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扶貧產業在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人類的減貧事業貢獻了巨大力量,但是,扶貧產業項目的實施還存在著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審計作為國家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大政策落實的“督察員”,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脫貧攻堅面臨的新形勢,緊盯扶貧政策的執行,關注脫貧的真實性和持續性,全力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扶貧產業的長期效益,有力推動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
【關鍵詞】 新時代 扶貧 高質量發展 研究
一、新時代扶貧產業的重要地位
新時代,農村工作仍然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建成小康社會,產業扶貧是重頭戲,列在了“五個一批”、“十大扶貧工程”之首,是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黨的十九大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緊接著,2018年的中央1號文件就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具體安排,把“產業興旺”列為了重中之重;國家“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又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略抓手;在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際,國務院出臺了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央部委根據各自職能,在各自領域明確責任分工,細化政策舉措,指導、督促、監督落實;各地相繼出臺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實施辦法和實施方案。從中央到基層形成了橫向到、縱向到底的立體式網絡結構扶貧政策體系。
二、新時代扶貧產業發揮的作用
在扶貧產業的有力助推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239萬人,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計下降8.5個百分點,為人類的減貧事業貢獻了巨大力量。村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集體經濟持續壯大,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三、新時代扶貧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扶貧產業項目不優導致收益普遍不高。一些特色扶貧產業前期調研工作不充分,沒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多數是短平快項目,缺少龍頭企業、品牌引領,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規模,打不開市場,缺少風險評判和預測,經常發生農產品滯銷,導致“谷賤傷農”,使產業扶貧的惠農、增收機制成為逆向的“傷農”、減收機制,嚴重戳傷了農民的積極性,貧困戶增收的愿望就化為泡影。
(二)缺乏利益聯結機制導致產業帶動輻射能力不足。有的地方給予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發展,希望借助企業帶動貧困戶致富,但企業出于組織成本、盈利性考慮,對貧困戶的帶動意愿差。貧困戶自身原因,經營能力差、談判能力低、觀念意識落后等,與企業的需求不相適應,難以滿足企業要求,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不緊密、不規范,無法真正帶動貧困戶增收。
(三)項目管理不善導致使用壽命短。現在扶貧項目建設圍標、串標和層層轉包等情況很突出,很多項目最終由鄉鎮及村干部自己承建,缺乏有效監督,施工方乘機偷工減料,工程質量低劣。“重建設,輕管護”現象嚴重,項目資產游離于賬目之外。后期管護不到位,看護責任和義務不明確,項目毀損無人維護。更有項目經營不善,長期閑置,項目收益無法實現。
(四)貧困農戶自身能力有限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留守農民特別是貧困戶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甚至體力都明顯偏弱,導致部分貧困戶沒能力或根本沒有指望靠在家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更有甚者發展產業目的就是獲取政府補貼。產業發展缺乏后勁,給產業扶貧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五)產業扶貧中“人情送禮”行為呈高發態勢。一些地方在發展產業扶貧過程中出現了“人情送禮”的行為,有的地方、企業以“人情”或者幫助推廣產品、宣傳品牌等名義向前來學習、考察、調研人員贈送“扶貧特色產品”,有的單位和人員借機收受土特產品,日積月累就會加重扶貧企業和扶貧合作社負擔,侵害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黨和政府形象。
(六)項目績效評價體系不夠科學。一些職能部門只注重資金和項目的申報爭取,而忽視了項目是否符合當地需要,盲目地考核扶貧項目資金支付進度,片面地追求群眾對項目滿意度,忽視項目實施情況。側重考量項目建設程序是否完整,資金管理是否規范,局限于資金安全監管的范疇,對項目建設質量、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缺乏有效評判。
四、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幾點建議
以審計監督力量助推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監督扶貧政策執行,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審計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
(一)統籌審計資源,強化扶貧審計整改。保堅持“邊審計邊整改,邊規范、邊提高”的扶貧項目動態審計原則,促進扶貧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持續組織開展扶貧審計,實現對貧困地區審計全覆蓋,揭露扶貧資金被挪用濫用、貪污侵占等問題,揭露作風不實、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甚至失職瀆職等問題,推動追責問責。
(三)關注產業發展模式,強化示范引導。關注產業發展模式是否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龍頭企業等主體的社會責任是否有效履行,是否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聯農帶農的社會責任意識,打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政策是否優先支持覆蓋面廣、產業鏈比較完整、風險相對較小的扶貧產業,對有產業發展愿望和產業發展能力的扶貧對象,產業政策是否落實到位,是否發揮效益。關注扶貧項目和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是否合規合理,切實提升產業發展對脫貧的帶動作用,保障貧困戶權益。
(四)關注項目管理責任,保障項目安全。關注項目單位是否嚴格落實扶貧項目工程招投標制度,主管部門是否加大對違規招投標的查處力度,增加違規成本。關注項目施工監管,村兩委和群眾是否切實擔負起監督職責,真正參與到項目施工全過程監督中來。關注項目的經營管理、經濟效益、經營風險等狀況,對經營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風險隱患,是否制定有效的應急處置機制。關注項目檢查維護、項目運營技術標準、項目資產管理等配套制度,是否存在因后續管護缺失等原因導致扶貧項目建成后廢棄閑置,造成重大損失浪費和資源毀損等情況。
(五)關注科技含量,推動成果轉化。關注科技扶貧政策是否落實到位,科技特派員人員配備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履行職責。是否有序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農技人員是否真實深入一線進行現場技術輔導,農技推廣是否做到農技人員直接到戶、到人提供全程技術服務,“村村有產業,人人有技術”的技術幫扶新模式是否形成。是否注重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降低產業成本,提高抗病毒、抗蟲害能力,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轉化率。
(六)關注作風建設,整治腐敗之風。審計要把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和作風問題挺在前面,發揮反腐利劍功能。關注產業扶貧資金是否存在用于景觀修建、外墻粉飾等“面子”和形象工程,基層干部是否存在利用職務便利在安排扶貧產業到戶項目上優親厚友,甚至騙取、套取、貪污、侵占扶貧產業補貼資金。關注扶貧主體責任落實是否到位,貧困戶產業申報驗收是否真實合法。審計要充分認識產業扶貧中行為的危害性,要把“人情送禮”列為審計重點內容。
(七)加強審計人才培養,建立扶貧審計專業隊伍。審計部門要認識到扶貧審計人才匱乏的嚴峻性,加大投入,找準對策,為推動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動力保證和智力支持。拓寬審計隊伍,多方位引進人才,把審計人員派到基層扶貧一線學習扶貧業務,學以致用,指導實踐,努力打造一支知識全面、結構優化、素質較高、懂農業、愛農業、能吃得了農村苦的扶貧審計人才隊伍。
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必須緊緊牽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發揮審計監督職能,全力推進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民的生活更有盼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R].互聯網,2018.01
[3] 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R].互聯網,2016.11
[4] 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R].互聯網,2019.06
[5] 譚婭.《關于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互聯網,2018.08
[6] 初英杰.《扶貧觀摩、調研不得送收扶貧產品》[N].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12
作者簡介:周愛萍(1987-),女,漢族,安徽蚌埠懷遠人,審計師,本科學歷,單位: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審計局,研究方向:審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