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超
目前市場上,很多用戶正在使用4G 技術,也有少部分用戶仍然使用3G 和2G。由于4G 技術可實現看視頻,3G技術可實現看圖片,用戶可以通過手機來了解相關信息或觀看相關視頻,再加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應用的快速發展,傳統電視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5G 有著高速率、低時延等特點,其峰值傳輸速率可達10Gbps,下載一部高清畫質電影只需1 秒,端到端時延也將縮短5 倍,故其使用戶對手機產生更大的依賴性。同樣由于5G 網絡技術的特點,電視媒體行業也將獲得一定的發展機遇。事實上,目前已經有部分電視媒體注意到這一機遇,例如2018年1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力推動5G 核心技術在4K超高清視頻、人工智能新媒體中的應用。2019年年初,四川廣播電視臺與華為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啟動雙方在5G 新技術、超高清產業、人工智能、媒體融合等領域合作,共同助推智慧廣電建設。吉林廣播電視臺與中國聯通、華為公司共同推進5G 核心技術在4K 超高清節目傳輸中的技術測試和應用驗證。本文結合行業實際,力圖對5G 技術帶給電視媒體的發展機遇進行系統分析。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 商用牌照,這意味著我國5G商用建設正式開啟,也說明我國政府鼓勵5G 網絡技術的發展。因應這一利好,電視媒體行業可以從相關政策及4G技術弊端中尋找發展機遇。
2013年以來,5G 網絡技術反復被提及,例如歐盟、韓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相繼提出要加快5G 移動技術的發展。在我國,5G 技術相關的研究早在2009年就已經開始,我國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公司也向外界展示了自主研發的5G 原型機基站。為促進5G 網絡技術的發展,加強5G 技術的應用,2013年2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門共同支持成立了5G 推進組,對5G 各個重要垂直行業的應用開始探索與研究。2018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要加快5G 商用步伐,同時,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開始開展5G 系統試驗。2019年年初,中宣部將發展廣電5G 作為重要工作之一。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媒體時代,要對信息化大勢和發展機遇敏銳把握,要引領中國的媒體融合走上快車道。為積極應對5G 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紛紛加速推進媒體深度融合”。2019年5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編制并印發《廣播電視衛星應用總體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 2022年全國需要建成 4K 頻道。可見,從政策角度看,國家鼓勵5G 技術發展,國家廣電總局也要求電視媒體利用5G 技術發展,故5G 時代背景下,電視媒體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自2008年被運用以來,4G 網絡技術以其更快的通信速度、更寬的網絡頻譜、更高的智能性與兼容性受到民眾的歡迎,然而4G 網絡技術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部分問題在5G 網絡技術下能夠得到改善,因此,電視媒體可依此尋找一定的發展機遇。
1.下載速度較低
4G 的下行峰值速率為千兆級,即1000Mbps。下載速率受通信系統容量的限制,如系統容量有限,手機用戶越多,速度也就越慢,下載時間也就越長,這導致用戶在觀看直播視頻時往往會卡殼,極大地影響了用戶體驗滿意度。而5G 帶來的是超高速率的網絡,下行峰值速率可達20 Gbps,從理論上說,下載同樣大小的文件,5G 的下載時間可以減少至4G 的1/20 左右,因此,5G 時代人們的觀影體驗將大幅改善。
2.時延性強
4G 網絡技術的時延是5ms,也就是說,在這一網絡技術水平下,電視媒體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直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新聞,當主持人現場連線外景或其他區域的主持人時,二人的溝通有較為明顯的時延,這降低了電視節目的直播感,用戶的直播體驗感也不強。而5G 網絡技術下,時延是1ms,與4G 相比降低了很多,這使電視媒體能做更為實時的報道,電視媒體也可以基于此開展更多的直播節目。
3.接入用戶數較為有限
4G 網絡技術的接入用戶數量為20M,單扇區1200,即當某一時間內,有大量的用戶接入4G 網絡時,每個用戶的網速會很慢,甚至會出現無網絡現象。而5G 網絡技術則可以實現海量終端接入,每平方公里允許百萬級終端接入。對于電視媒體來說,4G 網絡技術下,由于接入用戶數有限,用戶在使用電視觀看節目時也會出現無信號的現象,而5G 網絡技術下這種現象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從前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使是4G 時期,通信技術仍然存在著網絡網速差、實時性低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傳統電視媒體的內容傳播速度慢,無法實現實時更新,同時也迫使節目呈現方式較為有限。而5G 技術的出現可以極大地改善這些問題,電視媒體可以借機抓住新的發展機遇。
