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社會公平是衡量社會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既包括客觀層面的制度安排與社會結構,也包括主觀層面的個體體驗與主觀評價。社會公平感是大眾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以自身所處的實際情況為依托,而產生的一種感覺,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從個體的角度而言,社會公平感是個體社會滿意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的情緒狀態、生活方式等有一定的影響;從群體的角度而言,社會公平感構建公平社會的重要追求,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心理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法治建設的穩步推進,我國社會公平呈現出總體好轉的趨勢,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眾的社會公平感卻出現了下降的態勢,新聞傳媒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新聞傳媒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類型,一直以來,均以廣泛的社會大眾作為受眾,從社會大眾的新聞閱讀需求出發,編輯、制作新聞節目。近年來,新聞傳媒普遍出現了精英化的趨勢,在新聞內容的制作與播出中,越來越傾向于高端性的內容,比如宏觀經濟分析、影視藝術鑒賞、國家政策解讀等,大眾的新聞觀看門檻逐漸升高,這會影響大眾的社會公平感,使社會大眾產生被忽視、不受尊重的感覺。新聞傳媒精英化的定位主要是基于商業考慮。廣告收入是新聞傳媒的主要收入,當前,商業廣告的投放已經進入定向投放的階段,以目標客戶為定向投放的目標。精英群體有著較強的購買力,是廣告投放的首要目標。因此,新聞傳媒會將精英人士作為定位受眾,以吸引更多的廣告投放。
新聞傳媒不僅需要將新聞播送出來,更要采用合理的內容編排方式,來發揮新聞的社會效益。當前新聞傳媒對大眾社會公平感的負面影響,和內容編排失當有著密切的關系。舉例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反腐敗力度的不斷強化,每年落馬的貪官數量均為數不少。新聞傳媒本應成為反腐倡廉、警醒社會的利器,但在內容編排中,不少新聞均將重點落在貪污分子的貪污形式、貪污金額、生活作風等領域,容易讓受眾產生官員腐敗普遍、老百姓收入低的不公平感。又如,歷經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民營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先富起來的群體不斷增加,并出現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富豪,比如馬云、馬化騰等。新聞傳媒在人物事跡的報道中往往會忽略富人群體艱辛的發家歷程與刻苦的工作態度,多將新聞重點落在花邊新聞上,容易引發社會不公平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市民生活的日益豐富,娛樂生活的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娛樂新聞成為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媒體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提出了娛樂至死的觀點,這一現象在我國新聞傳播中同樣存在,娛樂報道過度會導致對大眾的社會公平感產生負面影響。首先,娛樂新聞的核心是娛樂人物,以影視明星為主,他們大都衣著靚麗、收入豐厚,不少明星的片酬更是動輒數千萬元,與受眾的收入形成鮮明的對比。2018年爆出的范冰冰漏稅事件,嚴重影響了受眾的心理體驗。其次,娛樂新聞的過度報道會對其他社會新聞產生沖擊,比如明星的家庭糾紛新聞等,始終占據新聞的主要位置,而更加嚴肅的社會新聞則缺乏應有的關注,會給受眾的社會公平感帶來負面影響。
新聞傳媒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應該是正確價值觀念的捍衛者以及社會風氣的引導者,傳媒人需要具備高度的自律意識以及嚴謹的工作精神,這是新聞傳媒必備的社會態度。但在實際的新聞傳媒中,各類媒體社會態度的欠缺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比如,一些社會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增加閱讀量或者網絡流量,不惜以標題黨、獵奇甚至虛假新聞等形式來進行信息傳播,污染了新聞傳媒的風氣,對大眾的社會公平感帶來了重大的負面影響。又如,新聞點評是新聞傳媒的重要手段,它以實際發生的新聞為依托,表達了媒體對于新聞的態度與觀感,比如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中的孟非讀報欄目。但不少新聞媒體,特別是地方新聞媒體,在新聞點評中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念,存在顛倒黑白的現象,影響了大眾的社會公平感。
受眾指新聞傳媒的對象,明確新聞傳媒的受眾定位,是做好新聞傳媒工作的先決條件。對大部分新聞媒體而言,社會大眾是新聞傳媒的受眾,因此,在新聞傳媒工作中,要緊扣社會大眾的新聞需求以及心理特點,做好相應的新聞編輯與傳播工作。首先,在新聞內容上,要緊扣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除了部分高端媒體外,大部分新聞媒體均需要以社會大眾的生活為中心,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新聞素材,使新聞媒體成為社會大眾了解社會狀況的重要載體;其次,在新聞語言上,要注重語言的通俗性,以一般大眾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為出發點,盡可能采用大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形式,避免出現脫離社會大眾的現象。
反映現實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也是新聞傳媒糾正社會不公平感的重要方式。對此,新聞媒體需要做好以下兩點工作:首先,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各種不同類型的新媒體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這在加速新聞傳播時效的同時,也帶來了虛假新聞的問題,新聞媒體要加強新聞內容的深刻性,確保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其次,確保新聞內容的全面性。除了部分專題類新聞,比如財經新聞、時政新聞等,以專業新聞內容為對象外,綜合性的新聞媒體在新聞內容的制作與播出中,要重視新聞內容的全面性,使新聞內容涵蓋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新聞傳媒在大眾社會公平感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社會公平的實現帶來了干擾。為了充分發揮好新聞傳媒在社會公平感糾正中的作用,新聞媒體必須對大眾的心理狀態以及新聞訴求有深入的了解。對此,加強新聞媒體與社會大眾的交流互動就成為必然選擇。首先,新聞媒體要創新交流互動的方式,立足媒介自身的特點,采用合理的互動方式,比如對報刊而言,可以采用讀者來信的方式;而對網絡新聞而言,可以采用網絡留言的方式。其次,新聞媒體要重視受眾意見的反饋,積極地向受眾表明態度,誠懇地接受受眾的意見,讓社會大眾產生受尊重感、受需要感。
正確的價值操守是新聞傳媒肩負起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發揮新聞傳媒在社會不公平感糾正中作用的客觀需要。因此,新聞媒體需要以公正獨立為價值操守,注重新聞傳播態度的公正性以及新聞點評的獨立性。首先,新聞媒體要重視新聞點評的作用,在做好基本新聞信息傳達工作的同時,將點評作為提升新聞傳媒效果的重要方式,讓觀眾從新聞點評中了解新聞媒體的態度;其次,新聞媒體要凸顯新聞點評的社會效益,堅持從塑造社會風氣、抨擊丑惡現象的角度來點評新聞,讓新聞媒體成為社會的一股清流,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大眾的社會公平感。
新聞傳媒是當代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我國新聞傳媒在新聞報道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大眾社會公平感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也非常不利。因此,新聞傳媒要從自身的特點出發,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