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微微王瑜陳英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指的是當農產品出現危害人類健康的安全性問題時,監管部門可根據從農產品原料生產、加工上市至成品銷售各個環節所必須記錄的信息,追蹤產品流向,召回問題食品,切斷源頭,追究有關責任,保障消費者權益和舌尖安全。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比較晚,時有發生的質量安全事件倒逼著追溯體系建設的不斷探索和前進。本文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分析探討山區農業追溯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多山地丘陵,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近年來,青田縣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主要應用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省、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統一編制印發農業生產記錄本,統一配備可追溯設備,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追溯二維碼為產品標識,實現生產過程可追溯、產品質量有保障、主體責任可追究。
通過開展規模生產主體大調查,進一步掌握全縣32個鄉鎮(街道)正常經營的農業主體。目前,青田縣追溯主體信息庫已納入446家農業生產主體,覆蓋產業類型包括水果、稻谷、蔬菜、畜禽產品和初級加工農產品。信息庫基礎數據涵蓋主體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聯系人、聯系方式、詳細地址、地理坐標、生產規模、產業類型等。監管部門對主體信息數據庫實施動態監管,不斷更新完善基礎數據,為追溯體系建設發展提供基礎資料保障。
青田縣按照統一的追溯設備、統一的追溯平臺、統一的追溯二維碼的標準,建設農產品追溯主體。首先發展縣級以上示范型合作社、示范型家庭農場、龍頭企業、三品認證主體為建設主體,通過集中學習培訓、入戶實際操作指導,切實保障追溯建設主體能夠熟練應用平臺,上市包裝產品粘貼可追溯的二維碼。截至2018年底,青田縣實施追溯管理的主體共計196家,其中實現主體追溯的173家,實現生產過程追溯的23家。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是指規模農產品生產者對所生產經營的食用農產品自行開具的質量安全合格標識,其中“三品一標”認證標識、質量安全追溯標識、檢驗檢疫合格證明也等同于合格證。根據《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定》《浙江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辦法》要求,自2017年5月起,青田縣對規模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農產品實行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其他農產品生產者實行農產品生產者信息卡管理。通過推行合格證管理制度,青田縣農業生產主體經營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也有效推進了青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青田縣追溯體系建設有了一定成效,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然而山區農業基礎條件薄弱,農業主體散而多,以致于追溯體系建設經濟成本高、普及難度較大,在建設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青田縣地處浙南山區,多山地、少平地,農業產業以楊梅、茶葉、竹筍、稻米、油茶為主,基地位置大多位于山地、低丘和緩坡。部分農業行政村海拔地勢高,離城區較遠,山路崎嶇,道路設施差,交通運輸不便利。山區森林資源豐富,卻也是屏蔽信號的天然障礙,使得很大一部分農業主體連接互聯網設施成本高。山區地理位置形成的局限,較大程度地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短時間內也很難得到解決。
青田縣農業生產主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為初中以下,僅20%左右有高中及以上學歷。山區基礎設施與城市落差大,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務農人員老齡化嚴重,以青田縣益農信息數據分析,青田縣農業主體>60歲占20%左右,>50~≤60歲占38%左右,>40~≤50歲占25%左右。山區農業主體大多以傳統農業模式生產經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品牌意識、責任意識不強,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生產主體的積極性和主觀接受能力不足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追溯體系建設的推進。
青田縣農業產業點多面廣,以散小戶為主,監管難度較大。鄉鎮、村級基層監管體系隊伍建立時間晚,體制機制運行不成熟,人員經費投入力度不夠,監管人員流動較大,領導干部思想重視程度不夠。分段式的監管體制機制仍然不完善,農業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協調機制不完善,市場準入準出制度不完善,導致監管存在漏洞,市場準入門檻低,執法難度大,對主體責任倒逼力度不大。不完善的監管體制機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追溯體系建設的難度。
青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健全,一些生產經營主體誠信責任意識差,違法違規使用農業投入品的情況仍然存在。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追溯體系建設認識存在不足,未能正確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對農產品可追溯的信任度不高。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媒體傳播虛假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使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形勢更加嚴峻,也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消費者的切身權益。
實現從農田到菜場、從菜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少不了農業生產者、政府監管部門和消費者的共同協作。針對如青田縣等山區農業發展追溯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為盡快擺脫山區地理局限的窘境,可以積極整合現有的資源。縣級相關部門做好統籌協調安排,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和提供工作指導;鄉鎮基層聯系責任轄區的農業生產主體,為主體提供追溯體系運行幫助,幫扶自身條件不足的生產主體實施可追溯管理。同時鼓勵發展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發展 “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協作經營,可采取訂單協議、委托生產協議等形式,輻射帶動散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給農戶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推進追溯體系建設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投入和引導,因此為完善當地追溯體系建設,政府部門應當加大監管人員和財政投入力度,著重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配備專職人員,協調各責任部門,努力填補分段監管出現的漏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各級部門仍然要加大例行監測和監督檢查力度,將日常巡查檢查作為長效工作機制,分段管理的各個部門應當協調配合,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準入準出制度,建立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責任倒逼機制,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不合格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主體,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舌尖上的安全。
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媒體宣傳的作用日益凸顯,運用電臺、報刊、農民信箱、科技直通車、微信群、公眾號等載體大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方面的知識,推行使用追溯標簽,積極宣傳追溯體系建設的意義、目的、措施和效果,可以擴大追溯體系建設的社會影響力,也可以提升群眾對農產品生產過程可追溯、主體責任可追究、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的信任度。同時加強監管人員和生產主體的知識培訓,及時更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新要求、新技術,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夯實追溯體系建設的技術支撐。
信息時代,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可謂瞬息萬變,一成不變的傳統監管模式勢必要被社會主流所淘汰。因此政府部門應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借助科技力量、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監管方式、監管手段,發展“智慧監管”才能與當今社會正常接軌。目前,浙江省已經逐步開始試點“智慧監管”模式,試點區可以結合自身發展特點,設計出符合當地監管需求的監管平臺及手機軟件,通過手機客戶端,聯接智慧監管軟件平臺,實現日常監管與信息平臺的無縫連接。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是一項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點項目,是一項引領地方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一項關系老百姓民生問題的重大實事。只有通過各部門、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我們國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才能更加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才能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