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之要在于安民。”民生問題是一個國家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自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憂民之憂”通過多種渠道來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可以看出“人民”在他心中的分量。人民日報評論部于2005年將習近平的講話及文章中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的歷史典故編輯而成的《習近平用典》一書,深刻闡釋了習近平對治國理政、社會民生、為官做人等問題的深切思考,表現出一位偉大的執政者憂國憂民的真摯的情感。只有深入理解《習近平用典》中敬民愛民、恤民撫民的真情,才能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原動力。
關鍵詞:習近平用典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民生觀念
一、習近平的民生觀
1、“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是習近平重民的觀點的重要指向。他在各個重要場合的發言中不斷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要求領導干部在工作中要切身體會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在實踐中以維護人民利益作為其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除此之外,他還進一步強調對待民疾民憂要像對待“腹心之疾”一樣,必欲除之。[1]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2、“但愿蒼生常保暖”
他在《習近平用典》中提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具體講的是杜甫在逃亡過程中,面對被暴風雨中的滿屋狼藉,他心中擔憂的卻是天下的寒士的境遇。 與杜甫一樣,習近平也是一位關心民生疾苦,將百姓冷暖放在心上的執政者。為了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他接過前輩手中的重擔,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富國、富民之路。更重要的是,他提的“富民”不僅僅指糧食、金錢方面的富足,同時還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富足。 認為只有文化之富,才能帶來向心力,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尊重和折服。
3、“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除了從中國傳統文化汲取了“重民”、“富民”的精華外,習近平還善于聯系黨的光輝歷程中的偉大經驗教訓。 在《習近平用典》中,他談到: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從革命時期井岡山“三項紀律八項注意”等寶貴的歷史經驗中,他深刻意識到群眾利益無關大小都應該放在心上。 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支持的關鍵就是黨為群眾解決了許多關于他們切身利益的小事。 事情雖小,如果得不到解決,便會給群眾帶來不便,甚至可能慢慢積累變成失去民心的大事。只有“憂民之憂”,幫老百姓解決生活中很小但影響切身利益的問題,才能贏得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 對此,習近平特別重視一些民生小問題還有基層干部的作用,認為這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
二、《習近平用典》中民生觀的意義
《習近平用典》從重民、富民、群眾利益無小事三個方面談了習近平關于民生問題的觀點。樸實、真摯的“習式文風”及其背后蘊含的憂國憂民、執政為民的思想深深打動了我們。在吸收傳統文化精華及共產黨偉大歷史經驗中,習近平的民生觀結合世情,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當今中國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學習《習近平用典》中民生觀的豐富內涵,有以下幾個意義:
1、增強領導干部的責任感
現實中,一說到扶貧,一些干部就提著油和米到貧困戶家里去,做個花架子。但是卻沒有落實到群眾的根本需求上,只是從表面上扶貧,并未讓他們真正脫貧。習近平批評這些空談現象,強調工作要落到實處。還指出“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否。”他把人民比作治亂的水,突出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要求領導干部多照照群眾這面鏡子,用他們的反應作為自己的工作衡量標準,真正回答好“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習近平用典》中習近平對黨員領導干部的要求,有利于激發其責任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構建新時期的魚水情
百姓最關心什么?無非是柴米油鹽等關系到切身利益的小事。正如井岡山上,毛主席指定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規定讓當時的共產黨凝聚了民心一樣。民心正是在小問題中逐漸積累的。今天改革正進入深水區,各種矛盾問題突出,尤其要汲取革命時期的經驗。《習近平用典》提醒領導干部要關注關乎民眾的大事小情,甚至應該細致到“絲發”和“毫末”的程度,這樣才有利于重構新時期的魚水情。
3、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動力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只有將百姓掛在心頭,知民意,順民心,辦實事,才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翻開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黨旗上始終鐫刻著“人民”二字,這是我們黨不竭力量的源泉。從推出淮海戰役勝利的手推車到白山黑水間“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激情,人民群眾推動著共產黨不斷壯大發展。新時期,只有順應民意,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使人民成為建設和改革的動力。閱讀《習近平用典》有利于引導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看到民眾的作用,正視人民群眾的力量,積極到群眾中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3]力量在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來偉大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作為共產黨員,應該始終謹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扎根在“人民”這片土地,從中國優良傳統汲取營養和力量,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走出中國道路,創造中國奇跡。
參考文獻
[1] 李楊,黃晉太.《習近平用典》中人民主體地位思想與意義[J].人民論壇,2015(23):186-188.
[2] 孔德明. 學用典 提精神[N]. 人民日報,2015-07-06(007).
[3] 《習近平用典》[J].中國紀檢監察,2015(05):31.
作者簡介:張梓瑤(1997.3-)女,漢族,廣東汕頭人,本科,韶關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