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命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讀寫結合”的有效性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善用各種文本資源,在閱讀中積累寫作方法,以隨文練筆的形式落實“讀寫結合”,就是提高“讀寫結合”有效性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有效性
《語文課標》強調:“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寫作中去。”由此可見,“讀寫結合”是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訓練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那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點在哪里呢?我覺得就是那些文質兼美的范文。我們在閱讀文章時,既要領悟文章寫了什么,更要領悟文章是怎么寫的。在引導學生領會文本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學會遷移,學會運用,做到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從讀中學寫,在寫中運用。那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讀寫結合”的有效性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善用各種文本資源,在閱讀中積累寫作方法,以隨文練筆的形式落實“讀寫結合”,就是提高“讀寫結合”有效性的最佳途徑。下面,我從”讀中積累“與”隨文練筆“兩個方面,就如何提高”讀寫結合“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讀中積累,豐富儲備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小學生的作文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通過各種各樣范文的學習、理解和感悟,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開拓自己的思路,從閱讀范文中汲取到豐富的營養。讀中積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積累好詞佳句。在閱讀課教學中,讓學生養成摘錄好詞佳句的習慣,并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些好詞佳句,是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珍珠鳥》這篇文章中“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這個比喻句,就寫得生動形象,寫出珍珠鳥雛兒的毛茸茸、蓬松松的可愛的樣子,可以讓學生學習它的寫法,以備寫作中學習并運用這樣的佳句。
(二)積累篇章結構。小學課本中收錄的范文,都是很講究篇章結構,這些結構有“總分式”“并列式”“對照式”“分論點列述式”,讓學生掌握這些篇章結構并運用于作文,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會給人一種結構很完整的感覺。
例如:《桂林山水》這篇文章,作者采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作者先總以“桂林山水甲天下”開頭,接著寫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再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最后以“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做總結,文章條理清晰,結構完整。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并積累這種寫法,類似寫景的文章就可以運用這樣的篇章結構。
(三)積累寫作方法。小學常用的寫作方法也比較多,如:第一人稱敘事法 、順敘法、倒敘法 、插敘法、借物喻人……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這些寫作方法,寫作的時候就可以加以模仿借鑒,這樣所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與眾不同,就會很生動了。
二、隨文練筆,遷移運用
語文課堂中的“隨文練筆”,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又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讓學生從小練筆入手,這樣無形中就降低了作文的難度,讓他們不再怕作文。教師要選擇好讀寫結合的“點”,使“寫”成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一節課內緊緊抓住“讀”和“寫”兩條線,從而實現有效“隨文練筆”。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握好隨文練筆的方法,是進行隨文練筆,遷移運用的關鍵。下面,我列舉幾種平時在教學中經常運用的幾種隨文練筆的方法。
(一)抓留白補寫。“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講的就是文章留白所收到的藝術效果。因此,我們語文課教學,可以去挖掘教材中的留白,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把這些留白補寫出來。例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巴迪對父母的愛,從不理解到理解,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文中,作者沒有把巴迪對父母說的話寫出來,我們在教學中,我可以設計隨文練筆,可以用“親愛的爸爸(媽媽),你知道嗎?在我不滿12歲的時候——”這樣的開頭,讓學生把留白補寫出來。
(二)依文本改寫情節。改寫故事情節,也是一個思維創新的過程。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可以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依據文本進行改寫情節。
例如:《去年的樹》這篇文章,寫的是鳥兒與樹分別時,鳥兒答應樹明年春天還回來唱歌給樹聽。可是當鳥兒第二年春天回來時,樹不見了,鳥兒到處尋找樹,問了樹根、大門、小女孩,最后當它知道樹變成一盞燈時,鳥兒就對著燈唱起了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根據這個文本,改寫情節。我們可以這樣設計隨文練筆:第二年春天,樹還在那里,鳥兒卻沒有回來,樹就到處打聽鳥兒的去向……這樣我們讓學生立足于文本,讓他們發揮想象力,把樹的對鳥兒的關心給改寫出來,這樣無形之中也降低了作文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三)換人稱改寫片斷。變換人稱來改寫片斷,難度不是很高,學生也樂于接受這樣的小練筆。教學中經常設計這樣的隨文練筆,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能力的一種鍛煉,更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途徑。
例如:《母雞》這篇文章,老舍先生是用第三人稱來寫的(原文第二自然段)“ 它永遠不反抗公雞……咬下一撮兒毛來。”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換成第一人稱來改寫第二自然段,有個學生是這樣改寫的:我喜歡公雞,從不反抗它們。可是我不喜歡鴨子,甚至有時候會欺侮那最忠厚的鴨子。對于母雞,我最排斥它們了,因為它們是我的競爭對手,我會對其它的母雞下毒手,乘其不備,我會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毛來,我才會高興。這樣用第一種人稱來改寫,不僅生動地寫出母雞的特點,更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四)換文體改寫故事。換文體改寫故事,一般對原作品的思想內容不作改動,只側重于改變原作的形式。例如:古詩改寫成記敘文,記敘文改成說明文等等。
總而言之,沒有閱讀的作文課與沒有作文的閱讀課是一樣,都是蒼白無力的、不完整的語文課。語文課堂上的讀讀寫寫,寫寫讀讀,這是學生的一種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寫作狀態。實踐證明,”閱讀”和”寫作”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將“閱讀”與“寫作”兩者結合起來,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才是提高“讀寫結合”有效性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振華白興萍: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方法探索.J.文學教育(中)20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