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敬濤

摘 要:為促進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應對貨幣調控、流動性變化與宏觀經濟的溢出效應進行實證檢驗。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均值波動模型框架的建立、數據的描述性統計、模型的估計結果與分析等方面的內容。權作引玉之論,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貨幣政策;流動性;宏觀經濟
一、均值波動模型框架的建立
二、數據的描述性統計
在溢出效應檢驗前,應對貨幣供給、通貨膨脹率、實際產出等三個時間序列進行統計性描述,并得出變量的統計結果。依據變量統計結果,實際產出與通貨膨脹率呈正態分布,而金融形勢指數則呈非正態分布,其分布特點為尖峰厚尾。依據LjungBox-Q統計結果,滯后一階到十階的自相關系數與滯后一階到五階的自相關系數聯合為零的Q(10)、Q(5)統計量檢驗表明,所有變量均在1%水平下顯著,即時間序列具有序列自相關性[1]。依據 、 統計量的檢驗結果,表明除各變量平方具有顯著的自相關性,尚且具有一定的波動聚集性特點。依據ADF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在1%或10%水平下為平穩時間序列,不存在模型的偽回歸問題。
三、模型的估計結果與分析
(一)均值溢出方程的估計結果
依據 、 、 層面的VAR系統估計結果,各方程中均存在顯著的自身滯后項,表明了各變量時間序列的自相關性。在交叉滯后項中, 層面的VAR系統的實際產出方程中,滯后1期與4期的貨幣供給 增長率分別在1%和5%內,對實際產出的影響顯著。在通貨膨脹方程中,滯后4期的貨幣供給 增長率在5%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顯著。在貨幣供給 方程中,滯后1期到4期的實際出產項、滯后兩期的通貨膨脹在1%或10%,對貨幣供給 的影響。 層面的VAR系統的實際產出方程中,滯后1期和5期的貨幣供給 增長率分別在1%和5%內對實際產出的影響顯著。在通貨膨脹方程中,滯后1到5期的貨幣供給 增長率在1%或5%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顯著。通貨供給 方程中,滯后1到5期的實際產出項在1%或10%對貨幣供給 的影響顯著。 層面的VAR系統的實際產出方程中,滯后1期和4期的貨幣供給 增長率分別在1%和5%內對實際產出的影響顯著[2]。在通貨膨脹方程中,滯后1到4期的貨幣供給 增長率在5%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顯著。在貨幣供給 方程中,滯后1到4期的實際產
出在1%或10%對貨幣供給 的影響顯著。
(二)均值溢出效應的檢驗
通過橫向比較,在通貨膨脹方程中,貨幣供給顯著項的數量呈逐漸增大趨勢,說明 、 層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更為顯著。依據貨幣供給與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檢驗結果, 層面的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均值溢出關系,而 和 層面則存在顯著的單向或雙向的均值溢出關系。此外,觀察各個層面的貨幣供給方程,可知實際產出對貨幣供給變化存在顯著的影響,說明實際產出增長在貨幣需求中具有重要作用。總之,貨幣供給、通貨膨脹與實際產出等之間存在單向或雙向的均值溢出關系,隨著貨幣供給層面從 擴展到 ,這種關系有逐漸加強的趨勢。相較于通貨膨脹,實際產出與貨幣供給存在更為緊密的均值溢出關系。
(三)波動溢出方程的估計結果及波動溢出效應的檢驗
對應VAR-GARCH(1,1)-BEKK模型,三個層面估計結果中的所有矩陣A、B的對角項元素值均為1%內顯著,表明相應的時間序列均具有波動聚集性的特點,這一結果與變量的統計性描述中的結果一致。在三個層面估計結果中,所有的矩陣A、B的非對角項元素在1%水平內顯著,說明了貨幣供給、實際產出、通貨膨脹之間存在廣泛的波動溢出效應,具體包括ARCH和GARCH這兩種形式的波動溢出效應。
結論:綜上所述,對我國的貨幣流動性、通貨膨脹、實際產出之間的均值層面與波動層面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貨幣供給、通貨膨脹與實際產出存在著單向或雙向的均值溢出關系,隨著貨幣供給層面從 拓展到 ,這種關系呈現逐漸加強趨勢,相對于通貨膨脹,實際產出與貨幣供給存在更為緊密的均值溢出關系。
參考文獻:
[1]康琛靜.貨幣供給與貨幣流動性管理[D].山西財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