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全康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柳州 545500)
農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就全國農業發展歷史和面臨的問題來看,可以大體總結為自傳統粗放式的農業種植轉變為現代化集約式且注重質量和經濟效益的農業發展模式。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我國農業發展資源、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具備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多樣化的優質自然環境。這些基礎條件讓該地區的農業種植產業具備良好的基礎和不錯的發展前景,但也存在農業種植管理較為粗放且未形成科學體系的問題[1]。因此,關于轉變廣西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當地人民邁入鄉村振興新時代的研究和努力勢在必行。
廣西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具有自然資源豐富、基礎扎實且涉及的農業經濟類型多樣化的優勢。具體來說,廣西地區從種植業、林業到畜牧業,都擁有豐富的資源類別和良好的特色競爭力。廣西農業人口眾多,大量人口歷代從事農業生產,是當地農業發展的勞動力基礎。同時,當地人民民風淳樸且勤勞積極,愿意為更優質的生活而努力,為廣西地區農業發展的轉型和多元化發展建立了意識基礎[2]。
通過對廣西各個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態進行考察發現,該地區已經逐步利用當地的優質資源開啟了新農業發展計劃。通過對當地特色農業資源進行優化種植和推廣,已經形成了在全國范圍內都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尤其是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016—2017年兩年行動計劃認定了自治區級示范區147個、縣級228個、鄉級310個;2018年,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增點擴面提質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第一年新增認定自治區級示范區99個、縣級321個、鄉級1 256個、村級5 241個。而以立體的特色農業發展為基礎,廣西地區的鄉村建設也擁有了一定基礎,人們也對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持有較高的積極性。
1.3.1 人才和技術短缺。目前,當地的農業發展存在各個領域專業人才稀缺的問題。從不同農作物的集約種植、科學維護、增產增收,到整個農業生產的經濟性管理,都缺少掌握現代優質技術和專業理論的人才。而人才的缺失伴隨著相關技術性設備和農業種植模式的缺少,這是當地近代機械化生產發展和技術引進較晚、區位特點等因素制約的[3]。鄉村振興綜合性強,目前基層農業干部大部分的工作是進行農作物技術推廣和病蟲害防治,缺乏現代農業和農業管理干部。例如,柳州市三江縣農業農村局140多名農業干部,沒有學現代農業和農業管理專業的人員。
1.3.2 管理制約。廣西初具規模的農產品類別在品質和特色方面雖然有競爭力,但是在整個體系化的管理和發展模式方面缺乏科學性。這是由于當地相關的農業發展轉型和規模化、經濟化體質的管理專業缺失造成的。廣西農業發展受制于當地地緣條件、發展經驗等因素,目前的農業發展模式較為分散,且在現代化機械生產、科學模式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而相關的農業生產產品和品牌化發展及管理相對分散且缺乏統一管理機制,因此廣西農業尚未形成有規模、有品牌效益的產品及模式。縱然部分農產品在國內乃至國際上享有盛名,但在打開更廣闊市場方面缺乏源動力和相關的渠道。
從全國農業發展轉型角度來說,農業發展轉型的關鍵是應用現代化技術和理念。因此,廣西地區的農業發展升級及轉型需要強調對相關高新型技術研究的大力投入。不管是人才投入還是資金投入,都應當研發符合廣西地區農業發展模式的新興技術[4]。具體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的新興研究成果,以及通過信息技術形成更加科學的農業發展模式。另外,可利用現代化的自動灌溉系統和智能生產技術,改變廣西地區傳統粗放式農業發展模式和在產量品質方面的現狀。
為改變廣西地區農業發展過于分散的狀況,應當由相關部門牽頭,通過加強基礎建設和打通相關產品渠道的方式,建立一個集農業基礎培育、種植維護、農牧產品生產加工以及物流供應的產業鏈,使廣西地區聞名全國的特色產品能夠真正銷往更廣闊的市場。這是推動廣西農民增收進而發展鄉村經濟而形成優質循環模式的關鍵。
廣西農業發展轉型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要善于利用廣西地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自然生態資源,發展當今全球具有優質發展前景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抓住當代人親近自然和體驗天然農作物食品的心態和意識,建立有廣西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尤其是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有很多尚未開發的特色農產品和美麗的田園風光,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儲備了能量。
無論是對廣西農業發展模式的整合革新,還是利用相關產業建立綜合化經濟模式,在當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相關推廣是一個經濟體系和模式得到市場關注和驗證的關鍵途徑[5]。因此,廣西地區的農業發展企業和政府宣傳部門,都應當通過分析當地農業發展模式所具備的特殊性和吸引力,從特色產品、特色生態環境、特色民族風情等方面提取營銷宣傳點,再通過合理的推廣模式吸引更廣闊的市場。這是當代全國各地區多個產業發展的終端措施。
對廣西農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投入,對農業發展管理模式的改革,都是循序漸進地改變當地人民關于農業發展傳統意識的有效方法。這種以牽頭企業和政府部門為領頭的發展改革方式,能夠讓農民意識到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意義,并且通過改革過程中得到的經濟增長和實實在在的收入增加證明其可行性。農業從業人員建立現代化和科學化發展模式的觀念,對于當地各個類型的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全國多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看出,建立綜合性農業生產產業鏈和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都能形成良好的規模經濟體系,而通過現代營銷和特色推廣的方式可以直接給當地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加上新興的旅游產業帶來的直接收入,可使廣大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從而將促使他們進一步擁護和支持這種發展模式,是廣西振興其經濟的關鍵。
廣西農業發展轉變的關鍵點在于充分保留當地的農業發展特色。也就是說,在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各種科技元素的同時,保護廣西地區獨具特色的產品品質特點,尤其是保留廣西地區具備巨大吸引力的民族風情和生態優勢。這是廣西地區發展模式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對廣西地區鄉村人民故鄉情結的保護。更重要的是,這種講究實際和科學合理的發展改革模式,也與當代至關重要的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任何時代,農業的科學化發展都是各種經濟類型發展的基礎。因此,通過廣西農業發展模式在新時代的積極轉型,促使該地區農業發展模式符合現代關于生態環境、人民意識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的時代要求,而這種符合時代特征的轉型也是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關鍵。此外,它也是為保持廣西農業發展特色模式,使得該地區發展模式在未來擁有更好的發展基礎,以保證廣西地區的發展在多個時代保持生態、人民、經濟均衡發展[6]。
廣西農業發展模式轉型的直接目的是為當地人民創收,而這種刺激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相關的發展方法,直接與廣西地區以農業種植及發展為基礎的鄉村經濟息息相關。在中國發展進入到新階段的大環境下,國家關注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而經濟方面創收的同時保留地方特色,可顯著提升人民幸福感。
廣西作為全國農業生態條件優質、自然資源豐沃的代表性地區,對其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和針對經濟發展新時代的轉型研究,可以帶動當地農業經濟建立綜合化和科學化的產業體系。這個發展模式和狀態對當地鄉村經濟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也對廣西地區的生態保護、綜合經濟振興以及提升人民幸福感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