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超杰
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已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這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已成為了傳播方式的主流,對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來說更是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出重要闡述,2016年,更是明確指出:“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本文以筆者所在的梧州電視臺為例,淺談地方電視臺如何在融媒體發展中結合地方實際,創新取得實效。
目前,梧州電視臺新媒體的載體有“梧州電視臺”“梧州好生活”“梧州公共頻道”“民生老友記”四個微信公眾號,以及與山東輕快手機臺合作建立的“智慧梧州手機臺”客戶端,形成了全新的新媒體發展矩陣。其中,“智慧梧州手機臺”自2016年9月26日上線以來,點擊量已近1000萬,注冊用戶近4萬,新媒體發展為媒體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地方電視臺的電視信號覆蓋因為政策保護,成為了電視臺的優質競爭資源,決定了電視等傳統媒體在地方的話語權和地位。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的崛起,地方電視臺的信號僅覆蓋一個城市的局限性和傳播對象的不確定性等卻是發展的“瓶頸”,導致節目收視率和廣告收入每年都呈現出大幅下滑的態勢。梧州電視臺新媒體矩陣的形成,為傳統媒體接觸互聯網,向新媒體發展設立了平臺,特別是智慧梧州手機臺的“最新聞”“直播梧州”欄目,和新型電商移動平臺“輕快購”,促進了節目收視率的提高,和廣告以及經營性收入的增長。
新媒體有移動化、視頻化、分眾化的特點,傳統媒體具有公信力和可信度高的優勢。梧州電視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如在智慧梧州手機臺設置了“梧州新聞”“民生老友記”等點播和推送平臺,讓手機用戶在手機上也可以收看電視新聞和節目。針對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的題材,首先在微信和手機臺進行動態關注和電視新聞預告,充分發揮新媒體“快”的特點,吸納手機網友關注的同時,把關注度向電視屏幕延伸。其次,對電視新聞進行深層次報道,利用傳統媒體擅長打好“第二落點”的優勢,提高報道深度和廣度,鎖定固有電視觀眾群體收視率。再次,在電視頻道上大力推廣智慧梧州手機臺和手機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把觀眾拓展為手機網友。一系列的舉措推動了手機屏和電視屏幕這個“大小屏”的良性互動,實現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差異發展、互動發展。
智慧梧州手機臺是梧州電視臺對本地熱點題材進行網絡直播的重要平臺。手機臺運行以來,先后圍繞梧州市各重大事件進行了100多場圖文、視頻直播,積累了許多網絡直播的經驗。比如,2017年5月26日,梧州市蒼梧人和龍舟隊在西江潯江梧州段挑戰“一個小時一個龍舟最遠距離”的龍舟吉尼斯世界紀錄,梧州電視臺派出了多路記者從龍舟競賽起點、終點、船上等設點跟蹤拍攝,并在手機臺上進行一個多小時的全程網絡視頻直播。由于事件熱度高,直播形式活,受眾明確指向網民,這個網絡直播取得了近20萬人在線觀看的喜人成績。2018年9月16日,手機臺推出了20多個小時的“風王山竹來襲梧州嚴陣以待”的圖文直播活動,不間斷滾動直播和發布臺風動態消息,以及梧州市防臺風的最新進展,取得了24萬網絡點擊量的不俗成績。
近年來,隨著中央對媒體融合工作的高度重視,媒體融合實踐開始向著科學規范的正確方向邁進,由簡單相加向深度融合轉變。梧州電視臺通過這一兩年的實踐,把傳統媒體的優勢和新興媒體優勢進行整合、創新,為產生媒體聚合效應進行了有益探索。
媒體融合是傳播方式多元化的環境下,把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結合,推出相應形態的信息產品,通過不同平臺傳播給受眾。2017年7月,在市委宣傳部統一指揮領導下,梧州電視臺聯合梧州日報社、梧州人民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互融互通,設置集中統一的“中央廚房”,共同建設全市融媒體中心,形成全新的全媒體平臺和產品,走全市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同時,在融媒體發展工作中,梧州電視臺切實做好了頂層設計工作,對發展方向、運營機制、組織架構、隊伍建設等核心問題進行了統籌考量。梧州電視臺還成立了新媒體部,根據實際需要整合、聯動該部門和新聞部的人員。日常采訪中,新聞部的記者外采要寫兩類稿件,一個是電視新聞稿,一個是新媒體稿。新媒體部編輯則對新媒體稿件進行再次加工,產生契合網絡特點的新媒體稿件進行推送。在網絡直播中,把新聞部和新媒體部人員進行整合使用,新媒體編輯負責網絡后臺,新聞部記者負責前方攝像,從而解決了地方電視臺人員不足、各媒體特點不同的矛盾,培養了分工協作又互相配合的融合發展思維。
