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彤
美育是審美教育的簡稱,有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區分,廣義的美育指代任何學科,因為美無處不在,因此任何學科教育都具備其獨特的審美價值;狹義的美育則主要指代專門有關審美的課程教育,這些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感、體驗美感,帶領學生欣賞美感及創造美感,多為藝術類課程,比如音樂課、書法課、美術課、影視課程等,是當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我國的審美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注重樂與詩,這便是美育的一種形態。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正式將美學設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王國維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三步:智育、德育、美育是也”①;蔡元培指出“美育者,運用美學之理論與教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者也”②,美育思想逐漸得到傳播。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其中專門提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貫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方針”③,之后美育變成各個學校重要的建設課題。
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隨著消費主義的盛行,只追求物質享受,急功近利,忽視精神文明與綜合素質的培養便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大學是人類最先進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場所,孕育著社會最高素質的人才,大學的教育不能僅僅包含專業知識,還必須考慮大學生全方位的素質培養。審美教育含義深遠,所囊括的內容包括引導學生感受社會美、自然美與藝術美:社會美讓大學生們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程,了解人類文化與技術的深沉與韻律;自然審美的培養可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體會到人類與自然的關聯;藝術審美教育是大學美育最重要的環節,學生們可通過對藝術品的認知聯系實踐,讓自己成為美的創造者。
席勒曾說:“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雹芟諏⒚烙醋魑幕?、道德與修養的基礎,認為沒有審美能力的人不可能進行理性的思考。美育還是培養道德的重要環節,柏拉圖曾說過“美就是善”,大學美育通過教授大學生什么是“美”,引導他們認識什么是“善”。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是息息相關的,以影視藝術作品為例,一部優秀的電影中必然包含了社會美與自然美的展現,也包含了善與惡的展現,正是這些交織在一起的美學體驗讓這部電影呈現出藝術美。審美教育的過程可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枯燥,循序漸進地讓大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真善美的含義,以此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建筑、圖畫、音樂、自然物的審美活動可培養大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感知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F在大學生們普遍面臨較大的學業與就業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敏感、抑郁等情緒,審美教育可以刺激個體的感官愉悅,以此達到抒發內心情感、調節心理狀態、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大學美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我國大多數綜合性高校的美育課程都是以通識選修課程的形式開設的,選修課給予學生們較大的選擇權,卻也為后續深入教學帶來了難度。選課結果具有隨機性,以A 大學為例,每門通識選修課的最大學生容量為240 人,全校學生的總人數約為24000 人,每學期的通識選修課數量有限,個別受歡迎的課程必須由學生在線搶選,選課人數眾多,不少學生難以搶到心儀的課程。另外,學校對不同的選修課進行了積分劃分設置,有一些同學即使對美育課非常有興趣,但為了滿足其他平臺的教學積分,不得不去選擇其他課程。學習是一個從淺入深的過程,選課的隨意性也讓美育課程教學沒有連續性,很多同學對選修課了解不足,未必就能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課程。
總體而言,高校對美育課程的重視度不夠。以A 大學為例,美育課程主要分為音樂類課程、影視類課程與綜合類課程,音樂類包括“歐洲音樂史”“世界名曲鑒賞”“網絡音樂鑒賞與研究”“合唱藝術”“聲樂藝術”“合唱與指揮”等;影視類包括“奧斯卡電影作品賞析”“動漫欣賞”“世界經典動畫作品賞析”;綜合類課程有“大學美育”??傮w而言,課程設置單一,審美教育包含多種形態,但由于師資等問題,只能局限于音樂與影視類的教育,學生們的可選擇范圍較小。另外,教學內容分散,無法形成教學體系,大多數課程都是欣賞與鑒賞類課程,教學內容比較淺顯,也沒有給學生們提供深入學習的機會。
