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鳴 張鳴鳴 丁延武

大竹縣作為四川省丘陵地區“插花式”貧困的典型區域,面對“插花式”貧困戶信心和能力不足,幫扶主體基礎薄弱等多重挑戰的現實困境,從縣域實際出發,立足資源稟賦,苦練“繡花”功夫,重點從扶貧工作機制和政策創新入手,通過內生式拔窮根、全面式脫窮帽、持續式奔小康、共享式興鄉村等一系列創新舉措,闖出了一條發展型精準扶貧新路子,為全省廣大丘陵地區的精準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頗具借鑒價值的成功經驗。
推進扶貧工作機制建構,全面“脫掉”窮帽
由于扶貧工作時間短、任務重,許多地方往往將脫貧目標定位于收入達標,主要扶貧手段更傾向于短期成效顯著的物質投入,導致“為扶貧而扶貧”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單一注重收入目標的脫貧舉措存在著以后大規模返貧的巨大風險。大竹縣基于貧困戶收入、居住、環境、生態、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等全面性的目標指向,通過構建發展導向的扶貧工作推進機制和堅定全面脫帽的目標指向,穩定且持續地實現了貧困群眾全面“脫掉”窮帽。
構建發展導向的推進機制。為著力破解“責任落實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全面”等脫貧攻堅領域中的“痛點、難點、弱點”,大竹縣創新發展導向的現場評賽機制,通過“實地看、全面查、隨機問、多方評、限時改、重獎懲”六步工作法,將考核評估的重心從扶貧項目的實施轉移聚焦到農民增收和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等問題上,根據脫貧攻堅的不同階段、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動態化、遞進式的評賽內容,暢通了貧困戶的利益訴求渠道,達到了發現短板、優化隊伍以及貧困群眾持續、動態參與等多重效果。從而實現了自上而下傳導合理壓力的同時,有效避免了“層層加碼、層層避責”的不良現象,并通過基層干部之間橫向比較和充分交流,對于更加精細化地推動脫貧工作、激勵基層干部主動作為產生重要影響,極大地提升了貧困群眾對政府扶貧工作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大幅提高了扶貧工作績效。
同時,加大對生存環境、社會治理等多元化綜合性目標的考核,不僅要求改善與生產生活相關的物質條件,同時對精神文明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集中安置區除了水、電、氣、路、網等基礎設施和相關公共服務配套齊全外,以戶為單位還就近配置近千個“微田園”菜地,滿足農戶日常生活的果蔬需求。在鄉村治理方面,幫助農戶建立起共建共享、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自治機制,實行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協同共治、群眾自治、德法融治“三大治理”。
構建聯動機制,聚焦持續性奔小康
精準扶貧與全面小康是一脈相承、相互銜接的兩大戰略,只有在真正實現脫貧摘帽基礎上才能實現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然而,面對越來越緊迫的脫貧時間表的壓力,部分貧困地區通常會采用短期化和形式化的扶貧舉措,“數據脫貧”的扶貧形式化問題已經逐漸顯露,這樣的“被脫貧”雖然短期成效顯著,但是因缺乏基礎支撐而不具備持續性,并為后期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增加難度。大竹縣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深刻內涵,通過構建產業與居住的聯動機制和聚焦持續發展的施策機制,將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高度銜接,確保貧困群眾在脫貧基礎上順利實現小康目標。
構建產業融合與移民搬遷聯動機制,創新實施“雙靠近,三融合”模式,著力破解異地搬遷農戶就業難、增收難的困境。堅持“以產帶遷、以遷興產”理念,異地搬遷安置點靠近場鎮和企業,搬遷前圍繞產業規劃布局安置點,搬遷后聚焦安置點適度引進產業,推動安置點與產業“雙向靠近、協同發展”,因地施策采取“點鎮”“點園”“點業”三融合舉措,推動搬遷群眾由“靠土地吃飯”向“靠產業增收”轉變,為后脫貧時代和全面小康目標打造堅實的持續增收渠道。構建聚焦持續發展的施策機制,切實轉換精準扶貧戰略理念,高度重視扶貧政策和扶貧舉措的持續性,在全面開展摸底調查和需求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激發基層干部活力、貧困人口參與能力、幫扶主體內生動力、和諧鄉村建設等精準扶貧的痛點、難點、弱點,有針對性地出實策、出精策、出續策,為后脫貧時代的到來和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提供前瞻性政策儲備。
創新多元化幫扶模式,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新的歷史條件下,鄉村必然是開放性的,必須有城鄉雙重資源的集合和集成, 必須有多方主體進入農村領域參與脫貧攻堅和幫扶,才能形成鄉村發展新的動能,只有在共建共享的發展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大竹縣通過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三位一體、合作協同的扶貧格局,建立貧困人口的產業參與和價值分享機制,兼顧企業自身盈利和社會責任擔當,創新多元化的幫扶模式,實現貧困群體持續增收和幫扶主體長遠發展的“雙贏”。
黨建引領模式。大竹縣創新“三引領”黨建工作法,建立以村黨組織為核心,以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為支撐的“一核多元”精準示范模式,推廣“富村幫窮村、先進帶后進”經驗,打造黨建連片扶貧示范片。
企業帶動模式。大竹縣創新性地將政府扶持資源與企業多元化發展需求相結合,實現了企業幫扶脫貧與自身發展的共建共贏。如東柳醪糟公司依托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在80多個村建成10萬畝糯稻種植基地,帶動10萬余農民人均增收1768元。企業在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建立了穩定的原料基地、降低了融資成本,使糯米粉年產量躍居西南地區第一、全國第三,成為跨三次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的龍頭企業。
能人助村模式。大竹縣充分挖掘體制內外“能人”這一源頭活水,按照“六有標準”找“能人”、請“能人”,建起了產業發展型、市場中介型、經營管理型、科技創新型四大類型共2879人的“能人庫”;2013年以來,全縣共有146名“能人”進入了村“兩委”班子,有25人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39個后進村借助“能人”實現轉化升級。
集體經濟抱團模式。大竹縣從2015年起實施百村聯動強村計劃,突破村域范圍,以“團壩白茶”、“月華糯稻”等特色產業為中心,在貧困村新建20余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積極探索“股份制扶貧”新模式,通過利用財政產業扶持資金、小額信貸、土地資產、村集體資產等要素入股,以返租倒包、基地共建、階段就業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紅、勞務增收、訂單生產等聯結機制,實現集體經濟增長與貧困戶增收的同步發展。
資金互助模式。大竹縣積極探索農村資金互助合作新機制,通過實施“供銷+生產+資金互助”“社員+資金互助+工廠”等發展模式,實現農民由單一“生產合作”向“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信息合作”等多元合作跨越,有效緩解農村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實現貧困戶互助增收。(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