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巖
【摘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其中最基本的一個方面就是共同富裕。正是由于需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以及地區、行業之間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才使得通過“看得見的手”來調整收入之間的差異尤為必要。個人所得稅法作為調整收入差異的重要手段,自頒布以來,歷經了幾次調整。本文從個人所得稅調整的歷史進程出發,首先介紹了個稅調整所采取的漸進主義模式,對這種模式是否適用我國的個稅調整提出了建議,最后從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了個稅調整的意義,以及對個稅改革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起征點;漸進主義;公平;效率;自由
【中圖分類號】F812.42
個人所得稅是“看得見的手”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一種重要方式,自個人所得稅法頒布之后,我國個稅的起征點一共經歷了四次調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基本落實了公共政策的目標,但是依然存在著諸多缺陷。只有了解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標,才能以此為依據,更好地進行個稅調整。
一、個稅調整的歷程及調整模式
(一)個稅調整的進程
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調整與人們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一直是茶余飯后最好的談資,每次個稅起征點的調整都會引起全民范圍的討論。個稅所起到調整人們收入之間差距的作用沒人可以否認,但是關于起征點應該如何確定、何種方式征稅最為恰當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我國的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到目前為止經歷以下四個進程。
第一,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建立開始于1980年,頒布《個人所得稅法》,進入了公民納稅的新時代,當時的個稅起征點是每月800元;
第二,2005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個人所得稅修正法草案》,我國的個稅免征額度從每月800元上調至每月1 600元;
第三,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再次對個稅的起征點進行了調整,上調至每月2 000元;
第四,經濟社會大幅度向前邁進,我國的個稅起征點迎來了第三次調整,上調至每月3 500元;
第五,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對個稅的起征點又一次做了修訂,上調至每月5 000元。
(二)個稅調整的模式
根據我國個稅起征點調整的歷程可以看出,我國采取的是漸進主義的調整模式,即對個稅起征點的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狀況,對個稅起征點進行小幅度的修改,積少成多的過程。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并沒有一個終極,它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變化的,由小變化到大變化。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個稅起征點相對于人們的工資水平是十分高不可攀的,那時候我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能夠達到個稅起征點的人只是相當少的一部分,為個稅的順利實施奠定的良好的基礎。到了20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原先800元的起征點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了,對于一些收入剛剛超過800元的人來說,繳稅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因此個稅的起征點被調整到了1 600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個稅起征點從1 600元提高到2 000元,又提高到3 500元,再到現在的5 000元。從個稅的四次調整可以看出國家對個稅的調整是漸進的。如果在2005年一次性地將個稅起征點調整至5 000元,既不符合社會發展水平,也不能發揮好再分配的作用。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國的個稅調整是在一個穩定的環境內,漸進式地調整個稅起征點,這種調整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
(三)漸進主義模式的意義與調整
我國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并不是為了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國家實現再分配,促進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不論個稅怎樣調整,都是為了彌補、修正現有政策的不足,都是國家從全局考慮的,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利益。
但是漸進主義模式主要就是對現有的個稅政策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中的缺陷進行修正,個稅政策是否應該有所創新并不在其考慮范圍之內。個稅政策的制定者應該預防為先,目光長遠,不能等到個稅政策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了才進行調整,應該及時地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彌補現有政策的不足。
二、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在公共政策方面的意義
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在公共政策領域的意義主要在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調節居民的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一)公平方面
對于公平的判斷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機會是否均等、需求標準和貢獻標準。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稅起征點的提高是必然趨勢的,從居民的消費需求來說,調整個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由于對個稅的征收方式是七級超額累進稅率,不同的收入者對應著不同的繳稅級別,當然也承擔著不同的稅率。當稅收起征點提高時,對于原先的高收入者來說,他們的繳稅級別變化不大,影響甚微,但是對于起征點附近的繳稅者來說,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們有可能從一個需要納稅的人變成一個達不到稅收起征點的人,這就變相的增加這部分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縮小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但是,通過調整個稅起征點來達到社會公平難度非常大。首先,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地區、城鄉之間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如果全部采取一樣的個稅起征點,是否是公平的。其次,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影響,家庭往往承擔著大部分社會保障職能,政府只承擔了相當少的一部分,而我們的個稅制度卻未將家庭因素考慮在內。
(二)效率方面
對于效率的判斷也存在著兩個標準,分別是帕累托最優標準和帕累托跟進標準。帕累托最優標準是指在分配資源時達到的理想狀態,在對固定的人群進行資源分配時,即使分配資源的方式發生變化,也沒有人的境遇因此下滑,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個群體的境遇在變好。帕累托跟進是指在對固定的人群進行資源分配時,不僅不讓任何一個人的境遇下滑,而且要讓每個人的境遇都逐漸地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