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怡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戲曲音樂;傳承;創新;發展
一、傳統戲曲音樂略述
中國戲曲藝術,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曲文化,是融歌唱、表演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戲曲始終保持自己的基本形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一種藝術形式。
中國戲曲的起源,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從文明起源階段至春秋戰國時期,巫師表演的祭祀樂舞就是最初戲曲藝術。漢代“百戲”盛行,各種伎藝表演都與戲曲相關聯。漢代之后,樂舞發展令人矚目,《踏搖娘》就是其代表作。唐代參軍戲盛行,從戲曲角度看參軍戲有角色、有扮演、有故事,已具備戲曲的雛形。
隋唐時期出現用同一宮調內不同曲牌的樂曲連綴形成的音樂作品。在后來演變中將不同宮調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形成“諸宮調”。《西廂記諸宮調》是現存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從其藝術形式可看出成熟完整的戲曲已呼之欲出。
宋元時期,中國戲曲形式逐漸確立,雜劇和南戲各具特色。宋代雜劇包括歌舞戲和滑稽戲。滑稽戲以對白為主;歌舞戲以音樂貫穿全劇,歌舞表演為主。演員已有一定的組織形式,為戲曲角色行當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礎。音樂方面吸收了唐宋大曲、諸宮調等曲調,表現力十分豐富。南戲起源于浙江,曲調采用五聲音階,多平穩進行,形成綿密柔麗的特色。音樂活潑、自由,前期以清唱為主,后來用笛、鼓、板伴奏。總體來說,南戲的發展使中國戲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吸收雜劇音樂基礎上,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為明傳奇,明傳奇更加豐富而成熟。一些在民間流傳的曲調也加入戲曲音樂的范疇中,形成風行一時的地方戲曲唱腔。比較顯著的有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和昆山腔,并稱為“四大聲腔”。
清代,戲曲得到更大發展。乾隆年間,在北京形成知名的“四大徽班”。19世紀后半葉,逐漸形成以皮黃腔為主的新型劇種—京劇。與此同時,催生出大量以地方聲腔為音樂手段的劇種,這些新劇種的出現激發中國戲曲進入一個新高潮。
二、傳統戲曲音樂的魅力
中國的戲曲種類繁多,各地的戲曲劇種多達348種,這是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也是世界的文化財富。
昆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來自于昆山腔,經魏良輔的改革確立南北曲調的旋律,最具代表性作品是湯顯祖的《牡丹亭》。這部作品在唱腔、音樂、表演等方面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直到今天依然是舞臺表演的典范。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由此可見,昆曲的藝術價值被全世界所公認。
秦腔的出現是戲曲藝術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環節。秦腔誕生在陜西關中地區,稱為“梆子腔”。秦腔體裁是“板腔體”結構,就是以一兩個曲調為基礎,通過板式變化造成速度和情緒上的變化,增加曲調的豐富和發展,更具靈活性和通俗性。秦腔流傳過程中,梆子聲腔特點和地方方言相融合,衍生出新的梆子劇種,如京劇、豫劇等。
京劇,我國的“國粹”,由西皮、二黃兩個聲腔體系共同組成。西皮腔活潑剛勁,曲調跳進較多,擅長表現歡快昂揚的演唱情緒。二黃腔流暢舒緩,級進為主,節奏十分平穩。京劇迅速發展的原因還在于出現譚鑫培、梅蘭芳等藝術大師。尤其是梅蘭芳多次赴國外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讓世界領略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
豫劇,也稱之河南梆子。20世紀30年代以來,很多造詣精湛的藝術家大量涌現,如常香玉、馬金鳳等。時至今日,豫劇發展成一個家喻戶曉的全國性劇種。豫劇的發展壯大與唱詞語言和地域風格有直接的關系。豫劇唱腔旋律流傳、節奏鏗鏘、吐字清晰、運腔酣暢,有十分獨到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建國后,產生了《朝陽溝》等經典劇目。
《朝陽溝》是著名戲劇名家楊蘭春創作的現代戲,這部作品通俗易懂,曲調類似民族音樂,歡暢明快,是豫劇里程碑式的劇目。《朝陽溝》主要描寫了城市姑娘銀環在未婚夫拴保的約定下,高中畢業后到農村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故事。劇中的經典唱段膾炙人口,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朝陽溝好地方》是劇中“上山”的一段戲,銀環來到農村,看到美好的自然風光,心中無限喜悅與歡欣。在音樂上,唱段以“二八板”為主體,運用旋律的伸展變化和調式交替對比等多種作曲手法,既保持了濃郁的豫劇風格特色,又新穎動聽。演唱形式上,引入女聲伴唱,合唱和獨唱的對比 使銀環的唱腔更加突出、鮮明,具有藝術感染力。
《人也留來地也留》是該劇的一個核心唱段,銀環在農村思想動搖,決定回到城市,在離開朝陽溝時內心悲傷矛盾的一個唱段。這與前面的“上山”前后呼應,反襯對比,生動塑造了人物形象。這一段音樂深沉、哀愁,給人以悲觀、憤慨的感覺。這段開始運用“緊二八”,表現銀環回城的迫切心情,后又轉入慢“二八板”,同時引入了伴唱的音樂形式,營造出人物內心的思想變化,前后形成鮮明的音樂風格對比,整個唱段編排巧妙、新穎獨特。
《朝陽溝》藝術成就非常突出,在音樂創作上大膽整合與革新,是豫劇現代戲的創新與發展。它為豫劇現代戲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成功經驗,劇中很多唱段優美流暢,百聽不厭,至今仍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唱。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一代豫劇藝術家李樹建等創作很多新編的歷史劇,進一步促進了豫劇的快速發展,如《清風亭》、《程嬰救孤》等。這些新編劇目把河南豫劇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走出了國門,讓世界觀眾欣賞、領略到中國戲曲的魅力。
