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慧
摘 要:本文關注當下教育現狀中的師德建設問題,試圖挖掘師德概念的核心內涵,探討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作者在文中引入“教育愛”的概念來闡釋師德建設,最終的結論與建議是:“教育愛”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內涵,師德建設應當以對教師“教育愛”的培育與弘揚為核心,從“愛”做起。惟其如此,才能使現代教育充滿人性的光輝,更加富有實效性。
關鍵詞:師德建設 “教育愛” 愛
引 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創造財富”、“知識改變命運”。現代社會,從國家發展到個人成才,隨著人們對科技與知識的重視,教育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質,師德為先,師德建設至關重要。然而,究竟何為師德?如何尋求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是師德建設的關鍵之所在。
一、“師德”的核心內涵
師德,是教師綜合素質的一部分,人們習慣將其解釋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是一種所有為師者均應遵守的行業規范與行為準則。而“教育愛”[1]是一切教育活動成功的堅實基礎,沒有“教育愛”,就沒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以為“教育愛”是師德的核心內涵,師德建設應該以培育和弘揚教師的“教育愛”為核心,從“愛”做起。
二、“教育愛”的雙重情感結構
“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2]。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3]所言:“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4]。沒有愛的教育是枯干的教育、苦澀的教育、專橫的教育,是違背人性的教育。認真探析其內涵,可以發現“教育愛”在本質上是一種超越血緣與私利,源于人類教育本性的崇高而永恒的教育情感。淺顯地說,這種情感在結構上,至少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對學生的愛和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愛。同時,“教育愛”雙重情感結構的完善過程也正是實現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三、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教育愛”首先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愛
師之愛不同于父母的親情之愛,它需要著眼于對全體學生的培養,著眼于學生德、智、體、美等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尤其是懂得尊重、愛護和信任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溫暖與呵護,教育才會富有實效。
1.尊重學生。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5]。教師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態對待和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有內心充滿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才會事事從學生的利益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允許他們犯錯誤,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需要鼓勵時投以贊許的目光。
2.愛護學生。教師只有滿懷熱情地關懷學生,對學生的身體、學習、生活、思想和情感等多方面地加以關愛,幫助其樹立信心、克服困難,才能使學生“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6]。
3.信任學生。要求教師能夠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鼓勵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最終才有可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教育愛”同時體現在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愛
這種愛使教師視教育為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源泉,能夠在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學習與創新,在師品、師智、師能和師表等方面不斷完善自己,且真正能從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體驗到人生的最高價值與最大樂趣。
1.師品,德高為師。人們將教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用“燃燒著的蠟燭”來形容教師的職業特色。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投入與付出,這種付出要以強烈的職業使命感為基礎。
2.師智,學高為師。想要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必然要求教師在自身素質上擁有淵博的知識、豐厚的學養和個性鮮明的教學風格;同時,也需擁有能夠準確把握教育問題的高超學術水平與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惟其如此,教師才能充分贏得學生的信賴,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和增長才干的真正導師。
3.師能,技高為師。教師要不斷深入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等施教知識。要能夠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恰當有效的教學方式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并能不斷探索新的科學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視野,在執教中提煉師藝、升華師技,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師表,身正為師?!皫熣?,人之模范也”[7],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思想教育者和師德示范者??鬃釉唬骸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8]。教師不僅要有這種做人的威望與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敬佩而從之;還要以大方的儀表、端莊的舉止、親切的態度、文明的語言和良好的審美素養等形成一種無形無聲的教育動力,以此感召學生、啟迪學生,最終達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目的。
總之,有了“教育愛”,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學活動就會充滿人性的光輝、富有生命的表現力;有了“教育愛”,教師就會待學生為主體,尊重、愛護和信任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有了“教育愛”,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就會充滿藝術性和創造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就會主動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讓學生在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獲得美育的陶冶和精神的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
可見,“教育愛”雙重情感結構的完善過程正是師德建設有效性的實現過程。換言之,此二者在實踐過程與完成方式上是同構的:教師只有充分尊重、愛護與信任學生,同時在師品、師智、師能和師表等方面不斷完善自己,才能讓充滿智慧之光的現代教育富有實效。所以,我認為師德建設應當以對教師“教育愛”的培育與弘揚為核心,從“愛”做起!
參考文獻
[1] 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下卷),吳式穎編,人民教育出版,1985年。
[2] 馬卡連柯:《蘇聯文學名著:教育詩》,磊然譯,海天出版社,1998年。
[3] 顧明遠:《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2年第Z1期。
[4] 《禮記·學記》,李慧玲、呂友仁譯,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5] 孔丘:《中華經典藏書:論語》,張燕嬰注,中華書局,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