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禹 賴晨輝 陳吉聰
(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走農業機械化之路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明確指出了農業機械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現代化的基石。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程度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因此,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的建設進程,才能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轉變了農業生產模式,促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發生了改變,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2017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03.47萬kW,比2016年增加21.22萬kW,增長4.4%,農機原值達33.85億元,比2016年增加1.15億元,增長3.5%。2018年,全年組織63.8萬臺次各類耕種收機械開展作業服務,全市完成農作物機耕面積66萬hm2,占全年目標計劃的100%,其中水稻機耕面積24萬hm2,水稻機插面積10.07萬hm2,水稻機收面積23.35萬hm2。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8%,比2017年增長3.4%,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7.03%,比2017年增長1.43%,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23.2萬kW,比2017年增加19.7萬kW,增長3.9%。
目前,我國實行的土地政策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土地政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極大地鼓舞了農民,提高了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但是,在這種土地政策下,大塊土地被分割成不同的小塊,交由農民自行使用。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農民自主性強,在同一區域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即使是同一作物,也會因為播種的時間不統一,成熟的收獲時間也不一致。再加上農戶采用機械化采收的意愿不一致,在這種生產模式和土地政策下很難使用大型機械進行統一作業,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
農業相較于其他產業,具有投資大、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和效益低等特點。所以,農村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從事農業的基本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受時代因素的影響,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低,機械操作能力差,學習的積極性和領悟性不高。由于一線的農業機械推廣工作較為辛苦,很多年輕的農業人才不愿回到鄉鎮,農機推廣人員出現人才斷層,并逐步出現老齡化現象,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現階段,桂林市農業機械化最主要的問題體現在供給側的能力不足上。只有水稻、甘蔗等少量作物在播種和采收時期采用了機械化。砂糖橘、芋頭等作物都是桂林種植面積較大的作物,現階段仍然需要人工進行采收作業。機械化采收水平極低,制約著桂林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究其原因,可歸結為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沒有合適的機械裝備進行作業。
要適應時代發展大潮,強化土地流轉的理念。在現行土地政策的指導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以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為基礎,農民可以依法通過出讓經營權和使用權、土地入股、生產聯營以及調換土地等方式[1],租賃土地使用權給相關企業、村集體或個人,將土地由過去的“化整為零”再次集中連片,確保土地面積達到適應農業機械化示范區的規模發展要求。農業機械化示范區要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科學規劃示范區,優化產業布局和生產模式,以適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通過農機化示范區的建設,做到以點帶面,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的推廣[2]。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要充分把握好精準扶貧的契機,加強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可從中、高職業院校著手,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立志扎根農村、發展農業的新時期農業人才。政府應做好相應的人才保障措施,確保人才能留得住、發揮好作用。另一方面,基于農村勞動力素質文化低、老齡化嚴重的現狀,政府應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機合作社發展,吸引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回鄉就業、創業。以龍頭企業和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系統培訓農機操作手,以滿足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
創新是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的引擎,也是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提升的核心[3]。政府應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機化科研的重要性,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充分調動各農機科研院所、農機制造和研發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不斷深化改革獎勵機制,確保各單位、人員以高昂的斗志去研發。農業機械化的創新還應結合我國農業的實際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機械裝備的更新換代速度,既要有平原地區的大中型機械,也要研發能適應山地、丘陵作業的小型機械,做到全領域、全覆蓋。同時,在質量和價格上要做好協調,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做農民消費得起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