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馮雪峰
從“洋品牌”鳳毛麟角,到外資企業遍地開花。“外資入陜”,對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可小覷

目前,陜西外資企業有1402家,營業額超過3000億元。外資企業,為陜西貢獻10%的稅收,也為陜西提供20萬個就業崗位。
這些數據說明,外資企業在陜西經濟發展中已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引進外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實施以來,通過利用外資,陜西已經融入了全球價值鏈和生產網絡。
前不久,我省出臺了《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從5個方面提出20項引資措施,使外資入陜的領域更加廣闊。
在陜西,現存最早的外資企業,是1985年創立的金花大酒店。
投資額最大的外資企業,是三星半導體項目,總投資已經到了178億美元,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利用外資單體項目最大的一個,現在三星西安工廠生產的閃存芯片占到了全球閃存芯片供應量的50%。
影響美譽度最好的外資企業,就是楊森制藥,它也是中國醫藥行業最大的外資企業。
對陜西就業貢獻最大的外資企業,是香港上市的比亞迪,提供了3萬人的就業崗位。
對陜西進出口總值貢獻最大的外資企業,是美國的美光半導體企業,全省進出口總值的40%由它提供。
省商務廳副廳長李生榮說,陜西利用外資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陜西外資的投向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占到利用外資的60%左右,這個比例在全國的省區中是很高的。第二,新型服務業的增長幅度近年來都超過了20%。第三,外資來源地比較集中,主要是香港和韓國,這兩個外資來源地占到陜西利用外資的半壁江山。另外,陜西進出口總值的70%是由外資企業來提供的。
由此可以看出,陜西經濟發展的外向度和外資企業有非常強的相關性,這是陜西利用外資的主要特征。
省人民政府去年出臺了《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李生榮介紹,這個文件提出五個方面20條具體的舉措,其中主要的做法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把改革的紅利、改革的措施落實到位。這就是管理制度改革,在外資管理上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方式。在這個前提下進一步實行工商登記一口受理,把商務備案和工商登記同步進行,這些制度的改革會使外商投資企業進入更加便利,負面清單的不斷縮小,會使投資自由化更加能夠得到實施。
——持續不斷的改善優化營商環境。去年是陜西營商環境提升年,這一年取得了重大的成績,有資料顯示,陜西已經是西部地區營商環境的第一。中國在2018年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里面,營商環境從78位一下躍升了31位,到了47位。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全球40個發達經濟體營商環境都在前50位,中國也進入了營商環境的前50位,我們在向發達經濟體在邁進。一個地方營商環境越好,競爭力才越持久,營商環境的價值遠遠大于資源價值的作用。
——把服務業特別是服務貿易的開拓放到重要的位置。陜西在“一帶一路”上肩負有國際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使命,在中西部的省區在服務貿易上,陜西和重慶、四川、河南、湖北都咬得很緊,陜西在發展服務貿易上有潛力、有優勢、有希望,只要方法得當,共同努力,陜西的服務貿易應該也有可能在中西部走到前列。
——加大國際招商的力度。實行靶向招商,就是和我們發展的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半導體產業,現在陜西已經有了像美光、三星、美國應用材料、臺資的力成,進出口總值已經超過了200億美元。這個產業上,要進一步把它的供應鏈做得更加豐滿豐富起來,進行國際招商。比如在智能制造上,和歐洲、美國、日本在產業鏈上進行更加深入的國際合作。再比如,陜北的能化高端產業的發展上,進行國際招商。就是說,圍繞陜西的發展展開國際招商,能為高質量的發展找到可以依托的重要路徑。
——要為利用外資創造一個好的平臺載體。那是什么呢?就是國際合作園區,在陜西的國家級園區和省級以上園區開展創建國際合作園區的專項行動,使陜西利用外資再上一個檔次。
五個方面“一個都不能少”。這個道理,就相當于想要開門迎客,就必須讓人感覺到賓至如歸。
“準入前負面清單加國民待遇管理制度”,這是《實施意見》中值得一提的措施。
據省發改委外資處副處長鄭壬鴻介紹:準入前國民待遇,通常是指境外投資者在投資準入階段享受的待遇不低于境內投資者;負面清單通常是指東道國在經貿協定中保留的不符合國民待遇的特殊管理措施。
“兩者就好像一輛汽車的油門和剎車,通過有機的配合,使汽車能高速安全行駛。”鄭壬鴻說,這是我國投資理念的一次革新,從原來“政府允許你干什么”轉變為“法未禁止皆可為”。“十三五”以來,我省積極全面落實該項管理制度,凡國家法規政策未禁止的領域,全面對外資開放,實行內外資同等待遇。對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項目在立項階段全部實行備案制,其中總投資5億美元以下的項目由地市備案,而且省級的備案權限已全部下放至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通過以上改革,極大地促進了我省利用外資的穩定增長。
打開大門,歡迎外資入場,關鍵在“開放”。
引人注目的是,跟之前相比,很多行業和領域都擴大了開放的范圍,其中有一項就是金融業的開放。李生榮介紹,設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圍繞著投資貿易也包括金融改革進行了壓力測試,通過這幾年的壓力測試,我省金融開放的條件越來越成熟。
首先,它使我省與國際資本市場更好的對接起來,使我們的企業需求能夠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找自己需要解決的資金問題、資本問題。其次,國際境外這些金融機構進來之后,還會帶來許多增值的服務,而這些增值的服務對于企業的成長來講非常重要。
第三個作用,是因為有了開放、有了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使我們自己的金融機構有了競爭的壓力,倒逼陜西金融機構改革,逐步走向國際,在競爭中產生更強的生存力。
金融業之外,陜西在制造業引進外資也是一個重頭戲。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是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由汽車大國轉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近些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確定了打造汽車產業支柱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年產能300萬輛的汽車目標,我省汽車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成效顯著。
2018年,我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了13.85萬輛,增長70%,產銷量排名躍居全國第一位,產銷量占全國總量的10.84%,其中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領先,連續四年全國銷量第一,陜西通佳生產的系列電牛微型車市場定位準確,性價比優良,在細分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正在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調整階段,對我省而言增長仍有空間,但是客觀上講,發展汽車也有不小壓力,尤其是我省沒有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還很缺失,要借助國家放開股比限制和“雙積分制度”重大政策的實施,做大新能源汽車產業。
就此,有關專家建議,要抓住國家放開股比限制,加強與國際一線品牌的對接,吸引他們到陜西來建廠,突破我省沒有高端品牌汽車的局面。推動我省汽車企業與國際一線品牌企業合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開發高端產品。借助國家召開國際論壇的契機,邀請全球著名品牌到我省參觀考察,推動我省企業與外企合資合作,搭建平臺,提高我省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