5G 技術有著超高傳輸速率的特點,這使得電視媒體可以實現實時制作、實時播出,因此,5G 時代下,4K 超高清直播將成為常態,8K 甚至也要加入其中。傳統電視媒體可以通過使用5G 網絡技術優化內容傳輸,推出更多的實時直播節目。目前5G 高清視頻的采集、成像、顯示、傳輸技術已經成熟,內容儲備也在逐步增加。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廣播電視臺的4K 節目量已經達到2000 多個小時,中央電視臺則更多。
5G 技術也有著超低延遲的特點,它支持全息技術、AR/VR 等應用,用戶實時動態、社交活動等“現場”概念因此也會得到不斷強化。事實上,“現場”形式往往能夠使客戶有更好的體驗,也容易贏得更多的客戶。因此,5G 時代下,電視媒體可以使用5G 技術拓寬現階段自身的業務體驗,例如2019年春晚的多會場現場直播就給全國觀眾帶來了全國歡慶春節的熱鬧氣氛。
傳統的電視媒體往往是以無線廣播、衛星信號和有線網絡等媒介來傳播內容。5G 時代下,電視媒體有更多機會向移動端拓展,因為在5G 網絡環境下,所有設備都有可能實現智能化、媒體化,節目呈現平臺也將隨之多元化。以移動終端平臺為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受到了網民極大的歡迎,騰訊視頻也高調介入這一領域,而電視媒體在做視頻方面有較多的經驗,故其可以運用5G 網絡技術切入這一市場。
5G 網絡技術要得到更好的應用,還應該與其他現有技術配合,因此,電視媒體應該將5G 技術與云計算、云存儲、AR/VR 等相結合,運用在電視節目制作、分發、傳播等環節,最終實現以4K 超高清直播、VR 新聞等創新形態,結合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向受眾的精確傳輸。目前,中央廣播電視臺正在積極推進“4K+5G+AI”建設。除此之外,5G 網絡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結合也有助于電視媒體尋找更多群眾關注的精品話題,從而根據民眾需求制定節目。現階段,包括安徽廣播電視臺在內的電視媒體已經抓住這一機遇拓展自身的節目。
5G 時代下,傳統電視媒體只要面對機遇迎難而上,仍能夠成為人類傳播的重要平臺,發揮其特有的作用。為了解電視媒體的具體做法,為其他電視媒體的發展提供借鑒,本文以中央廣播電視臺、安徽廣播電視臺為例進行個案分析。
2018年10月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國內率先開播了純4K 頻道;2018年年底,又聯合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華為公司,合作建設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5G 新媒體平臺,并且也聯合建設了5G 媒體應用實驗室,研究使用5G 核心技術進行4K 超高清電視信號的傳輸,以及4K 的VR 直播編輯、制作、移動傳輸、多屏投送等。依據5G 媒體應用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2019年春晚中成功實現了深圳、長春分會場4K 超高清電視信號通過5G 網絡實時回傳。
同時,央視也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5G 新媒體平臺建設和業務生產賦能,形成“4K+5G+AI”的戰略布局,以此形成國家級新媒體新平臺,乃至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現階段,“4K+5G+AI”布局初步完成,在全國兩會前已經完成5G 各項測試并投入使用,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該技術也被用于5G 移動直播。
可以看出,5G 時代的到來,為中央廣播電視臺這一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帶來了諸如信號實時傳輸、媒體直播等技術領域的強化,也使其工作更加高效,使受眾獲取信息的時效性更強。
2019年2月,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中國移動、華為開設了安徽省第一個5G 超高清視頻應用試驗站點。目前,該站點已經初步實現了臺內全媒體指揮調度中心的實驗規劃設計和系統建設,支持基于5G 技術的電視媒體高清傳輸。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安徽廣播電視臺使用這一試驗站點將北京超高清實時信號傳送至位于合肥的全媒體中心機房和電視新聞中心,從而實現了超高清視音頻節目回傳和直播。
除此之外,安徽廣播電視臺也與中國移動在5G 技術融媒體應用研發、超高清渠道建設、內容分發、大數據等領域開展全面戰略合作,以此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例如安徽廣播電視臺深入挖掘在數字內容領域積累的豐富IP資源,根據民眾的需求制定精品內容,從而實現“內容+技術+渠道”的融合發展,這將極大地提高安徽廣播電視臺的傳播力、公信力與影響力。
在5G 時代,安徽廣播電視臺及時抓住了信號實時傳輸、拓寬業務體驗等機遇,而這些機遇將使安徽廣播電視臺這一傳統電視媒體有了新的發展可能,同時也將為安徽廣播電視臺積累更多的用戶。
從上世紀80年代的1G 解決語音和短信,到1991年的2G 解決語音文字和WAP 上網,再到1998年的3G 實現圖文網頁瀏覽和視頻通話,最后到2008年的4G 時期短視頻和直播的常態化,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然而,4G 網絡技術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電視媒體的發展。盡管目前手機普及率高,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快速發展,而5G 時代又將進一步提高手機的使用便捷性,但是同時5G 時代也給電視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電視媒體應該結合相關政策,根據4G 網絡的缺陷尋找更多的發展機遇,只有借助5G 技術來優化有線電視傳輸的方式和內容,才能夠更好地使用技術來改善自身發展的路徑,實現有線電視傳輸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自身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