相關的藝術類課程,同時也加入了編導課程和后期制作課程,致力于培養采編播一體化的播音員、主持人。但是近幾年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及媒介融合的不斷發展,針對融媒、新媒體的課程卻幾乎沒有。即使少數院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課程數量也遠遠落后于媒體發展的速度。學生對各類型媒介形態的特點和多種傳播技能的掌握程度都不夠,對新媒體節目的制作、新媒體的發展、全媒體的要求等知之甚少。
此外,媒體融合背景下專業化、專家型主持人才的需求也成為市場需求的又一新特點。在全媒體環境下,節目更加細分,更具專業性。這就要求節目主持人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甚至要求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學生除了要掌握播音主持專業技能之外,更要有廣博的知識,而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往往缺乏相關課程。
全媒體時代更加需要主持人的個性化、創新性的培養。現如今,受眾接收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呈現多元化特點。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特別是新媒體的大量涌現,以及近年來短視頻的火爆,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已經不能僅僅固守于傳統的播音主持語言樣式,要求語言更加口語化、個性化、時尚化。央視也在順應個性化趨勢,央視新聞節目歷來在受眾印象中是莊重、嚴肅的,但是央視新聞主播朱廣權一改以往嚴肅、沉穩的表達風格,化身“段子手”,一時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成為了現象級的事件。當今時代的特色就是個性的張揚,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潛力,解放天性。固守于陳舊的教學方式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個性化、創新性的培養。
一方面,近年來由于播音主持專業招生的火爆情況,一些高校的播音專業一再擴大招生規模,引發了師資力量短缺,師生比例嚴重失衡。同時現在高校的播音主持專業師資中外聘教師占比很大,部分院校甚至遠超在職教師人數。外聘教師多來自于一線媒體,雖然具備豐富的主持經驗,但專業知識缺乏、教學水平不高,同時由于外聘教師流動性大也導致了課程沒有連續性,對人才培養長遠來說存在隱患。另一方面,現有專業教師的知識有待更新。新媒體、新技術的不斷更新,對播音主持專業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播音主持專業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播音主持專業實踐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更加針對理論教學,學生專業實踐機會較少。專業實踐主要以小課上的訓練和一些校內的比賽、演出為主。而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主持人要具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這也影響了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
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媒技術飛速發展、傳媒業格局日新月異,節目形態不斷更迭,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在人才培養時,要根據一線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跟上媒介發展的步伐,培養全媒體實踐型主持人。
首先,要健全課程體系,根據傳媒市場需求增加有關新媒體、媒介融合類課程。當前媒介形態的多樣化和傳播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了解各類型媒介形態的特點,掌握多種傳播技能。例如,可以開設新媒體節目制作、新媒體發展研究、媒介素養等相關課程。此外也要增設通識類課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次,要結合院校自身優勢和學科背景設置特色實踐課程,進行人才“錯位培養”。人才培養要注重差異化,要突出特色,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占得一席之地。例如,現在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院校也有很多是財經類院校、體育院校等,完全可以借助自身優勢,培養相關領域的“專家型”主持人。
再次,更新教學方法,建立全媒體實訓項目。在教學中要突出個性培養,根據每個學生的專業水平、性格特點、個人愛好等,進行區別培養。根據各類節目和學生的特點,對學生分組,分方向進行授課。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最大程度地與主持人市場需求進行對接。可以借鑒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的“主持人中心制”模式,把專業小課組轉變成一個節目制作團隊,專業教師擔任節目總監,學生輪流擔任節目主持人、記者、編輯等職位,主持人兼任制片人,全程參與節目制作過程。制作完成的節目在網絡平臺進行播放,與收看節目的網友進行即時互動。
在教學中,教師對于人才培養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要適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必須要建立起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高校要加強高水平教師資源的引進,拓寬引進途徑,優化專業教師結構,同時鼓勵在職教師進修。要想適應媒介融合對于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要求,首先必須要使播音主持專業教師率先更新知識結構和儲備。鼓勵教師進行在職繼續教育,進課堂學習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學校定期邀請業內的專家,針對傳媒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各媒介的發展以及新出現的節目樣態等內容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定期舉辦校內教學能力大賽,“以賽促教”,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新媒體單位合作,讓教師了解、適應新媒體的工作需求,提高新媒體工作的業務能力。此外,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教學能力的提升也要同步進行。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信息化程度,綜合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要加大實踐教學相關硬件設施的投入,創造校內實踐機會。投入建設播音專業小課教室、錄音棚、演播室、后期制作機房等硬件設施,縮短課堂與一線的距離。讓學生在話筒前和鏡頭前進行播音主持專業訓練,掌握相關主持技巧。同時利用好校園廣播臺、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增加學生校內實踐機會。在課堂上,更加高效地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實踐和訓練,一方面能增加實踐機會,更重要的是,更直觀地讓學生掌握新媒體的特征與主持要求。要加強校企合作,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學校也應該通過了解合作媒體的反饋,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對于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要從外力下手,更要從播音主持專業學生自身出發,激活他們的內在志趣與自我提升動力。
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往往缺乏提升自身的內在動力,這也直接影響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部分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文化課成績較差,自身學習能力、自制力較差,自我感覺前途比較渺茫,對提升自我毫無動力可言。這就要求播音主持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采取賞識教育,用學習中學生取得的成就引導學生自我認同,正確看待自身價值和發展前景。同時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技能水平,使學生自身專業技術過硬,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自身價值。
新媒體的出現、媒體融合的不斷縱深發展正在影響著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也對傳媒類相關專業的教學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對于播音與主持專業來說,不論是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還是教師隊伍建設,都要與媒體融合的發展相適應,不斷做出調整,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適應業界的需求,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