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周賓
綠色金融旨在將環境因素充分納入投融資決策之中,以信貸、基金、股票、債券、保險以及排污權交易等金融產品為載體,通過PPP等模式,將更多資本導入綠色產業
受穩定經濟增長與改善環境質量的雙重意愿影響,單純依靠政府對環境負外部性問題直接響應的思路已不能適應新發展理念,國家出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指導意見》等政策,標志著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已全面啟動。
綠色金融旨在將環境因素充分納入投融資決策之中,以信貸、基金、股票、債券、保險以及排污權交易等金融產品為載體,通過PPP等模式,將更多資本導入綠色產業,具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引導效應”和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擠出效應”等特點,正成為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引擎。
我國綠色金融起步雖晚但發展較快,2017年,我國共發行綠色債券約2500億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5。近年來,陜西通過發行綠債、分類分級綠貸審批管理、創建綠色金融示范市(安康市)和特色金融小鎮(灞柳基金小鎮)等,為全省綠色金融發展積累了經驗。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持續增長,應抓住利好政策疊加機遇,圍繞“構筑新高地”任務,增強綠色金融供給,促進金融資本與實體產業深度結合,建設“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創新改革示范區。
以綠色金融發展瓶頸為導向,強化技術理論探索、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促進市場規范運營。
配套政策設計:加快綠色金融創新改革步伐,明確符合我省經濟轉型升級的綠色產業名錄,出臺《綠色金融發展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內通過科技信貸產品融資的綠色項目給予40%貼息,按照票面利息的40%對發行綠債的企業予以財政補貼。
商業模式創新:鼓勵組建包括陜西金融控股集團、大型機構投資者等在內的綠色投資者網絡,積極培養綠色投資者,加強政策宣貫與信息共享,以降低綠色債券發行成本;推動我省民資控股綠色銀行試點,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和綠色基金經理;開辟“政策引導資金+非公企業專利技術+綠色融資平臺”商業模式,通過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夾層投資、定向增發和并購重組等多種形式支持非公經濟綠色發展。
規范市場運營:籌建重點企業環境信用數據庫,制定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相關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出臺基于“赤道原則”的綠色項目第三方機構環境影響評估與綠色認證規范。
發揮綠色金融對產業轉型升級、農村精準扶貧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撐作用。

推動產業轉型:建立自然資源綠色礦山項目庫、結構化綠色礦山擔保基金,并聯動企業征信系統,為煤油氣綠色開采、深加工和循環綜合利用等項目的增信、貸款、融資和企業上市等提供金融扶持;通過PPP模式撬動民間資本投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環保產業等綠色項目;發揮金融產品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助力關鍵技術產品研發試制、“四主體一聯合”研發中心建設、中小微科技企業孵化培育、“陜西科技云”平臺搭建等;通過“四臺一會”(管理、借款、擔保、公示等平臺和信用協會)機制助力“瞪羚企業”進行綠色影響力評估和綠色評級,對符合綠色金融政策的項目及時提供綠色擔保、綠色貸款、IPO綠色通道等產品服務。
支撐精準扶貧:健全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推廣金融扶貧專員制度和“扶貧再貸款+小額信貸”等模式,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釋放“農業綜合體+”的乘數效應,有效落實“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并為打造綠色小鎮提供金融支持,擴大扶貧成效和壯大縣域經濟。
助推智慧城市建設:利用政策性貸款、債券、信托、租賃、私募投資等多元化投融資途徑,力求公交優先與非機動化出行、混合利用與小街區便利化通勤、綠色住宅建設、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提高用水效能和廢棄物資源化等綠色導則在智慧城市開發經營中得到體現。
促進金融與產能合作、市政基建等項目的結合,推廣綠色供應鏈全程管理模式。
形成特色模式:舉辦“一帶一路”綠色金融高峰論壇,研討逐步完善區域性金融中心(西安)、綠色金融示范市(安康等)和特色基金小鎮(浐灞生態區灞柳鎮等)跨區域多層次的發展模式。
促進產融結合:通過行業限額管理、關鍵指標考核、綠色信貸審批等,實現壓減過剩產能、優化資產配置,并利用“一帶一路”沿線項目承接產業轉移,推進全省重點行業企業產能綠化;協助相關企業爭取包括“絲路基金”等國際多雙邊合作基金,鼓勵交通、能源、水務、環保等市政基建項目以綠色資產支持票據(ABN)形式融資,為“一帶一路”沿線項目爭取更多的PPP資金支持;金融機構應協助跨境業務企業落實《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做好重大基建項目的辨識與甄選,認真履行相應的環境與社會責任,并通過可持續彈性基礎設施標準(SuRe)提高投融資效率和客戶的競爭力。
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抓住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關鍵環節,建立綠色定價機制,強化產品信息追溯制度,將制造業環境成本內部化,以保障節能環保產業綠色收益,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我省綠色制造領域;出臺我省綠色采購指標與評估標準,建立政府和企業優先采購與強制采購制度,建設綠色供應鏈產品商庫并強化分類指導;探索資源環境補償機制試點,對不同綠色級別的產品與服務給予相應的貸款優先、稅費減免和財政補貼,發揮綠色消費的引領激勵作用。
增強主體活力:積極運用前沿科技成果與現代管理工具,鼓勵聚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資源鏈,使更多綠色資金下沉到中小微企業,并整合綠色金融的不同業態模式;健全省市縣三級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擴大金融機構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和支持其開展不良貸款轉讓;鼓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打包批量處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降低不良貸款率和有效化解“兩鏈”(資金鏈、擔保鏈)風險。
優化金融環境:鼓勵金融機構推廣使用環境壓力測試工具,測評環境因素對金融風險的影響程度,降低企業信貸成本與風險;進一步規范融資產品信息、企業信用信息、公共環境信息的披露制度,確保金融機構、企業客戶與第三方評估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支持建立融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融資投訴網絡服務平臺以及設立“企業信用紅黑名單”等滿足市場對綠色金融服務的需求和不斷優化綠色金融領域生態環境。
提高系統效能:鼓勵金融機構基于金融大數據引擎技術(FIDE)(集成包括基礎信息、經營與消費數據、運營商數據以及網絡征信信息等多維數據)、區塊鏈、云金融等技術集群,構建綠色金融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貸前信息聚合、貸中風險監控、貸后預警催收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從而在資源配置、融資渠道、產品交易、風險識別等方面提高金融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和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