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生 彭榮炳
(于都縣嶺背鎮政府,江西 于都 342319)
嶺背鎮位于江西省于都縣北側,距離縣城15 km。嶺背鎮總人口68 490人,轄區內有2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其中有9個是“十三五”貧困村,15個是經濟薄弱村。嶺背鎮有貧困戶2 789戶12 307人,是于都縣貧困村、經濟薄弱村、貧困人口數量最多的鄉鎮。
在新時期、新階段,廣大群眾對更多、更好地享受新農村建設成果的期盼越來越高。然而,嶺背鎮各村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除了光伏發電一項微薄的收入外,基本上為零,而且目前多數村主要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勉強度日。“囊中羞澀”也導致村組織辦起事來“有心無力”,往往更易誘發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同時,圍繞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目標,村集體經濟薄弱,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也較弱,成為制約脫貧攻堅的“瓶頸”。
近年來,嶺背鎮因地制宜以發展肉雞養殖作為支柱產業,構建“中流砥柱”模式,攻克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關,增強自身造血動力,實現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貧困戶脫貧動力提升、社會效益明顯,推動多方合作共贏。
嶺背鎮將建強黨組織作為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一是增強隊伍建設。拓寬選人用人渠道,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培養一批有黨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黨員干部,把注重致富能人培養發展為黨員,把黨員培育成致富能人,把能人黨員選拔進村“兩委”班子,筑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斗堡壘。同時,密切聯系第一書記,充分發揮幫扶單位的職能特性,在資金幫扶、項目建設等方面積極爭取支持。二是加強思想認識。通過嚴格“三會一課”“兩學一做”、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和黨員活動日等,解決農村黨員邊緣化問題。通過黨員遠程教育平臺、道德講堂,對黨員群眾開展素質提升培訓,傳遞黨的聲音,宣講政策法律,引導貧困群眾擺脫“等、靠、要”思想,幫助群眾樹立自尊自強和艱苦奮斗的思想。通過扶智與扶志相結合,激活群眾的內生動力。三是提高黨員活力。定期舉辦培訓活動,突出學習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相關內容,召開產業建設流動現場會,通過集體“充電”,增強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
1.2.1 依托龍頭企業。2016年,江西棲嶺農牧有限公司落戶嶺背鎮,成為嶺背鎮第1個集肉雞飼養、飼料生產、技術服務、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畜牧養殖龍頭企業。
1.2.2 主推2種模式。一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致富能人”模式,由養殖大戶帶動。2017年,嶺背鎮26個村均成立了“一村一品”合作社,入股貧困戶2 567戶,入股率達91.67%;搭建養肉雞大棚11萬m2,年出籠肉雞350萬羽,實現毛利收入900萬元。
二是“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這是建立在實現村村有產業的目標、各村合作社都正常運轉的基礎上,堅持“多條腿”走路,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通過村集體牽頭,用貧困戶現金入股“一村一品”合作社剩余資金和村集體籌措資金,創新推出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發展肉雞養殖模式,按企業標準建棚并負責統一管理飼養,公司統一提供雞苗、飼料、疫苗、藥品及免費的技術服務,統一飼養管理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統一按合同保護價回收。收益原則上按4∶4∶2的分配模式(即村集體占4份)。貧困戶享受固定保底分紅8%的分紅,再拿出2份給失能弱能的貧困戶。截至目前,由村集體領辦合作社新建肉雞大棚約20萬m2,目前已有8個村搭建好大棚,預計2019年6月底全面完成。
1.3.1 生產管理方面。為了確保產業生產管理有序,要求各村聘請一名負責管理產業的專職人員。工資待遇參照一般村干部工資標準,實際應得基礎工資不高于基地飼養員月平均工資,肉雞養殖飼養員原則上優先在本村有勞動能力和勤快責任心強的貧困戶中選聘。工資來源由江西棲嶺農牧公司和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承擔支付、共同考核管理。即江西棲嶺農牧公司根據各村合作社實際出籠按每羽0.12元標準提取;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負擔部分在養雞利潤中提取;每個飼養員負責管理1 500~2 000 m2標準自動化養殖大棚,工資標準按每批雞棲嶺農牧公司2.5元/只的毛利2 200元/月基數,超出2.5元/只的部分按6∶4分成,即村集體占60%、飼養員占60%。
1.3.2 制度方面。一是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需的辦公設備,在縣農糧局備案并持有正式的頒發證書,各項規章制度上墻。二是各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要有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開設好對公賬號,由各村書記擔任理事長,成立理事會和監事會,并設立專職的財務報賬員。三是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所需的資料整理規范齊全,有成立(變更)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東大會會議紀要、章程、入股協議等材料,并形成會議紀要。
1.3.3 財務管理方面。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所有財務報賬流程一律按鎮產業辦要求進行財務收支報賬。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新建的肉雞大棚建棚補助資金歸村集體所有,所有獎補資金直接打入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對公賬號,雞棚產權和入股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并根據收益情況,每出籠一批雞需從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純利潤收入中提取部分風險防范金。
村集體通過產業獲得分紅收入,增強了黨支部的辦事能力,鞏固了黨組織陣地堡壘。每個村按5 000 m2大棚、年出籠肉雞18萬羽、每羽收入0.4元計算,年村集體收入可達7.2萬元。例如,禾溪村是嶺背鎮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產業發展試點村,村黨支部積極統籌協調,黨員帶頭示范和積極入戶動員,成立了禾溪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從“駐村”到“住村”,解決難題,外出“取經”,解剖“麻雀”。禾溪村現有較大規模的合作社2個,共10個雞棚,其中有6個雞棚屬于村集體,占地近9 000 m2,年出欄肉雞6.5萬羽,2018年7月第一批肉雞出籠3萬羽,每羽村集體收入0.75元。半年以來該村村集體收入達6萬元,戶均增收500元。禾溪村成功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道路,形成可以復制的工作模式,為嶺背鎮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推進產業扶貧提供了借鑒。
把一部分村集體收入用于擴大再生產,讓貧困戶拿到收益分紅,還能投工投勞,獲得更多的收入,貧困戶脫貧動力空前高漲。每個產業基地要求用工以貧困戶為主。每個基地長期務工人數為5~8人,每人每月收入2 500元以上,需短期務工人數15~20人,每人每天80~100元。每戶貧困戶現金入股2 000元以上按年分紅10%即200元/年計算,縣元民聯社股金每戶5 000元按12%每年600元計算,年每戶入股收入共計800元。
通過抓實黨建基礎,完善設施、改善服務,推動了全面小康建設,推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事關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政治問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只有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書記工程”,建立健全鎮黨委整體引導、部門牽頭實施、村集體直接負責的工作機制,才能又好又快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能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開花”。
黨的領導是“方向盤”,“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只有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才能時刻把準發展集體經濟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這個根本的方向不偏。有了不斷強大的集體經濟實力,基層黨組織可以拿出“真金白銀”為群眾解困難、謀福利,群眾享受到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勝利果實”,基層黨組織在群眾中“一呼百應”,黨的執政根基就會越來越堅固。
健全監督機制讓群眾放心,完善分配機制讓群眾稱心,打造透明機制讓群眾安心,讓群眾感受到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