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平 鐘志云
摘 要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大示范活動,嘗試通過競賽和獎勵的方式激勵科普講解者加強講解能力培養,提高科普講解水平,為科普場館服務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文章總結歷屆大賽的特點,提出比賽如何與實踐同意,與時代同步,體現內涵價值與個性化策略的思考,為科普活動組織和科普講解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科普講解;科普場館;科普活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9-0190-02
科普講解集知識、語言、技巧為一體,科普講解能力是科普人員基礎能力的重要內容,為了提高科普講解能力,加強科普傳播人才隊伍建設,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2014年啟動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嘗試通過競賽和獎勵的方式激勵科普講解者加強講解能力培養,提高科普講解水平,為科普場館服務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大示范活動,也是目前全國范圍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強、最具權威性的科普講解比賽。大賽旨在為全國科普傳播者、講解人員、科普志愿者和科技愛好者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提升各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的科普傳播能力,營造全社會崇尚科學的氛圍,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它的舉辦體現了各級科技主管部門對科普及科普講解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科普講解日趨專業化趨勢,積極促進了我國科普事業發展。
1 大賽概述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自2014年首屆開始,已連續5年在廣州市舉辦,由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主辦,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廣東科學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現代教育頻道承辦。該大賽從2014年只有廣州、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舉辦初賽,到2018年全國共有20多個省市、地區和國家有關部門舉辦300多場預賽,絕大部分的參賽隊伍都是經過初賽選拔產生,品牌影響不斷增強;選手從2014年首屆主要在全國的中心城市選拔,逐步擴展到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直屬機構、武警部隊工信部、解放軍等代表不同層次、各行各業的隊伍,影響力不斷擴大;澳門、香港地區多次派代表參賽或?觀摩。
2 大賽特點
綜觀歷屆大賽情況,日漸凸顯以下三大特色:
1)評委嘉賓規格越來越高。以2018年為例,大賽評委陣容強大,總決賽共5位評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原校長陳新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沈學礎、澳門科學院館長邵漢彬、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專家、重慶大學教授劉靂宇、國家一級演員朱雅麗等知名專家擔任評委,保證了競賽活動的公平、公正、公開。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以及中國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趙新力,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鄭海濤,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王桂林,廣東科學中心主任盧金貴等近20位廳局級以上領導都曾出席總決賽并為獲獎者?頒獎。
2)參賽選手規模和覆蓋面越來越大。2018年,有56個代表隊共計186名選手參加決賽,500多名觀眾齊聚廣州觀摩決賽;無論是參賽隊伍、參賽選手、參與人數和社會影響都創歷史新高,新增了青海、西藏、四川、工業信息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等多個代表隊。參賽選手除了全國各地科普場館的專業講解員外,還有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解放軍、公安、武警戰士和消防官兵,氣象局、地震局等部門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林業局、糧食局、民航局和人民銀行的職員,以及各類科技企業和社會志愿者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澳門代表隊也派出3名選手參加本次比賽。
3)講解主題和形式越來越多。大賽由自主命題、隨機命題、科技常識問答等環節組成,自主命題由選手自行選定,以2017年為例,有消防無人機、全息技術、胚胎冷凍、轉基因、夏季爆流等社會熱點;隨機命題由大賽組委會選定,設置了VR、AR、空間站、可燃冰、人工智能、射電望遠鏡、生物識別、抗生素等20個科技熱點命題。總體看來,貼近民生、緊跟社會熱點是大賽科普講解選題內容最大的特色和亮點。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博物館、旅游景區等各類科普基地的選手,廣泛取材,覆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講解內容貼近生活,包羅萬象,涉及學科廣泛,既有高新技術,又有人文科學和社會歷史等內容。講解形式上,采用視頻、道具、同期聲、音樂等豐富多樣的手段,豐富講解效果。
