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紫熙 趙 亮 曹夢桐
(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014年,浙江省率先提出建設美麗特色小城鎮的概念,在全國范圍內贏得了頭彩。鑒于特色小鎮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從而創建經濟發展新引擎的作用,2016年國務院三部委聯合發布的有關特色小鎮發展的通知中指出,要創建1 000個特色小鎮。自此,培育特色小鎮的浪潮席卷全國,各省都出現了集中申報的情況。顯然,在城鄉一元發展的大格局下,特色小鎮已成為鄉鎮創新發展的核心主題。
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如火如荼的現今,競爭環境也出現了深刻變化,呈現出競爭力參差不齊的現狀,導致培育過程中出現了過度透支資源環境、缺乏社會資本流入、產業特點同質化等突出問題。因此,如何科學分析影響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的因素,制定能夠有效提高小鎮競爭力的對策,是目前小鎮規劃、經營者亟需解決的問題。以往有關特色小鎮競爭力的研究大體可分為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2個層面。理論研究方面,張亞明等[1]通過產業等4個維度構建了特色小鎮核心競爭力IFIC模型,并基于這4個維度提出了提升特色小鎮競爭力的建議。案例分析方面,郭宏翔[2]對安徽省青陽縣禪修小鎮進行了案例研究。
本研究擬利用GSC模型在特色小鎮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探究其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然后結合其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在宏觀層面提出有助于提升特色小鎮競爭力的對策,研究成果有助于特色小鎮經營主體破除發展過程中的阻礙,使其成為同時具備經濟發展和生態宜居的新聚集地。
截至2017年,住建部共前后2批公布了40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其他省級及以下級別的特色小鎮過多且代表性較低,因此在對特色小鎮的現狀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將以這部分小鎮為研究對象。
通過特色小鎮的區域分布可以反映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以江浙滬為代表的中國發達板塊依舊處于主導地位,東北地區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滯后性嚴重。特色小鎮概念源于浙江省,因此華東地區成為了優質特色小鎮的集中區域,在所有國家級特色小鎮中的比重達28.04%,僅浙江省和江蘇省兩省就有45個;西南地區緊隨其后,擁有68個;相比之下,東北地區的數量落后許多,不足華東地區的1/3;其余地區的特色小鎮分布較為均衡,均在50個左右。
以旅游業為主要產業的特色小鎮占比過半,旅游型小鎮成為各地申報特色小鎮的首選。以文化歷史為主題的小鎮位居第二,占比18.1%,與排在第一位的旅游型小鎮相差懸殊;工業型和農業型小鎮的比重也紛紛超過10%;而以民族村落聚居地和商旅貿易為支柱的小鎮占比相同,僅為2.4%。這說明特色小鎮規劃過程中更多地將目光放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而對除傳統旅游外的特色產業發掘力度不足。
按特色小鎮在百度搜索的指數判斷,北京市、浙江省和江蘇省的網民對特色小鎮的熱度最高,廣東和上海市次之,山東省、河北省、河南省、福建省和湖北省分列5到10位。排在前5的地區都是我國的發達省份,東北和西北地區沒有,說明特色小鎮關注度與地方經濟水平有聯系。經濟發展程度愈高,對新模式的追求愈積極。從省際推出的有關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數量角度也可以反映這一聯系,選取關注度位于第一梯隊的浙江省和第三梯隊的遼寧省,浙江省相關政策已有18項,而遼寧省僅有2項。
特色小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特”,建設目的是要與其他小鎮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但是,當前情況確恰恰相反,例如:黑龍江省小鎮幾乎都以休閑農業為主題,在確定小鎮核心產業時局限于自然資源,沒有做到深入理解本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創新性嚴重不足,小鎮立意浮于表面,而各個地區之間的環境資源又大體相同,所以出現了雷同小鎮扎堆建設的混亂局面,特色小鎮競爭力被削弱。
