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團結,李 寧,王士軍,周海峰
(中國化工正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342)
電機是石油化工企業裝置運行的重要動力設備,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輸出,驅動著泵、風機、壓縮機等機械設備[1]。電機的維修需要考慮電機的類型、故障特點、所在位置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其作業風險分析及相應的控制措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張志雄[2]利用工作危害分析(Job Hazard Analysis,簡稱JHA)方法應用在定子檢修過程中,為電機檢修提供了指導。山東省發布實施了《化工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DB37/T2971-2017),為企業提供了作業活動風險分析步驟和風險矩陣的參考[3-4]。本文通過分析電機維修作業存在的風險因素,研究了石油化工行業電機維修需要關注的重點,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措施,為同行業電機維修作業風險分級管控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工作危害分析方法(又稱JHA法),是一種半定量的風險分析方法,分析流程一般是先將整個工作分為每一小項,再分析每一項工作中的存在的潛在危害及其后果;通過分析潛在危害發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嚴重程度(S),相乘后得到風險數據(R),確定其數值大小來確定風險的大小等級;最后采取相應的不同的管控措施來預防事故的發生,達到保證生產作業活動平穩操作的目的。
公司成立風險評估小組,相關專業人員參與。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分解作業步驟,依據GB/T13861-2009的規定,對潛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對電機維修作業過程逐步分析,辨識存在的潛在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依據GB6441-86預判存在的有害性結果,并對“危害因素辨識及風險評估計劃”進行分解落實,直至班組、崗位。通過計算風險度或危險性,結合企業風險矩陣,判斷并確定風險等級。找出其有危險的工作步驟,進行控制和預防。分析過程及相應結果見表1。

表1 電機維修作業風險分析表

表1(續)
2.1 作業前風險分析
2.1.1 作業審批和安全教育
作業前準備階段主要是辦理檢修作業證和安全交底。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安全交底不到位,作業人員不清楚現場危險情況,會使作業存在不確定因素。另外監護人員監護不力,未佩戴勞動防護用品,與現場生產聯系不足,也會出現對周圍人員人身傷害。
2.1.2 工器具進場地
工器具進入施工現場的不安全因素有:檢修器材不符合要求,其他輔助器材不符合安全要求。工器具擺放不合理或不便于取放,存在砸傷、碰傷等風險。涉及車輛運輸、起重吊裝作業時,或者需要照明接電時需要參考特殊作業管理風險分析。
2.1.3 作業環境
作業環境不安全因素有:作業點周圍存在有排污、放空、漏點、灌裝、地溝、卸料口等,存在有毒有害、易灼燙傷、易腐蝕、易中毒的介質等。涉及夜間作業的檢修作業,照明用電的風險。大風、雷雨等特殊天氣影響因素。
2.2 作業過程中的風險分析作業過程中,需要考慮作業點周圍可能存在有運轉設備出現機械傷人、機動車輛經過或卸貨時出現傷人。零部件的拆裝后的定置定位不當,電機整體存在傾倒、維修工具等部件存放位置不當、聯軸器連接不當,部件缺失等不僅影響組裝的完好性,也影響周圍安全和作業人員的心理情緒。回裝完成后的送電測試,如果需要重新拆裝,漏電、電機無法開啟、電壓不平穩、電路短路會出現重大危險。還有重點關注是否存在交叉作業的風險。
2.3 作業后風險分析
作業完工后所留下的廢角料、雜物垃圾、油污等應清理干凈,做到人走、料凈、場地清。如果未進行質量檢查、安全設施未恢復、現場未清理清,留存物品會造成經過人員造成不當,也會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3.1 作業前充分準備
作業前必須辦理檢維修作業許可證,并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術交底。涉及動火、高處、吊裝、臨時用電等特殊作業時,需要同步辦理該項作業關聯的特殊作業票證審批流程。作業人員必須考取安監部門要求的電氣類特種作業操作證,持證上崗,定期復審。每年須接受規定學時的安全培訓,保證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應急處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維修工器具進廠時,需要檢查設施材料、工器具、更換的部件等必須安全可靠,對需要使用的氣體防護器材、消防器材、照明設備等一同檢查。采用車輛運輸或人力板車轉運材料不得超過規定要求的尺寸和重量,并固定牢靠。工器具擺放定置定位,便于取放,防止墜落砸傷人員。
作業區域周圍須拉設圍欄或警戒繩,防止不相關車輛、人員通行,避免產生傷害。有放射性物質時,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并通知人員避讓,確認安全間距,必要時安排專人在警戒線附近監護過往行人車輛繞行。
3.2 作業中風險管控
作業時必須確認將所檢修電機停電,切斷需要檢修設備的電源,并懸掛禁止啟動的安全警告標示,如“禁止合閘,有人工作”警示牌。由表1可出,忘斷電具有較高的風險,因此在作業過程要認真檢查。檢修現場如需接設臨時電動工具或照明,必須由電氣專業人員進行操作,電源線、電動工具及燈具絕緣良好,電線無破損,同時使用漏電保護器,現場電源線要架空。佩戴勞保用品不限于絕緣手套、絕緣靴等,戴好高壓驗電器、滅火器等以備需要。
多工種、多層次交叉作業時,應統一協調,服從大局安排,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做到“四不傷害”。
3.3 作業后風險管控
拆除和回裝過程中,零部件的拆裝程序需要重點記清,可以在接頭線、端蓋與外殼、軸承蓋與端蓋等連接處對應位置作好標記,可有效避免回裝時弄錯。
試車時需注意測試完忘斷電而漏電,或因違章操作、帶電部位裸露等帶來較大風險,因此在此同樣注意是否帶電的風險。最終完成后,檢查維修的質量、安全設施是否恢復、現場是否按照“人走、料凈、場地清”完成收尾,做好作業票證關閉環節的確認。
3.4 事故應急處置
公司班組進行應急預案演練,熟悉預案,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并對演練效果有效性進行評估,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對應急預案合理修訂持續改進更新完善。作業期間派專人盯靠現場,落實安全措施,監督檢查落實到位;發現發熱、異味以及超負荷運行時進行風險分析,執行好應急預案。出現異常情況可能危及作業人員安全時,快速判斷局勢,立即停止作業,待再次確認安全后方可實施作業。
施工區域監護人員需熟悉所在區域配備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并做好日常預防性維護保養,保證其處于完好狀態。對應急設施、裝備和物資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維護、保養,確保設備設施完好可靠。根據制定的風險控制措施,從作業活動和設備設施兩個角度,結合本崗位工作內容,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對存在風險有充分把握,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進一步提升。
通過分析電機維修作業存在的風險因素,研究了石油化工行業電機維修需要關注的重點,提出了相應的管控建議措施,并為電機作業的安全平穩運行提供了應急預防和保障,同時對同行業電機維修作業風險分級管控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