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義龍
(東至縣林業局,安徽 東至 247200)
東至縣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邊陲,處于長江中游。在地理位置上,它西南與江西省接壤,東面與本省的祁門縣、貴池區相鄰,北面與安慶市隔江相望。縣內分布有60余座山峰,平均海拔1 000 m以上的有6座,海拔800 m以上的有9座,海拔500 m以上的有50余座。縣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3條。全縣的地形地貌為:北部多河流湖泊、平原,中部多低山丘陵、盆地,南部與中部地形地貌基本一致,多低山丘陵,中部和南部地區為林業的生長提供了較好條件。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對林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極為有利。東至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較分明,夏季降雨量豐富,冬季降雨較少,春季溫暖,年均氣溫16℃,夏季平均氣溫28℃,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均蒸發量為800 mm[1]。夏季風向為東南季風,冬季為北風。研究東至縣的土壤環境有利于營造林的生長,縣內土壤較單一,土壤類型主要為黃紅壤,另外分布有水稻土和潮土等類型。東南面的山地丘陵為黃紅壤,而西面和北面的土壤則以水稻土為主。不同的土壤條件對營造林的生長有不同的影響。例如,黃壤和紅壤土含有弱酸性,氮、磷含量較低,土壤較粘,土質較差;潮土多分布于河流兩岸,有機含量較高,呈弱堿性;水稻土多分布于圩區內,土質較好,適合于農作物和植物生長。東至縣由于多山地丘陵,所以林業資源較豐富,地區分布差異較大。比如,北部河流兩岸多為防護林,中北部丘陵地區多為薪炭林,中南部低山丘陵區多為針闊混交林,中南部的林業資源分布最廣也最集中。
東至縣屬于安徽省池州市,縣內交通便利,有長江水道80 km,有2條國道和2條高速鐵路縱橫貫穿全縣。全縣共有54.4萬人,土地面積32.5萬hm2,耕地面積3.1萬hm2。耕地中,分布有水稻、旱地、茶園和果園等,產農作物棉花、油等,農業生產總值46.8億元,人均收入9 421元。2018年,東至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66.5億元,全縣經濟穩步提升。
東至縣加強營造林建設,對改善環境和提升全縣經濟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東至縣雖然不位于我國西部地區,沙塵暴和風沙問題較少,但同樣面臨其他環境問題,如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東至縣的低山丘陵眾多,夏季降雨量豐富且集中,一旦連續下幾天的雨,就有可能導致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威脅當地的居民安危。這類問題的發生從根本原因看是因為綠色植被減少,綠化面積較小,缺乏營造林的建設。要解決該類問題,可以加強營造林建設,從根本上改善環境問題,減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加強營造林建設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也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如帶動農業、旅游業的發展等,從而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縣的經濟收入。但需要注意,營造林技術的選擇需要與當地發展特點相結合,找出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方法,因地制宜建設營造林。
營造林中,土壤質量是影響營造林生長的關鍵因素。在區域內種植樹木后,樹木會從根部吸取足夠的養分。如果土壤中養分含量不足,將無法滿足樹木的生長需求,可能會使樹木死亡。為了進一步提高營造林質量,需要先從土壤入手,提高對土壤養護的重視程度,開展土壤養護工作,為樹木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這一工作需要先制定養護方案,遵循經濟性原則,盡量減少樹木養護成本,改善土壤性質,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比如,在全縣建設營造林期間,為提高營造林質量,可以在保護原有地貌的基礎上,采用機械設備進行土壤整改。土壤整改工作結束后,營造林的土壤會變得通透。
在營造林建設期間,苗木的存活率與營造林項目的參數相關。根據以往經驗可知,苗齡較長的苗木種植效果最好,但是如果只種植大苗,會增加一定的成本。苗木選擇時,可以選擇外地苗木,將會改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情況。但是,由于不是本地苗木,所以它們對氣候條件和土質環境等要求更高。如果大量種植其他地方的苗木,將會影響營造林質量。為了解決該問題,可以適地適樹,根據本地的土壤環境、土質狀況和氣候類型種植適宜的樹種[2]。
規劃營造林構成時,除了規劃土壤、樹種之外,營造林的構成還受到樹木存活率的影響。營造林建設開始階段,人們多選擇單一的樹種進行種植。單一的樹種雖然可以營造森林的整體性和美觀性,但是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隨著樹木的生長,部分營造林可能出現光照不足和養分不足的情況,需要人員在開始階段做好營造林的構成規劃工作,從而保證林木生長。具體地,可以根據東至縣的自然條件,選擇不同類型的樹種混合種植。這一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林區的土壤利用率,還能夠促進光照均勻分布。另外,如果林木突然受到害蟲侵害,由于樹種不同,不會快速傳播,方便人員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和干預手段。
要提高營造林質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林木種植,還要運用復合型種植模式進行營造林建設,不僅有助于促進生態環境發展,還能發展農業經濟,為當地居民提高經濟收益,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