4)越來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員參賽。如2018年舉辦的大賽中,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王騰博士攜“人造小太陽”走上半決賽舞臺,他以“人造太陽——逐夢未來終極能源”為題,講述了人類開發新能源的歷程,介紹了“人造太陽—核聚變能”廣闊的應用前景。唾液也可以測基因了,“口腔黏膜上皮細胞,擁有完整的30億個DNA代碼,他們脫落在唾液中,讓唾液實現了基因檢測的功能。”,中科院西安分院的楊燕講解了唾液檢測基因的原理、優勢和流程,讓人對基因檢測有了新的認識。
3 幾點思考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至今已舉辦5屆,實踐證明大賽可以促使我們從整體上探索科普場館宣教工作的專業特征,健全和鞏固科普場館教育工作的專業地位,可以成為促進宣教工作邁向新臺階的良好契機,還可以引發我們多方面思考。
3.1 講解比賽與實踐如何統一
如何妥善處理講解比賽與科普場館講解工作實踐的關系,始終引起業界人士的關注,也是歷次比賽的難點之一。在科普場館講解實踐中,觀眾、講解員、實物展品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在目前的講解大賽中,交流主要在講解員與“特殊受眾”(即參賽選手和觀摩同行)之間進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科普場館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特征。基于這種認識,今后講解比賽是否應考慮增加逐步引進與專家評判相平行的普通觀眾評判機制。普通觀眾通過向選手提問、與選手共同討論問題,給出他們一定的分數比例。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擴大了講解比賽的社會群眾基礎,更重要的是把講解工作的注意力引向對講解實際效果的追求。
3.2 講解如何與時代發展同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社會生活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觀眾對科學知識的態度和心理需求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科普講解工作被賦予了更加豐富、更具有時代特征的內容與形式。應當承認,目前科普講解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跟不上時代步伐的現象,具體體現在:重知識的灌輸而輕信息的交流,重抽象的結論而輕啟發式的引導,重嚴肅的教化而輕親和的互動,重單一的知識體系而輕輻射的信息聯系等。雖然這種狀況正在不斷得到改觀,但在這幾次講解比賽中仍有所表現。所以,在當今這樣一個開放和多元的社會環境下,講解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在繼承優良傳統精華的同時,努力探索與時代特征相兼容的講解理念和方法。
3.3 講解內容如何體現價值內涵
一個科普展品,它所包含的信息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加以解釋和傳播。從橫向看,不同學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方法解讀它的文化信息,使這些信息具有了不同的學科意義;從縱向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這些文化折射出不同時代的價值觀,人們以此為基礎反思歷史,認識今天和展望未來。然而,大賽講解中比較容易出現的情況是:表象化文字描述多,文化內涵挖掘少;一條線式的陳述多,跨學科式的聯系少;資料堆砌多,提煉升華少。科普講解,就是把看不到的知識信息挖掘出來再傳遞給觀眾。如果科普講解能夠“深入”到展品所涉及的不同學科知識,又能引導人們在歷史坐標中思考它對現實乃至未來的價值,同時還能夠“淺出”為最精煉和最容易理解的語言,那么科普講解工作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3.4 科普講解如何突出個性化策略
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社會教育形式,科普講解更應突出它的交流性與對話感。科普場館早在多年前就提出要“因人施講”,但在講解實踐中真正把這種策略與個性化的定位相結合上遇到了困難。其中既有理解方面的原因,也有操作方面的原因。有人片面地認為,“因人施講”只是一個講解的“完整版”和“簡化版”的問題,甚至是一個講解時間長短的問題,忽略了觀眾差異的核心。講解的個性化定位首先需要了解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然后再確定適當的角度和切入點,選擇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典型主題,最后才是講解難度的掌控和講解技巧的?運用。
參考文獻
[1]于曉梅.專題講解——講解方式的新探索[J].文物春秋,2012(5):53-56.
[2]李逢林.科普場館講解模式初探[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2(6):191-192.
[3]邱成利,劉文川.提高科普講解能力的方式與途徑初探——基于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的分析[J].科普研究,2015(5):83-91.
[4]朱才毅.科普講解新理念及實踐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8(5):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