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顏
摘 要: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迎來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教育逐漸出現于人們的視野,極大的影響著學校的教育。基于此,本文將對互聯網+教育的主要變革路徑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
關鍵詞:教育 互聯網 課堂教學
引 言
互聯網使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變革,包含著全新實踐范式與發展理念,它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還是一種思維方式,不能將互聯網+教育簡單的當作在線教育,應將其看作變革思路。因此,研究互聯網+教育變革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教育管理方面的變革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教育管理在以后會逐漸走向智能管理的全新模式。其中,物聯網技術可以使教學活動、教學環境中的感知性得到提高,大數據技術可以使教育評價、教育決策、教育管理中的智能性得到提升,云計算技術可以使教育服務、教育資源中的共享性得到增強。在這個技術變革、數據驅動的時候,學校通過最新科學技術的運用開展教育工作將變得非常重要。互聯網+教育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變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教育業務實現自動化、可視化、數字化,管理業務數據實現數字化,能夠跟著教育業務流程進行運作,利用可視化界面來交互,利用智能化系統來響應,使操作管理系統的門檻大大降低,讓管理工作變得更加高效、便捷。第二,實時監控教育業務各個流程,通過動態的分析、監測,對教育管理中的各種異常現象進行查找與診斷,并做到管理危機預警工作,從而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進,使教育管理的效率與質量得到整體提升,增強教育管理的安全水平。第三,互聯網能夠對大范圍動態協作和溝通進行明確,加快組織內部的管理業務重構,協調組織內部的分工,實現扁平化的內部組織管理和專業化的社會教育服務。
二、學習方法方面的變革
在互聯網時代,青少年成為了這個時代“原始居民”,對網絡、電腦的運用屬于理所當然的事,這一代人對互聯網環境進行適應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對互聯網規則、技術等方面進行了適應,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人機結合的思維模式,促進了學習方法、學習行為的變革。互聯網+教育在學習方法方面的變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第一,非正式學習和正式學習之間進行著彼此融合、補充,借助廣泛普及的智能終端、移動網絡,對學習活動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過程進行支持,關于教育、學習的有關活動將會大量出現于課外。第二,情景學習能夠將現實生活反映出來,以后會變成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形式,借助NFC、RFID、二維碼、位置感知等多種多樣的情景感知科技,能夠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所學知識,使知識的運用更加社會化、情景化。第三,以互聯網為基礎會有很多全新學習方法出現,比如仿真學習、游戲化學習、社會化學習、協作學習、自定義學習等,學習的場地不局限于教室與學校,還會是移動終端等。
三、教學形態方面的變革
一般來講,互聯網+教育在教學形態方面的變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教學呈現出立體化、數字化的形態,增強了課程在線下與線上的結合,mooc大型在線的開放課程將會充分與學校教育相融合,變成學校教學的常態。第二,各種教育內容將會更好地實現生活性、學術性內容的轉化,以后的課堂教學將會借助互聯網的運用,與學生的生活建立更多的聯系,設計相關項目并實施,使不同學科中學術性強的知識向著能夠對具體生活問題進行解決的生活性知識進行轉變,實現學生全面、綜合地發展。第三,課堂教學將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個性化在線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的全新形式。教學環境會向網絡社區、網絡空間的方向延伸。
四、教學評價方面的變革
傳統教學評價都將教育價值當作唯一指標,而當代的教育價值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使得教育評價需要進行充分轉換,互聯網在其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學評價的內容、主體參與、依據等多個方面。第一,借助互聯網,教學評價可以將大數據當作基礎,對學生的狀況進行真實反映,對各種教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掙脫經驗主義枷鎖,給教學評價提供方向與指針[2]。第二,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體系,人們共同地進行建構是其明顯特征之一。通過互聯網,原來教師這個單一評價主體變成師生整體,甚至包括家長、校領導等,讓教學評價更加全面和直觀。第三,經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能夠使人們認識成績的角度發生變化,對成績背后隱藏的素養和能力進行探尋,教學評價的內容會從成績這個單一內容向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評價、測量體系進行轉變。
結 語
總而言之,研究互聯網+教育的主要變革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從教育管理、學習方法、教學形態、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互聯網+教育變革,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運普,張莉,陳曉璇.“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理論本科教學課程改革——以三峽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改革為例[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0(06):43-46.
[2] 孫雨薇,陳麗.“互聯網+”時代下“草根服務草根”模式發展兩面觀——在線教育領域中草根模式發展的問題分析[J].開放學習研究,2018,23(05):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