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瑩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具有悠久的農耕文化。在長期的農業發展中,思想禁錮、技術落后、產業狹窄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主要困境。隨著我國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改革,我國農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逐步解放,將現代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及農業產業化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其中,有機農業作為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分支,憑借其產品的安全、高產及高經濟價值特點,逐步受到市場和農業生產者的青睞,使有機農產品產生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圍繞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農業經營的政策體制上,更加強調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證,并充分引導企業加入國際化的有機農產品認證,逐步拓展我國有機農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從而開辟出新的農業發展渠道[1]。
市場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農產品市場的供需關系對農業發展具有直接影響。隨著有機農業的發展趨勢向好,有機農產品的種類、數量及質量都得到了本質提升。市場對有機農產品的接受程度進一步增加,也為有機農產品的發展拓展了空間。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我國的國際地位及市場拓展能力得到提升,不斷將有機農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提升了我國有機農產品的競爭優勢[2]。
從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看,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但我國特殊的地形、氣候及環境等方面的特點,使我國的農業生產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機械化操作難度高、技術推廣不到位以及農民素質不高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使我國的有機農業發展受到了極大阻礙,無法支撐大規模的有機農業發展,從而導致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管理難度大,與同類國外產品相比缺乏競爭優勢。
當前,我國雖然在農業技術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農業經濟發展是由過程體系構成的,其中包括了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及綠色農業等多種范疇。針對有機農業技術的研究被一定程度的弱化,有機農業的發展面臨技術困境[3]。同時,農業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必須要兩者高度協調,才能夠有效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但是,就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而言,推廣渠道相對單一,實踐過程中往往僅側重宣傳,對實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缺乏落實。
隨著社會標準體系的建立,有機農產品認證已經被納入管理范疇。有機農產品的有效認證能夠促進農業體系的構建,促進有機農產品的安全生產[4]。目前,我國的有機農產品市場需求量增長20%~30%,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受我國傳統經營市場的影響,有機農產品存在大量的假冒產品,其利用市場監管、消費者認知及生產商的便利等漏洞,擾亂了農產品的正確市場秩序,且較低的造假成本推動了這一問題的蔓延。
有機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代表,需要與國際農業發展相契合,構建以品牌化為基礎的現代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利用有機農產品的品牌塑造,提升產品的知名度。然而,在有機農業的實踐發展中,由于受制于農業發展及有機農業技術水平,無法使有機農業技術得到普及,且農業生產體系中對有機農業的未來市場缺乏認識,僅滿足于當前的國內市場,使品牌化建設嚴重滯后。
長期以來,傳統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路徑,且已經深入滲透到農業思維中。有機農業及農產品作為我國新時代的農業發展成果,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理念及技術差距。近年來,國家對農業領域高度重視,在農業現代化理念的推動下,各種農業技術、農業資源及農業人才加入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潮,為有機農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有利契機[5]。因此,在有機農產品的發展中,要加大科技投入,運用有機農產品的蟲害防治技術、新型生物農藥和有機肥等技術,加大農業生產裝備的投入,使有機農業獲得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同時,要積極立足農業現代化發展內涵,將農業標準化、系統化以及科學化的管理技術應用于有機農產品生產,更好地提升農產品品質,帶動有機農產品產業鏈的形成[6]。
有機農業已經成為帶動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有機農業依托先進的經營方式與前瞻的生產理念,逐步被社會接納與認可,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機農產品的出現有效滿足了市場需求,促進了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地方政府的職能部門應當充分發揮農業管理功能,積極與農業企業合作,以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有機農產品的開發與應用,使企業成為有機農產品發展的主體[7]。一方面,構建專業的有機農業合作平臺,將農業研究與合作納入發展范疇。政府在發揮科技服務職能的同時,還需要依托有機農業的發展實際,提供有效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從而形成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使以政府為主導的有機農業合作模式更具活力。另一方面,要針對有機農產品的特點,不斷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讓普通的有機農業參與者能夠獲得更加科學合理的技術服務,提升有機農業的規范化水平[3]。
目前,我國各領域的持續發展有效推動了經濟總量的增長,從側面提升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有機農產品在農產品市場中的快速融入,不僅體現了一種社會的健康飲食文化,更實現了其重要的市場價值[8]。相較于傳統的農產品而言,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對于保障農產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出有機農產品的特點,應當建立相應的標準體系,使有機農產品具備市場的權威性,使其能夠更好地區別于普通的農產品,體現其獨特的市場價值。首先,要針對有機農產品的特點,建立有機農產品生產的基本條件、有機產品原料的標準、有機產品技術要求、生物藥劑的使用規范、有機生產基地的標準以及監控操作程序等。其次,要完善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檢測體系,借助權威的農產品檢測機構,檢測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深化對有機農產品的質量管理,并保證產品信息公開透明,建立信息數據庫,完善源頭追溯機制,增加有機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及品牌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就目前的農業發展態勢看,已經初具雛形。有機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需要依托標準化的農業生產及管理體系,提升有機農產品的品質及產量,以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本質上看,有機農業不是傳統農業的回歸,而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成果,是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創新機制。有機農產品的品牌化打造,要充分結合地方的農產品發展特色,立足于優勢資源配置,發揮農產品的地理優勢、環境優勢及產品優勢,全面融入標準化、科技化與規范化管理路徑,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加工、生產、包裝、儲存及銷售流程,以保證有機農產品的優良品質,為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國內外市場拓展創造良好條件。
在消費者越來越關心食品安全的今天,有機食品的發展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都具有廣闊前景。有機農業及農產品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農業市場的格局,使農業不再是低層次經濟的代名詞。我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擁有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為我國農業經濟的成型與發展提供了基礎保證,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