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妮
脫貧攻堅是我省“十三五”時期的頭等大事,而產業扶貧又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從實施的便捷性、實際帶動效果等方面來看,第一產業(即廣義上的農業)的扶貧作用是最重要的。省委省政府已經作出把高原特色農業打造成富農興省重要產業的戰略部署。然而,目前我省的高原特色農業等產業總體來說還“小”、“散”、“軟”,尤其是貧困農戶缺乏資金、技術、市場,有限的財政扶持資金難以獨力滿足產業扶貧需要,而民營企業融資難和金融機構難融資同時并存,扶貧的政策性、普惠性與企業的市場化、逐利性有天然矛盾。如何創新體制機制,實現產業扶貧與壯大高原特色產業兩大目標,是各級政府所面臨的難題。
筆者供職于云南省扶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扶貧公司”),作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省級平臺公司,職能定位為公益類政策性投融資公司,業務范圍主要包括:承擔省委省政府下達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項目、扶貧重大民生工程和涉農重點項目建設投融資業務,對批準注入的國有資產和承建項目形成的國有資產進行經營管理,開展金融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與資產管理等業務,承擔出資人決定的其他投融資任務。
筆者供職公司在完成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同時,結合我省各縣已實施完成的易地扶貧搬遷的實際情況,針對產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以及為實現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筆者及其團隊提出了充分發揮政策性平臺功能,與省、州市、縣政府合作助推扶貧產業發展、建立扶貧產業企業與貧困人口扶貧幫扶捆綁聯結的產業扶貧方案。

筆者及其團隊提出的產業扶貧方案以級政府引導+風險準備金+市場運作,創新了投融資及風險防范機制,充分發揮省扶貧公司政策性平臺功能,打通資金通道,以組織化、社會化、批發化和標準化的方式,引入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優質資金參與到我省的扶貧產業服務,系統性地解決融資約束,以實現產業項目“造血式”發展,為貧困群眾提供穩定的幫扶支持,從根本上解決其生計問題。
該方案的核心就是“融信貫產”,以政府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導和杠桿,以優質金融資金為支撐,以產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為基礎,通過契約建立“利益共同體”,使貧困人口融入產業項目全產業鏈條,得到多種收益,實現穩步脫貧和發展。
緊密圍繞“金融控股、融信貫產;精準施策、多方聚力”,筆者及其團隊提出的產業扶貧方案的整體思路為:
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加強統籌規劃和財政扶貧資金的整合,搭建政企合作新架構。在無需政府購買服務、不增加貧困戶個人負債的情況下,協助政府從激發內生動力方面解決貧困群眾物質貧困和素質貧困的根本問題,幫助實體企業獲得優質資金支持,增強其自身造血能力,并促進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
金融資金特別是銀行信貸資金的有防范風險的基本要求,產業項目的實施主體和項目自身均需要滿足評審要求,才能獲得資金支持。由公司作為借款主體,在產業項目自身具有經濟可行性的前提下,能實現主體評級和項目評級相分離的突破,創新銀行+平臺+產業項目的合作模式,打通資金渠道,可引入多種渠道的金融資金參與到我省的產業扶貧事業。同時“償債風險金+擔保+商業保險”的增信措施,以及公司提供的大數據平臺信息化管理和龍頭企業聯盟的服務,實現分擔風、降低風險的目的,為還本付息提供可靠保障。
產業扶貧項目要建立與貧困人口利益聯結的捆綁機制。通過設置產業項目聯合管理委員會,由政府、公司、金融機構發揮各自優勢,多維度地搭建共同監管體系。同時,由公司構建派駐監管體系,在加強實地監管的同時,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在加強規范運行的同時,充分發揮民營資本的優勢,進一步促進經營管理升級,為遠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根據方案的運行模式,產業項目是債務的最終償還主體,為應對還款風險,公司不斷完善增信及風險控制措施,一是設立省級、州市級風險金并建立配套的補充機制;二是引入擔保公司進行擔保;三是引入保險公司提供農業商業保險;四是公司派駐專職人員進入產業項目進行資金監管;五是通過企業聯盟和聯合商會引入采購方監督機制。
除上述通過省扶貧公司搭建資金渠道外,針對我省大多數產業對產品開發、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的理念不強,銷售渠道不順暢等關鍵制約因素,省扶貧公司還將提供兩項增值服務,一是搭建信息數據管理平臺,以大數據管理為基礎,全面記錄并反映合資公司等的生產經營、誠信履約、貧困戶幫扶情況等,將優質的項目納入儲備庫,為后期升級發展奠定基礎。二是組建省級企業聯盟,通過與國家行業協會等的合作對接,為合資公司等在產業鏈前端引進技術、中端改善經營模式、末端搭建銷售渠道等,助力我省產業項目的經營發展。
總體來說該方案是即抓產業,又是帶動扶貧的具體路徑之一。本質是以“金融控股、融信貫產,精準施策、多方聚力”來促進產業發展以實現扶貧帶動的效果。特別是為貧困人口提供再學習、再就業的機會,促發其自愿發展、改變現狀的內生動力。
該產業扶貧方案的實施,對于各級政府來說,能找到精準扶貧的載體,高效整合和利用了財政扶貧資金,在解決貧困人口幫扶、培訓和再就業的同時,使實體企業獲得成本低、期限長的優質資金支持,增強自身造血能力,促進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
由于各級政府信用以及省級扶貧平臺的協作,該方案在經濟效益方面成效可觀。經初步測算,以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9%,該方案融資成本不高于6%測算,在該產業扶貧方案運行期間,各產業項目可減少73億元的資金成本。
該產業扶貧方案在無需政府購買服務、不增加貧困人口個人負債的情況下,通過省扶貧公司的平臺功能,打通了商業性金融機構扶貧資金的可持續投入渠道。同時由省扶貧公司提供信息化和企業聯盟的服務,合資公司有效應對市場風險并逐步成長壯大,走上特色化、品牌化道路。
為檢驗該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截至目前,筆者及其團隊已與11個州市、24個縣(市、區)就產業扶貧事宜進行了對接交流,8個州市以及7個縣(市、區)提供了書面反饋意見,同時與19家金融機構(銀行、保險、擔保等)就產業扶貧方案進行了細致溝通,特別地建行省分行把產業扶貧方案向省銀監局和銀監會進行了匯報,兩級銀監均反饋了意見。方案均獲得了各方的支持和認可,體現了方案思路的可行性和其被需求的生命力。
但是方案中涉及的參與方較多(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及貧困人口),資金層級較長(省、州市、縣、合資公司及個人),為在實施過程中切實達到產業發展與群眾脫貧目標,需要省級統籌給予資金和相關政策支持,州市、縣政府積極支持并組織實施,從而動員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
筆者及其團隊提出的初步方案也還需要進一步論證完善,一是正在積極征求多方意見和建議。二是將繼續到省外學習和研究相關模式和經驗,把方案進一步細化。三是積極推進與試點合作,在實際操作中修改完善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