當前我國美育的教學模式比較陳舊,還處于單一的“教師授課—藝術作品欣賞—學生聽課”的傳統模式中。以A 校的“世界經典動畫作品”賞析為例,教師一般會在課堂上首先利用PPT 等多媒體手段講解經典動畫的審美要素,然后帶領學生欣賞動畫作品。由于學校的多媒體放映設施落后,影片的色彩、聲音等元素所呈現的效果都比較差。在欣賞完影片后,教師會繼續利用課件進行講解,學生則始終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落后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的專業教育課程通常會輔以各種實踐活動,可通識審美教育的配套實踐活動與機會相對而言就較少。以A校為例,為數不多的美育課程中,只有音樂類的課程為學生們提供了實踐機會,除“合唱藝術”以及“合唱與指揮”等課程,還成立了合唱團,學生們可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歌唱實踐??捎耙曨愓n程的實踐活動就相對匱乏,學生社團偶爾也會組織觀賞影片的活動,但還是游離于欣賞類活動,與課堂上的影視欣賞活動別無二致。雖然學校每年會舉辦微電影大賽,但參加的都是藝術學院的專業學生,其他學院的學生熱情缺乏,也沒有相應的設備支持,因此很難響應老師的號召來參加比賽。另外,A 校的美育活動大多局限于校內,沒有相應的校外實踐活動做支撐,缺乏與外界的溝通,總體而言顯得非常流于形式,缺乏多樣性。
審美教育一直是我國中小學教育中較為缺失的一環。一方面,社會大環境讓學生、家長與老師們急功近利,專攻文化課;另一方面,美學教育需要較高水平的教育設施與師資進行支撐,教育水平低的偏遠地區連文化課的維持都頗有難度,更談不上有什么美學教育,因此我國很多學生都缺少美學教育經驗,甚至直接是空白。到了大學階段,雖然學生們對美的感受有著強烈追求的欲望,但由于從小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審美培養,大多數學生的美學素養較低。再加上大學美育課的隨意性,老師無法掌握每一位學生的美學素養情況,很難針對學生進行教育設計,只能從整體把握,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前文提及現在大學美學通識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還缺乏層次,想深入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實在是難上加難。
由于師資等原因,大多數高校的美育課程設置太過單一,以A 校為例,基本只局限于音樂與影視類課程。因此課程設置的豐富性是美育改革的基礎,學校應該逐步建設不同的美育課程體系,書畫類、攝影類、話劇類、時裝類等各種課程均可以被提上日程。另外,在不同的課程體系建設中,應該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層次,讓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美學素養的情況選擇。除了最基本的欣賞類課程,應該開放更多的實踐類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從“欣賞美”轉化為“創造美”,全方位提高美學素養。
新媒體APP 的應用以及最新教學理念也可被用在美育課上。近些年,手機的運用促進了新媒體的開發,各類教學APP 層出不窮。以A 大學為例,超星學習通已經被運用在各個課堂上,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翻轉課堂教學理念也應用頗廣。翻轉課堂強調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們注重預習與復習。以影視類課程為例:老師可以在課前先在學習通上上傳大量影片的背景知識、創作團隊以及風格流派的信息,并且錄制學習小視頻讓學生們觀看,達到預習的效果;隨后在課堂上觀看影片之后,再利用學習通與學生們進行多樣化的互動交流,避免講解過程的枯燥;最后再在課后利用學習通軟件帶領學生們進行復習,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更多的校園實踐活動建設勢在必行,尤其是針對新的美育課程設置,需要配備相應的校園社團與活動。比如攝影類課程可組建攝影協會,話劇類課程可專注于話劇協會,這些校園社團是課堂以外良好的補充教學環節。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聯合校外的企業為學生們提供一些實踐機會,比如與市美術館、博物館共同為學生提供相關課程或展覽。學校也可以請一些社會名人來做講座與表演,讓學生們對藝術美有一種直觀的認知。學校需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藝術節賽,一方面可為學校爭取榮譽,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們有機會進行美學實踐。有條件的學??梢愿鶕陨淼臍v史發展需求與定位舉辦一些藝術節慶活動與藝術比賽,這樣可加強學校間的交流,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
美學教育不應該只存在于高等院校,國家、政府與教育相關部門應該建設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的一系列美學教育課程體系。完善的美學教育體系可以為后續美育工作打好基礎,相關部門應該切實做好美育宣傳工作,讓美學教育不再游離于專業課教育之外,從而不斷提高美育的受重視程度。
前文提及,現階段大學美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大多比較落后,這是美育課程不受重視的直接結果。從學校、老師到學生都應該反思美育課程在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提高對美育課程的重視度。為了支持美學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應該多吸納不同藝術專業的老師,以此給美育課程提供師資。高職稱和高學歷的教師人才是美育改革成功的基礎保障。另外,學校還可以對教師們不斷進行培訓,一方面讓他們領會美學教育的前沿情況與方法,另一方面深化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水平。
我國的各類院校雖然都設置有美育課程,但整體教學效果不佳,對學生們的啟發也很有限,這主要源于人們一直以來對美育課程的忽視。大學美育課程的發展應從豐富課程設置與層次開始,再兼以實踐活動建設,并且需要學校與老師的大力引導。
注釋:
①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A].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008.
②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③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N].人民日報,1986-04-05.
④[德]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 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