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子琪
紙質書和電子書間的搏弈持續已久,由于科學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更有甚者,提出“電子”取代“紙質”,連紙質書店的開張都被稱為“復蘇”,這不禁讓我有所感嘆。
讀書是從古至今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紙質書是一份厚重,一份藝術,一種收藏。而電子書只是顯示屏上由三原色排列組成的圖案。就其本質來看,后者在意境上就缺少了一點東西。智能產品的出現確實提供了便捷,但是難道可以因為能打字就不書寫,能復制就不摘錄,能看解析就不自己體悟嗎?指尖翻動書頁,如碧波躍上礁石,如青鳥振動翅膀,如巨鯨縱身入海掀起的波浪。紙質書翻動的意境,是任何電子特效都無法達到的。不冷落紙質書,在翻動書頁中體會意境,讓書香縈繞在指間。
海倫·凱勒愛讀書,更愛摘錄,積累多了別人的東西,自己加以理解,就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讀電子書,隨手就把這段話放入收藏,你又是否會時常品讀,深入理解,從中吸收?摘錄的過程是再一次的精讀過程,體會的過程是升華的過程,而這些都是讀電子書享受不到的過程。讓書香縈繞指尖,讓筆尖顯示一個思考升華的過程。
越來越多的人看書真的就只是“看書”,手指向下滑動,翻過幾頁也不覺,只走馬觀花,收獲甚微。人稱“圣人”的孔子藏書量驚人,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告訴我們,學識的積累不在“泛”,而在“精”。電子書的閱讀無法及時記錄思考的過程,不會陳舊,故也缺失了一種歷史歲月感。紙質書更像是收藏品,越是陳舊,反而越體現它的價值重大。如今太多年輕人被電子書籍中的網絡小說或沒營養的小文吸引,這并不是我們所推崇的讀書。相比之下,我覺得紙質書更能讓人靜下心,沉下氣來,在推敲字句中獲得更有意義的收獲。讓書香縈繞指間,讓書香滿園。
紙質書不可摒棄,電子書固有優點,而指尖翻動的意境,閱讀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都是電子書達不到的。
體悟紙質的厚重,感受書頁的芬芳。
此文緊緊圍繞“讓書香縈繞指尖”這一論點,橫向展開,分別展開論證,層次分明。在論述中,援引海倫凱特、孔子等相關材料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論證有力。文章結合實際展開,再次強調“閱讀紙質書”的觀點,呼應前文,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