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21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在香港舉行。在場聽畢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政府官員的發言和主題演講后,筆者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香港正式迎來“大灣區時代”,而“香港元素”在其中不可或缺。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隨著全球與周邊經濟體的競爭加劇,香港傳統產業的優勢正在縮窄,面對更多嚴峻挑戰,而參與大灣區發展正可以為香港注入新動能及新機遇,透過協同發展,把香港自身優勢與大灣區內地9市的優勢結合起來。
國家綜合實力提升,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是在這個新歷史節點上推出的一項重要國家戰略。在香港舉行這場宣講會,也證明香港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地位。
過去,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更是貢獻者。香港的經濟發達程度曾領先全國。上世紀90年代,香港的GDP最高曾占全國近25%;十年前,香港仍是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而今天,這個占比已經降至只有約3%。不得不承認,隨著內地經濟飛速發展,香港在全國的經濟地位已相對下降。
香港還面臨不少內部問題:以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單一,本地就業創業市場機會有限,青年向上流動空間縮小,房屋土地供不應求等。很多問題已經不能單靠香港內部制度解決,但如果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腹地,或許這些產業結構和制度問題可以有所舒緩。
今天的香港,正處在一個“危”與“機”并存的時代,它必須跟緊這個“大灣區時代”的步伐。
香港擁有制度上的綜合優勢:完善的法律制度、自由港的市場經濟制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高資歷的國際專才等等。對廣東省而言,香港擁有很多內地城市沒有的優勢;對香港來說,大灣區又提供了香港本地無法給予的發展空間和機遇,讓港澳居民有機會享受到內地經濟發展的成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首次提到“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的概念,解決了一直以來所謂大灣區“龍頭之爭”的問題。綱要明確將大灣區分為四個“中心城市”,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其他七市則被定為“節點城市”。這樣的清晰定位,可以讓大灣區“9+2”城市群做出更明確的定位和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綱要指出,香港的定位是大力發展創科產業,以及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雖然這個“金融+創科”的發展方向在“十三五”規劃已有類似定位,但這次綱要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化和清晰化,是中央對香港長遠規劃部署發展的方向性框架。
眼下,粵港澳地區、長三角、京津冀共同構成國家經濟發展的三大核心發展區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的南方門戶樞紐,更是國家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區域,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先發歷史地位。比起長三角和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更是特殊的,尤其是其“一國兩制”的存在。
大灣區城市群同在一個國家,但覆蓋了兩種制度、三個獨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外界一直擔心,區域隔閡會否造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難以自由流動的問題。但仔細閱讀《規劃綱要》,當中首次提到“飛地經濟”的概念。從另一角度來看,“兩制”并存正是大灣區史無前例的獨特優勢。如果能疊加“兩制”優勢,透過創新的“飛地政策”建立灣區城市間互相協調的關系,對促進經濟發展一體化反而會更有利。
粵港澳大灣區另一大優勢是區域優勢。透過構建以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可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并輻射東南亞、南亞的經濟支撐帶,而香港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國際企業引進來中又擔當了重要橋梁角色,這對帶動全國進一步全面改革開放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更大的意義。這種區域優勢、政策優勢、“一國兩制”獨特優勢,都是長三角及京津冀以至世界上其他所有灣區都無可比擬的。
再者,香港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創走廊”建設上有著利好基礎,不僅本身具有很大發展潛力,更可對大灣區創新驅動做出重大貢獻。香港回歸以來,很多企業已在大灣區城市建立具有規模的發展網絡,將大灣區發展成世界一流灣區,香港將迎來更廣闊的大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意味著大灣區建設邁入一個全新階段。香港不缺人才,缺乏的是土地空間和發展機遇。大灣區為香港開拓了內地的龐大市場,提供了創業基地、土地資源、創業就業機會等。只要提升體制、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融,破除城市間的芥蒂和不便,在大灣區時代,香港發展的“危”必將化為“機”。▲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鳳凰衛視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