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甘孜踢踏舞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資料的方式,從甘孜踢踏舞現狀及傳承發展方面著手,淺析甘孜踢踏舞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踢踏舞 現狀 發展
一、甘孜踢踏舞的發展歷史
(一)“扎諧”
關于甘孜踢踏舞的歷史起源,據文獻記載,最普遍的是源于“堆諧”之說。根據苯教法王扎西敦珠的《笨教源緣明境》中記載,踢踏舞與藏戲大約在公元八世紀至九世紀傳入甘孜;《甘孜縣志》中也有記載,甘孜踢踏400多年前由甘孜本地進藏學經僧人和朝佛者從西藏學會后,有他們傳入甘孜。
甘孜踢踏,源于西藏“堆諧”?!岸选敝秆鹏敳夭冀嫌蔚亩ㄈ铡⒗?、薩迦以及阿里一帶,“堆諧”則泛指“堆”地區的一種舞蹈。是由甘孜寺和大金寺的僧侶從西藏日喀則取經或求學時帶回的僧侶舞蹈,即“扎諧”。由寺廟在每年秋季進行表演,其主要內容以詩歌的形式贊頌上師、父母和祈求吉祥等?!霸C”以腳上踏步動作多,手臂前后擺動,動作簡單為主要特點。
(二)過渡期
民國初,經澤尼寺派人到日喀則請來藝人白巴多吉傳藝,成為寺廟僧侶們娛樂與表演的舞蹈——扎諧。它從手腕擺動到踏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變,表演者均為僧侶,一般在每年秋季進行表演。此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由于比較特殊的歷史原因,僧侶們還俗下鄉,“扎諧”的生存基地遭到破壞以致無人表演“扎諧”。對此,文革前跳“扎諧”的甘孜寺大師昂翁達吉等老者不忍“扎諧”就此失傳,于是他們把“扎諧”教給當地的在家男女,主要以青年為主?!霸C”流入民間,其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變化,漸漸地其名稱也換做甘孜踢踏。
(三)現在的甘孜踢踏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踢踏舞經過業余和專業舞蹈工作者的繼承和借鑒,廣采博收各種踏步的節奏音響,大大發展了“甘孜踢踏”的舞姿和踏步旋轉、側身騰躍等獨特的技巧動作,在此基礎上在身態和手型上也注入了本地特有的弦子、鍋莊等新的血液,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與“扎諧”不同,現在的甘孜踢踏無時間和性別的限制,同時豐富了表演的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動作復雜化。出現了男子踢踏、女子踢踏、男女混合踢踏、少兒踢踏等。
2006年,甘孜踢踏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使之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它被搬到了娛樂、大型演出、民間歌舞比賽等各種場合,成為代表甘孜縣的“傳統民間舞”之一。
(四)發展前景
未來,據時代的步伐和人們的需求。甘孜踢踏舞會在表現新內容中產生,借助“扎諧”腳步動作為基礎,吸收藏區其他歌舞的長處,充分利用已有的扎念等樂器,使甘孜踢踏作為康北地區別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
同時,二十一世紀是注重健康的時代,甘孜踢踏也會加強其健身功能,使健身娛樂藝術集于一體的特色甘孜縣踢踏舞。當然,因專業和藝術追求等緣故,踢踏也會出現難度各異的表演形式,比如由專業舞者表演的專業踢踏、具有健身功能的健身踢踏以及娛樂踢踏等。充分展示了甘孜兒女熱情洋溢的情懷和奮發向上的氣質。甘孜踢踏是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而每一個甘孜人也默默地繼承著它,并將這一傳統合理地搬上現代舞臺,把民族的東西裝入更多現代人的心里,使民族的藝術真正成為世界的藝術。
二、甘孜踢踏舞的現狀
通過實地調查、人物訪談等方法獲得資料信息,從甘孜踢踏舞的內容、服飾、動作、種類、風格等五個方面詳述甘孜踢踏舞的現狀,對甘孜踢踏舞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和了解。
根據藝人Bg[1]介紹,甘孜踢踏舞的主要內容除了以詩歌的形式贊頌上師、父母和祈求吉祥外,歌頌美好生活、愛情、生命,及以踢踏本身發展的歷史為內容等。比如贊美生命、歌頌熱情、表達對青春的熱愛之情的代表作有《青春踢踏》;歌頌美好生活的代表作有《雪域春歌》等。
服飾方面主要講關于舞臺表演時的服飾,不包含娛樂時的穿著。總體而言,服飾方面沒有特定的規定,可根據觀眾的需求、表演者的條件、審美要求等進行選擇。大體有三種,純藏式(從頭到腳著藏式服飾)、半藏式(只上半身穿藏裝)、全漢式(不穿藏式服飾)。觀眾對三種服飾的喜愛程度根據問卷調查統計顯示:
它的主要動作是于腳掌與腳跟的交替踏地、搓地。同時,上肢配合動作舒展大方。其最大的特色是豐富的踏點節奏,也是它特有的動作規律,而這一以腳步為主的動作規律,又都與膝部的“屈”和“顫”密切相關,正因為有膝關節運動而連接舞步的因素,使得腳部的踏點動作韻味無窮。整體效果歡快豪爽、節奏鮮明,踏點緩急有韻,干凈利落。