許多地區沒有真正發掘特色小鎮的內涵,在規劃特色小鎮時產生誤區,將特色小鎮簡單地設計成某幾個特定產業的拼接物。產業間各具特點,雖然同處一個空間但相互缺乏關聯性,產業內形式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導致小鎮缺乏各類產業間的聯動效應,不能做到產、城、人、文4個板塊的有機融合。在各個產業無法形成合力的情況下,特色小鎮的競爭力無從談起。
特色小鎮面臨投融資困難問題。許多地區在建設特色小鎮時表現出政府過分干預的情況,甚至具體的施工建設方案都要管,致使企業無法實現對自有投資資本的主導權,大大挫傷了投資者的熱情。此外,特色小鎮資金回報周期較長,也是其吸引投融資難的原因。投資特色小鎮的任務就落到了政府,而政府缺乏對資金使用過程的管理和小鎮培育與運營的經驗,使得特色小鎮后續發展乏力。
本研究根據GSC模型環確定特色小鎮競爭力的五個主要影響因素,即基礎性要素——環境資源、基礎設施,支持性要素——政府政策、資本資源,核心性要素——特色產業[3]。
特色小鎮的發展離不開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環境資源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生態環境、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資源。生態環境越是適宜人居,競爭力越強。這類資源豐富的地區適合培育康養類小鎮。地理位置距中心城市近,在承接產業轉移時競爭力強。因此,這三類環境資源聚集度越高的地區,在建設特色小鎮時競爭力越大。
基礎設施是特色小鎮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通信設施、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生活設施。一個地區如果能夠實現直達高速甚至鐵路,居住所需設施齊備,其在同類小鎮中會獲得更強的競爭力。例如,浙江省前兩批特色小鎮都在杭州或上海附近,靠近高鐵站和機場,小鎮內商場、醫院、銀行和餐廳等設施齊全。有些小鎮盲目以面積論英雄,忽略了基本的設施建設和維護,很難提高競爭力。
當前絕大多數政府對特色小鎮的申報持支持態度。截至2017年4月,全國特色小鎮相關支持性政策已達106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56個、市級41個,說明特色小鎮已經升級到國家推廣層面。政府還相繼在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領域,為特色小鎮建設給予投融資的支持。未來,特色小鎮創建模式在各類鄉村建設模式中將更具競爭力。
當前特色小鎮投資總量穩步增加,已初具規模,但仍無法滿足現有資金需求。截至2017年1月,全國共有56家特色小鎮投資機構,公司名含“特色小鎮”的有22家,總投資基金規模近9 000億元。但是,這些多數是政府背景,社會民營資本不高。此外,部分省份對特色小鎮規劃投資額有明確要求,如天津要達到50億元,省級小鎮申報量大,資金分配緊張。2016年特色小鎮規劃數為517個,其中能招標的僅47.6%,能夠中標的不足80%,說明資本未來仍是特色小鎮規劃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特色小鎮最終是要成為盈利的經營實體,特色產業是否具備競爭力是未來存續的核心。產業競爭力是否強,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各類產業要集聚,空間上不能分散,功能上相互補充;二是產業有帶動性,能夠輻射周邊地區;三是產業要具備經濟和社會效益,將生態和經濟發展緊密契合;四是產業須有充足的需求;五是產業要具創新性,不易被其他地區仿效。
為避免特色小鎮同質化,在其規劃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當地地理、人文和歷史,用最能代表小鎮形象的事物作為宣傳和實際建設的中心。要突出產業特色,如邯鄲糧畫小鎮是把當地獨有的民俗轉化成集旅游、周邊銷售和影視取景為一體的產業鏈。盡量不從外部引入,如加工類、引入類產業對小鎮的條件要求不高,很多小鎮都可引入,會導致“千鎮一貌”。能夠成為小鎮發展靈魂的,應是由本土孕育出來的特色產業。
特色小鎮的規劃應當更具前瞻性,設計應當更具創新性。規劃時要努力延伸產業鏈,使小鎮不同產業之間互相扶持、補充,讓小鎮呈現出各種功能區而不是許多產業的簡單拼接。設計應當緊緊圍繞主題,在借鑒成功案例的同時,結合自身特色創新發展。在區域特色小鎮規劃中,要將各類小鎮合理布局,切忌主題相似的小鎮集中分布。
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要貫徹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運營的思想。政府應當簡政放權,主要起到方向上的引導和建設、運營過程的監管作用。這樣既有利于政府擺脫自身不擅長的小鎮經營,又有利于小鎮發展市場化,減少腐敗的發生,吸引更廣大的投融資。此外,政府還要在土地流轉、人才引進和資金幫扶等領域給予特色小鎮更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