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針對病人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采用手法復位第一二掌骨之間閉合穿針交鎖骨圓針固定治療手段在醫學臨床上的治療效果進行調查和分析。方法:首先,先選擇在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這三年期間,在我醫院接受閉合復位第一二掌骨之間骨圓針固定治療的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40位,調查并統計40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病人在醫學臨床上的相關信息。結果:在兩個月到四年之間的隨訪過程中,通過應用閉合復位第一二掌骨之間骨圓針固定治療方法,結果顯示,40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在醫學臨床上的骨折痊愈時長約在三十四天,病人第一手腕手掌關節屈伸全范圍關節活動和拇指外展全范圍關節活動以及握力和健側在比較中,相關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即P大于0.05。結論:應用手法復位閉合交鎖骨圓針第一二掌骨之間固定治療對于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損傷較小,病人健側和相關關節功能在比較中,相關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即P大于0.05。40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均得到骨性痊愈,處理便捷,內部固定牢靠,病人骨折處復位較好,治療效果明顯,值得在醫學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第一掌骨基底部分骨折;閉合手法復位閉合交鎖骨圓針掌骨;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224.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060-01
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在醫學臨床上是一種普遍的損傷,大多由外力導致。骨折分成關節外骨折以及關節內骨折。按照格林奧布萊恩分型,可以將骨折分成本內特骨折,即一型骨折,和羅納爾多骨折,即二型骨折。本院選擇在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這三年期間,在我醫院接受閉合復位第一二掌骨之間骨圓針固定治療的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40位,旨在針對病人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采用手法復位第一二掌骨之間閉合穿針交鎖骨圓針固定治療手段在醫學臨床上的治療效果進行調查和分析。現總結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這三年期間,在我醫院接受閉合復位第一二掌骨之間骨圓針固定治療的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40位。在這40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當中,包含了30位男性病人以及10位女性病人,且有18位病人是左側骨折,22位病人是右側骨折。本次研究中的40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都是受傷后三天之內的閉合性骨折,按照格林奧布萊恩對骨折病人進行分型,有25位病人為本內特骨折,15位病人為羅納爾多骨折。導致病人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諸多因素如下:22位病人是摔傷,10位病人是重物砸傷,8位病人是拳擊受傷。本次研究中的40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均應用手法復位閉合交鎖骨圓針掌骨之間固定治療。
1.2選擇以及剔除指標
符合本次研究的病人納入指標如下:(1)骨折病人為受傷后三天之內的新閉合性骨折;(2)與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診治指標相吻合;(3)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排除符合以下選項之一的病人:(1)病人不存在外傷史的病理性骨折;(2)病人存在肢體上的多發性骨折;(3)病人存在外傷史,并且骨折為開放性骨折。
1.3方法
相關醫護人員要對病人進行局部麻醉,病人采取仰臥的體位,骨折的肢體向外展開,消毒之后進行手法修復骨折。針對本內特骨折的病人,由于病人掌骨關節面內側的骨折部位被動移位,且向角骨方向
作者簡介:金澤,男,滿族,遼寧錦州人,本科學歷,主治醫師。
偏移,因此,相關醫護人員要將病人病肢拇指遠端進行牽拉外展,按壓病人第一掌骨基底部分,幫助病人腕關節脫位,并將骨折基地不穩按壓至尺側位置,幫助復位。這怒地羅納爾多骨折的病人,由于病人第一掌骨基底位置是粉碎性骨折,涉及病人關節面較大,骨折位置會存在畸形情況,因此,相關醫護人員在進行手法復位的過程中,要加大病手掌底部的縱向牽拉,將病人骨折的基底部位按壓至尺側位置。在復位結束后,相關醫護人員要固定好復位之后的骨折端,相關護理人員使用三枚1.5毫米的骨圓針,由病人第一掌骨放入骨針,并將骨針固定到第二掌骨之上。第一枚的骨圓針要在骨折位置的遠處兩厘米到二點五厘米進針,第二枚骨圓針要和第一枚骨圓針產生十五度到三十五度的夾角,且在骨折部位的遠處一厘米到一點五厘米進針。第三枚骨圓針在病人掌骨基底位置的骨折處進針,對于本內特骨折的病人,第三枚骨圓針需要將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連接起來,防止三根針存在交叉的情況。將三枚骨圓針固定到病人的第二掌骨之上。針對羅納爾多骨折的病人,第三枚骨圓針需要固定到骨折近處,確保其穿過骨折部位的中間,將骨折塊連起來,然后穿過病人的第二掌骨。三枚骨圓針固定之后,將三枚骨圓針的底端留在病人手部外兩厘米左右,進行交鎖固定。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實驗組和對照組所得的所有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和處理,利用百分數(%)來表示計數資料,利用x2檢驗比較,通過t檢驗,P小于0.05,表示相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40位病人當中,只有4位病人存在針孔滲出的現象,將針孔進行酒精消毒之后,情況有所好轉。40位病人均在手術之后的六周內移除骨折內固定的元古鎮,且沒有固定物斷裂和松動的情況發生。骨折病人醫學臨床上的痊愈時間是34.8天,骨性痊愈時間為兩個月到六個月,平均為3.7個月。手術之后第六周,對比病人患側和健側第一腕掌關節屈伸關節活動度,拇指外展關節活動度以及握力,相關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即P大于0.05。具體數據見表1。
3討論
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在醫學臨床上是一種普遍的損傷,大多由外力導致。本內特骨折是病人橈背一側受到韌帶牽引,與角骨半脫位,導致掌尺側近端骨折。羅納爾多骨折是病人第一掌骨基底位置的粉碎性骨折,涉及關節面較廣,且比本內特骨折部位的移動更明顯,手法復位固定效果較差。應用手法復位閉合交鎖骨圓針第一二掌骨之間固定治療對于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損傷較小,病人健側和相關關節功能在比較中,相關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即P大于0.05。40位第一掌骨基底位置骨折的病人均得到骨性痊愈,處理便捷,內部固定牢靠,病人骨折處復位較好,治療效果明顯,值得在醫學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辛仲斌.手法復位低溫板材塑形固定治療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45例[J].西部中醫藥,2014,(8).
[2]陳亞偉, 曹能力, 李偉,等.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40例臨床療效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4,(7).
[3]陳宇斐.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臨床效果研究[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