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璽

一次,我應邀參加心腦血管病的社區義診,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懇求說:“大夫,您能不能去給我家老頭看看病?前兩天剛在醫院確診高血壓,吃著藥也不管用,他的血壓越測越高,請您到家里給他看看。”
我把來診者處理完便去她家。病人在床上躺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胖,是典型的高脂血癥患者。他60歲剛過,退休后在家天天看電視,就這樣“閑”出病來了。前些天他因頭暈去醫院就診,血壓值是145/95毫米汞柱,醫生說他是輕度高血壓。我問他:“今天測的血壓值是多少?”他說:“一次比一次高!”老太太忙把記錄本拿給我看,上面清楚地記錄著今天已經測量了五次,血壓值一次比一次高。我半開玩笑地說:“照這樣你再測幾次,就把病人的血管測爆了!”
什么是“血壓”呢?說起來也不復雜,人的心臟和全身的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構成了循環系統,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心血管系統。心臟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水泵,血管則像有彈性的輸水管道,把心臟泵出的血液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全身各處。這種由于心臟收縮所產生的壓力通過血液作用到血管壁上,就是人們所說的“血壓”。血壓壓力值有一定的波動范圍,過高或過低都會使人感到不舒服,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
經過觀察發現,這個病人的血壓越測越高是高血壓的另一種類型,是因為頻繁測量,精神處于緊張和恐懼狀態,交感神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讓血管收縮的腎上腺素分泌量不斷增加。所以,病人的血壓測量值出現了越測越高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不建議那么頻繁地給患者測量血壓,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緊張和恐懼,于健康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