種類分為有伴奏踢踏、無伴奏踢踏、有聲踢踏、無聲踢踏,從“扎諧”(僧侶的舞蹈形式)逐步轉變成民間的成人踢踏,進而出現了少兒踢踏、女子踢踏。在縣境內非常普及,無論是春節、藏歷年,還是平時集會慶典,只要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曾有人這樣評價:“倘若愛爾蘭踢踏、西藏踢踏踏出了風格,那么甘孜的踢踏就舞出了它的風采”。
關于他的風格,甘孜踢踏由于保留了民間舞蹈傳統而自成一派,其舞步充滿了跳躍性,活潑而歡快,音樂也多運用傳統的藏族民間音樂,其形式不拘一格,是一種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除此之外,與其他一些以腳步打擊節奏的舞蹈相比,甘孜踢踏更注重腳步打點的復雜技巧與節奏,有力而簡潔,成為代表甘孜縣的“傳統民間舞”。
三、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專業人士相對缺乏
這里的專業人士是指從事甘孜踢踏舞方面實際教學和理論研究的專業舞蹈學家。據實地訪談得知,甘孜縣幾乎沒有一個專業的舞蹈學家,被稱作老師的只是因跳的好,沒有受過專門訓練,也沒有理論方面的知識。這一問題導致甘孜踢踏在理論研究和本身發展方面嚴重不足,現在網上或一些書上即使有一點關于甘孜踢踏方面的論文或文章,也只是些片面的、零散的、簡短的非專業人士所寫的,并無很高的參考價值和文學藝術價值。對它自身發展而言,專業舞蹈學家的缺乏,導致沒有一套系統地專業習舞體系,大部分都是由跳的好的教,實際沒有舞蹈功底。這對一個舞而言,不專業性可導致它本身發展難。
針對這一問題建議:專業人士的缺乏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本地沒有專業的舞蹈學校,縣上只有甘孜縣旅游文化局的政府部門和縣二完小學的雪蓮花少兒藝術團,縣旅游文化局從事政府文娛活動,二完小學課余培養學生興趣,所以兩者專業性有待提高;二是在觀念上對這一職業的不重視。考慮到本地經濟條件,最有效的措施是借助當地政府的力量,設置外部條件即舞蹈學校和器材等;也要進行觀念上的轉變,靠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把人們的視野打開。因為很多人覺得學舞蹈沒有多大的前途,且不穩定,因此我們要通過引導的方式,開拓視野,引起大家的重視,讓更多的人去從事這方面的事,培養更多的專業舞蹈學家,彌補這一漏洞。
(二)整體效果上“失衡”
所謂的舞蹈是由內容、服裝、音樂、動作等很多部分所構成,是由這些部分結合呈現出的整體效果。如果其中一個部分有問題可影響整體效果的美。對甘孜縣踢踏舞蹈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二是動作上。
內容方面過度強化贊頌愛情,使原有歌頌父母、祈求吉祥等的意義減弱,導致內容較為單一、意境相對淡薄,使觀眾(當地人們)欣賞度下降甚至失去其共鳴。動作方面主要是過于追求標新立異,使踢踏舞失去了原有動作,如女子甩裙擺及男子穿過女子胯下動作,從民俗習慣角度出發,女子甩裙擺有詛咒謾罵對方之意,也是極不吉利的。這些動作對本土觀賞者而言,難以接受。踢踏作為一門文化藝術,它的生存離不開甘孜這片土地,更離不開這里的人們,如果它的美無法達到觀眾的要求或引起觀眾的反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是甘孜的民俗風情哺育了甘孜踢踏,如果離開這些特有的民族特色,那么這些現象的存在導致踢踏的整體效果出現“失衡”一邊倒的問題,使踢踏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遭到破壞。
對此,問題的根源是由編舞者不熟悉不了解藏民族風俗以及新生跳舞的人們忽視基本風俗禮儀的緣故。因此,首先要加強內在培養,即多學習了解踢踏的文化和精神意義。使踢踏在內容、動作上符合民俗人情,賦予精神內涵,讓甘孜踢踏在甘孜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程鵬.淺談藏族堆諧藝術[J] 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6
[2] 劉炳科.三代舞者跳出甘孜風情 ——甘孜踢踏[N]. 甘孜日報.2011:03-16
[3] 甘孜縣志委員組編.甘孜縣志[M].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4] 羅敏周翔飛.川西康巴歌舞“甘孜踢踏”淵源探究[J].民族論壇 2007:9-15
[5] 周翔飛.康巴地區民間舞調查[J]. 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2-15
[6] 田聯韜. 西藏堆諧在四川康區的傳播與演變[J].西藏藝術研究 2012:07-15
[7] 甘孜州文化局集成辦公室編.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戲志[M]. 出版社不詳.日期不詳
作者簡介:布姆德西(1992.9—),女,藏族,中央民族大學,藏學(宗教文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