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太宗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筆者《蘇聯解體的原因》一文,正是出于“以史為鑒”的目的。本篇文章通過大量的查找和閱讀歷史文獻和資料,試圖對蘇聯解體的原因進行深入的探索、重要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這四個方面談起,可以看出直接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重要原因是由來已久的積弊,根本原因就是根子所在,外部原因對蘇聯解體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而當透析了這四個原因后,那么也就不難理解蘇聯的解體了。
關鍵詞:蘇聯;解體;原因;高中學生視角
蘇聯的解體這一歷史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但是論其影響和打擊最深的,還要屬社會主義陣營。在這個壽命極其短暫的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到底是因為何種原因而擁有了不可動搖的信仰,使得整個國家的發展令西方國家談之色變,又是因為何種原因讓其極為迅速的失掉了這一信仰?筆者通過查找和閱讀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以及許多專家學者對蘇聯解體有關的評價話語后,將其中的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得出下述與蘇聯解體原因相關的幾點淺要觀點,現整理如下。
一、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
從赫魯曉夫所施行的改革起,之后蘇聯的改革就呈現一個間斷的不連續狀態,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蘇聯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已經處于爆發的前夕。一九八五年三月,戈爾巴喬夫開始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總書記,其所奉行的“改革與新思維”理念,從改革之初就想從本質上來一場對蘇聯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念的徹底性變革和重建運動。通過對斯大林所流傳下來的政治體制寶貴遺產進行極其徹底的拋棄,促成自身所信奉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成功建立。現在從下述四個方面比較科學社會主義與戈爾巴喬夫所信奉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之間的區別:一是,在國家權力方面。前者的主張是國家權力不可分割,而后者則主張可把國家權利分成三部分,來相互抗衡;二是,在政權方面。前者的主張是堅持共產黨一黨執政,而后者卻是多黨輪流執政的政治主張;三是,在指導思想方面。前者充分強調指導思想的一元化,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后者卻恰恰相反,堅持指導思想多元化的主張;四是,在經濟制度方面。前者強調的是要確保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主張,而后者則是堅守混合經濟的主張,該經濟制度的實質就是私有制占主體地位,也就是說,二者在經濟制度方面的主張完全相反。基于此,可以看出戈爾巴喬夫完全拋棄了科學社會主義,堅持和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過于激進、大膽,使國家根基發生了動搖,因而也難以取得很好的改革成效,甚至可以這樣說,失敗是不難預見的事情[1]。
二、腐敗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蘇聯腐敗問題的存在根本在于“特權階層的存在”。從人數方面來講,根據有關俄羅斯專家學者的估算,在勃列日涅夫當政時,特權階層已經發展到五十萬到七十萬之眾,再將其親屬估算在內的話,該階層已有大約三百萬人之眾,大約占據全蘇聯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一點五;從經濟方面來講,根據保守估算得知,僅在八十年代初期,依附于特權階層的影子經濟所產生的各類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十個億;從思想方面來講,引用美國著名的蘇聯問題專家學者David M.Kotz的話:“物質主義和實用主義是特權階層所信奉的,完全無意識形態的立場可言,一般只是對政府官方所發表的意識形態方面的話語的機械性重復,并不會進行深究,只對自身的特權和利益給予極大的關注,社會主義只有極個別人還去信奉。”總的來說,腐敗問題使國家物質和道德方面的損失、社會分化的程度更加嚴重,人們普遍日益對特權階層充滿憎恨,這不但深埋下一顆社會沖突的定時炸彈,還使黨、政府和領導人的威信大不如前。平等、共產是社會主義所信仰和推崇的理念,社會中是沒有階級分化現象存在的。但是自勃列日涅夫當政之日起,或者是更早之前,就有腐敗問題存在,以后越演越烈,加劇了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改革的進行[2]。
三、體制僵化與經濟倒退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基礎是經濟,上層建筑是政治,如果這二者一道被拋棄和傾覆的話,那么一個國家也會隨之覆滅,蘇聯的解體就是如此。蘇聯整個國家所奉行的經濟模式以及政治體制模式,都與現代經濟發展所蘊含的規律嚴重背離,對蘇聯地方上、各大企業以及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造成極大的損傷和壓制。盡管在全社會中推行了經濟方面的改革,但是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經濟不斷不上漲,反而出現發展趨勢變緩,甚至是出現緩慢的下滑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此時,蘇聯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比例所存在的失調問題更為嚴重,更進一步來說,制度上所固有的弊端得以顯現[3]。加之,政治運動推進的日益深化,堅持對反對派進行無情的消滅以及對持有不同政見的人士進行無情的壓制,最終達到一個蘇聯、一個黨的目的,嚴密的控制意識形態,這都使得整個蘇聯變得更加封閉、麻木以及僵化。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本來就呈現著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態勢,經濟要想發展,就必須有較好的制度保障。反過來,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也會促進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整個國家的長足發展。但是蘇聯的體制卻太過僵化,使得經濟活動受到嚴重的束縛,毫無自由可言,加之上述提到的各種政治活動的深入開展和進行,使整個國家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沉默,可以說已經從根子上腐爛了[4]。
