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利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個不平衡突出體現在城鄉差距上。城鄉差距一直以來是國家最主要、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根據木桶效應,當鄉村發展不再是社會全面發展的短板時,將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學宣布正式成立農學院。包括中山大學在內,2018年,全國有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大學以及鄭州大學在內的6家高校先后建立了農學院[1]。在國家大力提倡“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學這一傳統老牌的學科成為熱門學科。鄉村要想振興,人才是第一資源,而高校成立農學院是人才培養強有力的后盾。農業院校培養的人才隊伍不僅具有指導農業生產的先進理念,更能將研究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農業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目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足國情農情,農村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根據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面貌將會全面呈現。在未來30多年的鄉村振興總規劃中,農科大學生將是責無旁貸的執行者和引領者,是鄉村振興戰略強有力的主力軍。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機,農科大學生的機會與挑戰并存。國家需要什么樣的人,大學就應著力培養、發展什么樣的人才。立足鄉村振興戰略,教育興農是當前的一大主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農科大學生應時刻牢記總書記教誨,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個人的崇高使命,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個人成長成才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起來。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鄉村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必須培養大批技術硬、專業強的農村發展建設者和帶頭人。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具有天然的師資優勢、學科優勢和教學資源優勢,而農業院校培養的大學生是服務鄉村振興的合適載體和有力抓手。農科大學生畢業深入農村,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添磚加瓦,將其學到的現代農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是農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農科大學生致力于鄉村振興,是自我實現的最佳途徑。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5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鄉村的發展不僅是讓農民解決基本的需要,更是要實現自我的可持續發展,給予鄉村振興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農民”這一稱號再也不是傳統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是一種有吸引力的職業。農科大學生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先進的農業現代化技術、善于經營管理,將自己大學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并能服務農村、造福社會,是實現自我的最佳途徑[2]。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回到熱愛的家鄉,致力于鄉村振興。因此,農村將成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主戰場。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農科高校繼續深化改革的關鍵機遇,地方農業高校要始終秉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從精神動力上豐富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民族的魂,農科大學生致力于鄉村振興戰略,其思想轉變和文化傳承是不竭的內生動力。為此,高等農業院校要擔負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培養“一懂兩愛”的大學生。懂農業,才能在農業工作開展時得心應手;愛農村、愛農民,才能真正將個人的成長成才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發自肺腑地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3]。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農業歸根結底要靠實干。大學期間,農業院校應給學生足夠多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真知,練就真本領。筆者所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是一所具有90多年歷史的農業院校,學校多年來積極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工作等[3],讓大學生在校期間也能了解農村、深入農村,將自己所學運用到實際,強化自身實踐能力。同時,學校和地方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等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主動與廣東省各地新農村建設積極溝通,開展社會服務、精準扶貧等合作,讓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有更多的機會深入農村,了解農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機下立足自身優勢,盡早樹立人生目標。
農業是基礎性產業,要想振興,就要靠優秀的人才,將先進的技術插上科技的翅膀。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農業院校培養具備扎實農業基礎知識的大學生,應立足于現代化農業,培養能夠振興鄉村經濟的實干型先進人才。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用現代經濟科學管理農業,將傳統人變為現代人,提高勞動者的普遍素質。農科大學生具有農業基礎知識,又能深入洞察互聯網精神和信息化前沿知識,將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與現代化元素充分融合,是教育興農的重要突破口。鄉村振興需要廣大的農科大學生積極投身農業,服務農村,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