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男主人公大衛一家本是幸福的三口之家,不幸妻子患癌離世,剩下父女二人相依為命。
大衛與女兒的感情很親密,但他們之間的溝通幾乎都是通過短信、電話、視頻等社交途徑。這樣的日子平靜且溫馨,直到有一天,大衛在半夜錯過了女兒的幾個電話和視頻之后,便再也沒有收到女兒的任何消息。后知后覺的大衛突然意識到,女兒失蹤了……
影片一步步帶我們認清了互聯網時代兩個令人心驚膽戰的現實。
首先,社交網絡上的我們,和真實的我們究竟有多么的不同?
大衛覺得,曾經親密無間的女兒竟然變得如此陌生,逃課、撒謊信手拈來,根本就不是平日里那個乖乖女。女兒消失的可能原因更是五花八門:畏罪潛逃、離家出走、遭到綁架,到底哪一個是真相?
現在的人與社會已經與網絡牢牢關聯,網絡衍生出了我們的第二人格。網絡世界里,我們都像大航海家,迫不及待地想要發掘自己的新大陸,接受著大千世界的多元文化。于是,我們在虛擬和現實的雙向接受中形成了另一種人格特征,它與真實的自我彼此維系,相互制約。
網絡時代,社交軟件成為了人們的日常。大家吃飯、逛街、健身,都喜歡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發動態。久而久之,人們似乎也因此失去了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迷失在了自己親手創造的虛擬世界里。我們通過社交網絡呈現給外界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影片帶我們認清的第二個現實是:外界通過我們的第二人格,可以輕易撕掉我們的“外衣”,隱私安全蕩然無存。
在確認女兒失蹤并報警之后,大衛就向大家展示了如何通過一個密碼來破解一個人的所有社交軟件。他首先以Facebook為切入點,在不知道密碼的情況下,點擊“忘記密碼”,當時注冊的郵箱就會收到驗證碼。就這樣,他通過一個接一個的驗證碼,終于找到了一個自己知道密碼的郵箱。通過郵箱的驗證碼,他順利破解了女兒所有的社交軟件。小試牛刀后,他又開始根據女兒在社交軟件上與好友的互動,一個一個排除可疑人員,最后鎖定幾個最有可能知道女兒下落的人,進行詢問。在這里,大衛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只知道一個人名字的情況下,獲得他的電話號碼——只要在谷歌上搜索“電話號碼查詢”即可!
簡單的一個搜索引擎,就能參透一個人幾乎所有的喜好。掌握一個人的基本信息、愛好甚至是行蹤、作息習慣,只要簡單動動鼠標,敲幾下鍵盤。社交網絡的強大和危險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懸疑片,《網絡迷蹤》運用了非常新穎的表現方式,那就是互聯網這一急速發展的事物。整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和推理進程幾乎完全依靠網絡,三分之二的鏡頭是處在電腦屏幕前的。
影片大獲成功后,傳遞給觀眾的是更多的思考:我們的第二人格是怎樣的?我們的隱私是否也在網絡上一覽無遺?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