四、西方的和平演變是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
多種弊端存在于蘇聯內部,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外部原因,主要有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四十年代的冷戰和軍備競賽、東歐劇變。可以這樣說,起著推波助瀾作用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和平演變戰略,只有恰逢政治、社會危機和動蕩出現于蘇聯國內的時候,才能有發揮的余地。第一,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具體指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給予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顛覆戰略,換句話來說,即是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堅實后盾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并施加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思想領域、軍事領域等領域的壓力,來將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全面推出,從明、暗兩個方面給予蘇聯國內的民族分裂主義和反對派勢力強大的支持,來達到延緩變革進程,達成資本主義復辟的最終目的。立足當下,可以看到蘇聯的演變當中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實是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詳細來講,這一戰略又可以分為兩個細部:其一,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和平演變戰略。其實早在蘇聯建立之初,對于蘇聯西方國家就采取了封鎖包圍、武裝干涉等措施,但是均宣告失敗。因而西方國家就轉而應用文化與意識形態等軟性力量手段來進行對于蘇聯的和平演變。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發展速度下降的現象;加之,依照蘇聯模式進行建設的第三世界國家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發展也都遇到了重重的阻礙。西方國家認準并立即抓住這一大好機會,通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大力推行,極大的沖擊了蘇聯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使得人們不再信任社會主義制度并埋下了懷疑的種子。其二,西方國家對蘇聯實施的分裂活動。由于蘇聯民族眾多,因而在這一方面存在著眾多的問題,與此同時,蘇聯的領導人并沒有充分重視這一方面的問題,因而該問題在蘇聯長期存在并得不到解決,形成不斷積累的越來越嚴重的態勢。基于此,西方國家就給予蘇聯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極大的支持,對其進行的分裂民族的活動予以極大的鼓勵。蘇聯和東歐間的聯盟不復存在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在蘇聯運用民族自治標準,使得民族分裂勢力的氣焰更加囂張。特別是在波羅的海三國問題上,正是由于西方國家采取集中的分裂措施所致。包括威脅蘇聯中央,強調說假如蘇聯中央有不利于分裂勢力的活動時,西方將會做出不排除中斷與蘇聯的合作等強烈反應。這既不利于聯盟中央對分裂活動進行處理,也使得分裂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分裂分子才一直保持囂張的氣焰、強硬的立場與中央交涉,并做中導致了波羅的海三國的分離;第二,四十年代的冷戰和軍備競賽。對蘇聯的政治體制的僵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延緩了變革的進程,拖垮了蘇聯的經濟,阻礙了民主建設,削弱了蘇聯國力;第三,東歐劇變,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重要因素,東歐和蘇聯之間呈現一個互相作用和影響的態勢。東歐劇變的重要誘因就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但是發過來東歐劇變又有極其強大的反彈作用,使得蘇聯的社會主義失敗速度變快。因而,外部原因在某種程度上起著推動蘇聯解體的重要作用。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眾多重大事件中就包括蘇聯的解體。蘇聯
解體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對世界上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來講,不但是一個非常沉痛的打擊,還應該作為一個具有深刻警醒意味的長鳴于心頭的警鐘。
參考文獻:
[1]劉子旭,程恩富.蘇聯經濟發展狀況與蘇聯解體的原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67-71.
[2]夏慶宇.辯證地分析蘇聯解體之原因[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7(2):39-50.
[3]孫師文.國內學術界對蘇聯解體原因的研究綜述[J].林區教學,2016(2):67-68.
[4]舒賓,臧穎.論蘇聯解體的主觀原因與客觀因素(三)[J].黑河學院學報,2017,8(11):1-1.
作者簡介:雍若瓏(2001—),男,四川平武,高中生,高中,四川省綿陽中學,文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