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陸河縣新田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東 汕尾 516724)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種植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進步。花生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一項關鍵作物,對花生高效種植技術的探索十分必要。因此,下面將從當下花生種植生產效益出發進行分析,探討高效的花生種植技術。
以廣東省的花生種植為參考,由于麥套花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導致地區花生種植生產效益不斷降低,總產量也隨之下降。麥套花生種植技術是在收獲小麥前將花生種植在小麥田間,等待小麥成熟時,花生已出苗,可保證花生、小麥雙產。市場分析調查顯示,廣東省2016年的麥套花生種植面積同比2015年減少14.67萬hm2,花生產量減少了30萬t。
參照廣東省花生種植情況,在2017年春季當地的花生種植面積明顯增多,當年的花生種植效益隨之提高,花生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總體呈現回暖趨勢[1]。市場報告得出,2017年春季花生種植面積同比2016年增加2萬hm2,產量提高20萬t。花生全年種植面積增加3萬hm2,總產量提高23萬t。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春季種植花生效益的提高,全年花生種植產量隨之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成熟,運用在花生種植上的技術越來越多。我國為了提高花生種植產量及效率,從先進國家引入了新技術和新花生品種。例如,廣東省在2018年引入抗逆性好、產量高的新花生品種,同時減少了低產量花生種植面積,2018年的花生總產量比2017年提高了35萬t,新品種花生種植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18%。可見,科學技術在花生種植上起著關鍵性作用,創新和學習先進的技術手段才是當下的首要任務。
花生是很多地區的重要作物,也是很多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下面將從花生的每個種植階段入手,探究高效的種植技術[2]。在選擇花生種子時,應該以抗逆性和高產為前提,保證花生出苗率和產量,當下優秀的花生品種以魯花4號為例。
選擇優良的花生品種后,要做好育種工作。在花生播種前,應該對種子進行晾曬,促進種子從睡眠期恢復,同時也是對種子殺菌干燥。晾曬的時間一般在晴朗天氣的上午和下午,同時要注意避免溫度過高而給種子帶來損傷。晾曬過程中需及時翻動種子,使花生種子可以均勻受熱,同步花生的出苗時間。在播種10 d前可以去掉種子外殼,但要注意不要損傷種芯,同時避免染病受潮。去掉外殼的過程中應該挑出病種、壞種,盡量選擇顆粒飽滿的種子。在開始播種時,可以用多菌靈等藥物攪拌。花生種子經過藥物攪拌后,可顯著提高抗病蟲能力,從而促進花生的未來生長。
土壤的質量及疏松程度也會影響花生的產量。選用種植花生的土壤時,應該考慮土壤的排水性和保肥性。花生種植不適合連作,所以合理運用輪作可以提高花生產量。例如:某縣的花生種植采用與玉米輪作的方式,消除了土壤中的病菌,保證了花生健康的生長環境,提高了花生產量。此外,玉米和小麥都可以和花生進行輪作,一般以3 a為一個輪作周期。因為花生屬于一種深根植物,所以可以采用深耕種植的方式提高花生產量。
在種植花生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合理的種植密度。密度過大,會影響花生的生長;密度過小,將導致田間資源浪費。種植方式主要有平播、壟種和高畦種植3種。種植前需要在田地施撒基礎肥料,一般施用1 500 kg/667 m2的有機肥,其中混雜少量無機肥。當距地表5 cm的土壤溫度到12℃左右時,可以種植花生。花生株距參考光線和通風的需求確定。
當花生苗破土后3 d左右,應該做放苗工作。發現田間出現花生未出苗情況時,可以采用催芽播種。當幼苗長出真葉后進行蹲苗處理,促進根系向下生長,提高花生苗的抗倒伏性。由于花生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要求不同,應該做好排水和灌溉工作,以保證花生正常的生長發育。在苗期保證土壤干燥,利于花生苗的扎根生長。開花期應該加大施水量,滿足花生結果的需求。
施肥應該利用科學手段。花生不同的發育時期對營養的吸收量不同,一般苗期和成熟期需求較小,花針期和結莢期需求較高。花生施撒的肥料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需要注意,由于花生后期葉面吸收能力強,可以對其葉面噴肥,增加營養積累量,具體的施肥次數和施肥量要根據土壤情況來決定。在花生生長期間一定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一般以施撒農藥為主要的預防方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作物種植的關鍵環節,一旦此環節出現漏洞,那么種植工作將功虧一簣。
當下花生種植技術仍有改進空間,對花生種植生產效益有著積極影響。文本從花生每個種植階段入手,探析有效提高花生產量的手段,為專家學者后續對花生種植的研究提供經驗,同時促進我國的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