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關鍵在于培養“全媒化”“復合型”新型媒體人才,以人才隊伍建設為融媒體提供智力保障。為此,近年來,梧州電視臺先后派出全臺的中層管理人員近50多人次,先后到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和浙江傳媒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參加融媒體知識培訓,接受一次較完整的融媒體發展教育洗禮;派出業務骨干參加全國融媒體中心建設改革峰會等論壇,了解融媒體發展的最新動向,推動融媒體建設工作走在發展的前沿;有步驟地招聘引進一些急需的“短板人才”,逐步改善現有人員結構,激化融媒體創新動力;向電視記者、編輯下達新媒體生產指標,將用戶點擊率、閱讀量納入績效考核范圍,鼓勵傳統媒體人員對產品形態創新、創優,實行多勞多得、優稿優酬,從制度上強化采編人員的融媒體意識,完成機構重組、流程重塑、人員整合,指揮調度平臺搭建,使采編人員由“一招鮮”向“千般能”轉變,打造融媒體人才隊伍。
在新媒體崛起的今天,在渠道越來越重要的前提下,內容仍然是吸引受眾的關鍵。因此,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梧州電視臺明確了“內容為王,渠道稱后”的發展方向,堅持三個原則。
“黨媒姓黨原則”,就是要恪守黨媒紀律和新聞真實性原則。無論發展新媒體,還是向融媒體方向發展,地方電視臺始終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媒體,要不忘“姓黨”的政治本色,堅持真實、權威、準確的要求,嚴把新媒體的內容關、真實關,杜絕內容造假、合理想象,把新媒體傳播平臺打造成為與黨媒氣質、品格相一致的移動新聞節目精品。
“搶‘鮮’原則”,就是采訪快速、推送迅速。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快。要充分發揮采編人員專業素養強的特點,利用微信公眾號、手機臺能快速推送的優勢,前方記者力爭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編輯快速審核內容,平臺即時進行網絡推送,搶占網上第一時間,以內容新鮮吸引受眾關注。
“多元發布原則”,就是建造了一套適合融媒體生產的策劃、采編、發布技術系統,形成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的互動生產模式。目前,我們利用索貝公司的“咔咔”融媒平臺加強了對新聞采訪選題的前期策劃和采編管理,用臺屬新媒體矩陣、電視頻道對各節目和新聞產品進行了多元發布,以內容融合廣泛吸納受眾注意。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媒體深度融合,關鍵是要在平臺、形態、活動上深度融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此,我們要抓好以下關鍵點。
智慧梧州手機臺是一個新興的融媒體App,要將其打造成為集媒體、政務、生活服務、商場購物于一體的融媒體綜合性平臺。我們在手機臺不僅推送新聞事件,還推送黨政機關的資訊和企業商家的便民實惠信息。這里既是分享新聞資訊和生活的話題圈,也是好禮送不停、抽獎互動的福利平臺。智慧手機臺設立了“最新聞”板塊,對每天的新聞資訊進行推送,成為了輿論新陣地;設立了移動電商平臺“輕快購”,為商家網上推銷提供新平臺;設立了“生活百科”,為老百姓全方位了解生活資訊提供服務新平臺;設立了“市民問政”,為各政府部門和市民間提供溝通平臺。今后,還將圍繞各方需求,完善手機臺功能建設,力爭把受眾變成用戶。
要發揮電視、報紙、廣播、新媒體各傳播方式優勢的融合,大力生產航拍、抖音、H5、動畫等多種產品形態,使傳播效果最大化,讓產品可聽、可看、可視、可觸。我們針對航拍日趨熱門的特點,派出人員學習航拍技術,并考取航拍證書,在日常電視新聞采編中廣泛使用航拍手段,或把航拍用于手機臺直播,使航拍融入電視新聞采訪和活動直播成為常態;用抖音APP拍攝梧州精神電視宣傳片,并在電視臺的抖音公眾號推送和電視頻道播出;把電視新聞節目拆分為較短的文稿、視頻版本在微信公眾號和手機臺推送,通過各種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節目真正“活”了起來。
地方電視臺要緊緊抓住“活動”這個牛鼻子,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借助媒體融合手段實現影響最大化,使媒體的影響力和品牌號召力不斷增值。2018年3月,梧州電視臺的智慧梧州手機臺舉辦了第三季《中國新歌聲》全國城市海選梧州賽區活動,并會同網易、新浪等全國知名新媒體對海選進行了全程視頻直播,讓全國的手機用戶在觀賞到賽事的同時,提升了手機臺的影響力。據不完全統計,通過互聯網和各種移動終端觀看直播活動的全國用戶近20萬人次。
媒體融合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地方電視臺要加強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全力推進采編、傳播、制作等方面的融合、再造,形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雙輪驅動、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敢想敢干敢創新,闖出新的發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