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佳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全國各地許多土壤都有被侵蝕的現象。造成侵蝕的原因復雜,侵蝕類型多種多樣,危害十分嚴重。水土流失會造成以下幾種嚴重危害:第一,破壞土地資源,農田被毀,威脅群眾生存;第二,土地地力下降,加劇干旱的發展;第三,降低了水庫、湖泊的綜合利用能力;第四,水土流失使泥沙淤積河床,誘發洪澇災害;第五,靠近鐵路、公路的地段發生水土流失會影響交通安全;第六,水土流失致使地區貧窮,而貧窮引發的過度開采導致土壤侵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致使陷入貧困區與水土流失的惡性循環。
水土保持林業措施是指在以控制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良土壤、維持和提高土地生產潛力為主要目的所進行的造林種草措施,也被稱作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水土保持林業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林地土壤能夠儲存水分,通過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實現水源涵養。林業技術措施可以保證土壤更加穩固扎實。不像草原、農田等地,林業區域有大量的樹木根系,可以通過根系與土體之間的摩擦力牢牢抓住土壤,確保土壤的穩固扎實。此外,由于林地區域范圍較廣,樹葉的蒸騰作用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廣闊的蒸發面積,蒸發作用散失掉大量水分跑到空氣能夠增加空氣濕度,而濕潤的空氣對林地區域農作物的生長具有重要作用[1]。另外,林地區域的植被通過截留、調節徑流、增加入滲等作用達到削減洪峰、減少洪水總量的作用。不斷更新死亡的林木根系和土壤表面堆積的枯枝落葉為土壤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改良了土壤的物理性質,而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較厚的腐殖質可避免雨水直接沖刷地表,蓄積土壤中的水土。由此可見,林業生態系統對水土保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
水土保持林有水平配置和立體配置2種技術模式。水平配置是以山脈、水系以及主要道路等的分布及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遵循“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原則,在流域范圍內進行平面布局和規劃。立體配置是指指某一林種組成的樹種或植物種的選擇和空間配置。
坡面水土保持林采取帶狀混交、行間混交、農林間作的種植方式。通過營造此種林木,可以增加坡面的穩定性,具有涵養水源的作用,還可獲取小徑級木材。護坡薪炭林一般會選擇距離村莊較近或水土流失嚴重的坡地作為種植地,樹種應耐干旱和瘠薄、再生能力強,在解決農村生活能源的同時防止坡面的水土流失。侵蝕溝防護林分為土質侵蝕溝道防護林和石質侵蝕溝道防護林。在開展治理和合理利用溝道的同時,必須要有規劃地對坡面進行積極治理和利用。山地池塘和水庫防護林是為防止泥沙淤積阻塞或風浪沖淘引起庫岸崩塌而建造的,可減少庫塘水面的大量蒸發。河川護岸護灘林可以通過樹木的根系加固堤岸,而樹木的樹干、枝條、樹葉等空間器官還可減小水流動能、緩沖波浪。
荒山荒地一般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地表植被稀少至裸露者,另一類是蕨類、雜草和灌木叢,但難見喬木[2]。在改良荒山荒地時,應該提前做好調研工作,明確荒山荒地所屬類型再進一步采取行動。對于第一類荒山荒地,應采取植樹造林的方法改善狀況;對于第二類荒山荒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封山育林方法,通過人為誘導措施有效提升次生林建設。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對新苗的培育,提升次生林的后續發展[3]。由于第二類荒山荒地較為復雜,還要對此類地段進行分析研究,及時了解恢復狀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或更改種植技術,實行嚴格的管控。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問題不僅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還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危害不容小覷。因此,積極進行水土保持工作迫在眉睫。林業生態對水土流失有著很大影響,需要保護林業資源以控制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林可以涵養水源、防止土壤侵蝕、穩固土壤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但單純的植樹造林不等同于水土保持林業措施。它與水土保持有著密切聯系,但又有嚴格區別[4]。因此,應該通過采取適當的水土保持林業措施,配合其他措施進行綜合治理。當前,控制水土流失的嚴峻現狀,是改善環境、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