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瑯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83)
山東省壽光市基本農田5.33萬hm2。現有土墻日光蔬菜溫室大棚若干,主要種植黃瓜和絲瓜。灌溉方式以滴灌和水渠灌溉為主。黃瓜的市場收購價約為4元/kg,春季每667 m2產量約為7 500 kg,秋季每667 m2產量約為6 000 kg。絲瓜的市場收購價約為5元/kg,每667 m2產量約為5 000 kg。2017年,每667 m2蔬菜產值約2.5萬元。
為提高產量增加收入,許多農戶在施用化肥的同時施用一定量的有機肥,其中傳統有機肥的施用量略高于商品有機肥(干雞糞、畜禽糞便、豆粕以及草木灰等)。各村內均設有農資店銷售肥料,價格依其作用和效果不同。但時,由于大部分農戶仍以施用化肥為主,該地區近幾年土壤酸化嚴重,大多數土壤黏、板結,難耕程度日益增大,導致田塊耕作質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有機肥施用量少,偏施化學氮磷肥所致。
村內許多農戶的文化水平停留在小學,加之老年人居多,限制了農戶對有機肥的認知程度,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的思想。已有研究證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可見,人力資本的乏力阻礙了整個村莊經濟的向好發展。此外,許多農戶圖便宜購買廉價有機肥,往往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導致有機肥效果不佳。
村民不知道施用化肥過量會對土壤造成危害,甚至有農戶表示知道化肥對土壤的危害但仍會以施用化肥為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涉及兩方面:①土地承包年限有限,許多農戶在承包年限內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愿使用昂貴的有機肥提高成本;②村內有機肥施用普及度低,農戶選擇肥料的趨同性往往促使村民選擇傳統化肥。
通過采訪發現,許多農戶雖然購買使用了有機肥,但對其了解程度不高。一些農戶認為有機肥養分含量低,增產效果不明顯;一些農戶認為有機肥的使用費工費事,農業生產效率低。因此,許多農戶仍傾向于選擇了解程度更深、更習慣使用的化肥。
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農戶能接受化肥的價格但無法接受高昂的有機肥價格。許多對施用化肥效果滿意且能接受化肥價格的農戶表示,還會繼續施用化肥。雖然認為有機肥的效果比化肥好,但由于價格偏高,不會加大有機肥的施用量。這大大縮減了有機肥需求,降低了有機肥的普及速度。
雖然化肥零增長政策已經出臺,提倡使用有機肥,但由于有關部門對有機肥使用的重視程度不夠。走訪的多個村沒有與有機肥相關的補貼政策,農戶需要全額承擔有機肥的支出額,一定程度上削減了農戶購買有機肥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農戶施用有機肥的方法不科學,手段不先進,大多數農戶在有機肥施用上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使得有機肥料的使用一直存在“三低、三大”問題,即有效養分低,體積大;勞動效率低,強度大;無公害化程度低,污染大。村內沒有與施用有機肥相關的培訓,農戶也沒有合適的渠道了解有機肥的使用方法。
造成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原因很多,客觀上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差、公共設施建設不完善、自然資源短缺等,主觀上主要是農戶思路不開闊、因循守舊,村委會戰斗力不強。這種農村所有制經濟的不協調發展將削弱農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不利于農村集體資源的合理配置,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負效應,不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農村集體經濟力量的薄弱制約了人們對生產、生活需求提出的新要求,限制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建設農村小康的進程。經濟是第一驅動力,農村集體經濟力量能夠影響有機肥的相對價格,而影響市場需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價格,故農村集體經濟的乏力將從根本上影響農戶對有機肥的使用情況。
根據對農戶有機肥購買意愿的調查發現,有機肥補貼政策能夠對有機肥的購買起到正效應,但北紙坊村及其鄰村如南紙坊村、小官道村、于家堯河村等均無相關扶持政策。村內基本沒有專門的培訓,也沒有聘請技術人員做指導,從源頭上削減了農戶對有機肥的熱情。雖然政府大力倡導化肥零增長政策,但政府宏觀調控沒有將其落到實處,政策與實際脫節,沒有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入戶調查時隨機抽取了部分典型農戶進行深入訪談。例如,管莊鎮高家莊村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據了解,35歲的李先生大專學歷,共有耕地3.33 hm2,主要種植香蔥,毛收入為40萬元。當問及是否仍在使用化肥時,李先生表示“化肥不但會影響土質,產量也沒有使用有機肥多,況且作為種植大戶,有機肥需求量高,價格也會比市場價便宜,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由于學歷較高,許多有機肥使用方面的知識是李先生通過查閱電腦和書籍獲取的,必要時也會請專業技術人員到場指導,但其明確表示不愿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他人,更不愿意與農戶交流種植經驗。
相反,金冢子街陽圖店子村的王中祥先生堅持使用化肥,拒絕使用有機肥。王先生今年65歲,小學學歷,家中共有耕地0.2 hm2,主要種植蔥和姜,毛收入3.5萬元。當被問及原因時,王先生無奈地表示“有機肥價格太貴了!家里地本來就少,使用有機肥成本太高,如果蔥姜收購價走低,回本都困難。加上自己年齡大,不愿意折騰,還是習慣用了解程度更高的化肥。”
自然科學是發展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理論學說的進步,針對性提出土壤管理對策改善土壤條件,用自然科學技術為土壤保值提供支撐迫在眉睫。未來耕地保護將從化肥改革開始,還土地健康的生命力,孕育更加健康的農產品。微觀個體的經濟決策是施用有機肥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厘清農戶耕地質量保護行為和農民施肥使用行為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改善耕地質量,從而滿足農戶的利潤追求,同時恢復土壤健康狀態,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有機肥的使用推廣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文件,足以見得我國發展綠色農業、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而農業生產中有機肥替代化肥是一項具體可操作又具有重大意義的舉措。然而,目前相關政策不盡完善,只規定了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指標,卻未考慮和衡量非示范種植農戶對有機肥替代率的實際可接受能力。因而,提出了如下建議。
①加強有機肥的施用技術推廣。有關部門應積極組織開展關于有機肥使用的培訓,提高農戶的技術水平,幫助農戶培育高產、優質的新品種,促使農戶盡快適應有機肥的使用。新技術的推廣需要有關部門和村委會的協同努力,其中有關有機肥使用的培訓講座和技術指導不可或缺。
②適當降低有機肥價格,增加銷量。價格是影響需求最直接的因素,只有有效利用好市場規律和政府宏觀調控,才能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許多農戶表示,有機肥昂貴的價格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圍,如果能夠適當降低價格,增加有機肥購買量,改變有機肥和化肥的施用比例,勢必將大幅改善土壤質量。
③推行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肥的優惠政策。有關部門可以適當延長土地承包期,鼓勵農民對土地的投入,同時出臺有機肥補貼政策,為購買和使用有機肥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分擔其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