三、戲曲音樂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中國戲曲在傳承文明觀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段和獨有的審美特征,通過高臺勸化、崇本揚善教育民眾;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寓教于樂、寓情于理觸及人們心靈,實現了它的教化功能。通過集中、典型的故事反映現實,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使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心靈得到洗禮,實現了它的美化功能。
中國戲曲對社會生活提供審美判斷的標準,在弘揚真善美的同時,告訴人們什么是假丑惡,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從中國夢的實現還是從核心價值觀的樹立而言,戲曲都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戲曲在普及傳統倫理道德中有傳播功能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種類繁多。戲曲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民族精神。回顧戲曲歷程可以看到,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文化隨著不同劇種、不同劇目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戲曲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同生共長,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它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發展自己,另一方面它又發揮著傳承經典、普及倫理道德的社會作用。它在戲曲劇本里面所反映的變革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威武不屈等道德和觀念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粹,也是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價值所在。戲曲承載著眾多的中國文化基因,通過戲曲之美讓世界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弘揚中華文明的傳統,提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
四、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未來發展方向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劇的今天,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更應為社會各界所重視與扶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首先,創新傳統戲曲的表演內容與藝術形式。創新,要在保持戲曲特色的基礎上,一方面,在表演內容上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傳統戲曲演繹的多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其主旨雖是懲惡揚善,弘揚美德,但內容乏善可陳。當代社會要多創作反映時代、表現現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劇目,這樣才能吸引觀眾。因此,傳統戲曲的創新,應該順應現代人的社會心理,主旨仍要懲惡揚善,弘揚美德,但要讓傳統美德貼近現代人生活,引起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戲曲在藝術形式上要不斷探索革新。戲曲的藝術創新,不僅在劇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還要和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藝術娛樂形式結合,打造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戲曲形式,探索普及弘揚戲曲的新途徑。
其次,培養有文化積淀的音樂創作人才,推出名劇佳作。名作是一個劇種的名片,發揮好名片作用對于傳播戲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名家、名作的表演更具代表性,可以使觀眾領略到一個劇種的精髓。一個名家的產生,會帶動一個劇種的發展,在擴大劇種影響力,促進劇目技巧、形式的發展方面有重大的意義。
再者,學校教育與傳承人培養。如何培養傳承人是中國傳統戲曲面臨的嚴峻考驗。學校教育特別是把高等高職教育引入戲曲傳承,是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要出路。學校教育可以培養大量的專業戲曲人才,在人才儲備上解決了戲曲藝術發展的后顧之憂,這些戲曲人才中的佼佼者日后會成為一個劇種的代表人。同時,高等高職學校教育對戲曲理論建設有重要意義,可以進一步提高戲曲從業人員的水平,加強多方面戲曲理論探討,對中國戲曲人才建設都是積極深遠的。
在推廣上,戲曲進校園,培養大眾素養。戲曲進入中小學課堂,使我國青少年接受戲曲文化的熏陶,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傳承推廣戲曲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興趣愛好,推動促進了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專業藝術團體院校,肩負戲曲文化藝術傳承的神圣使命,在各中小學普及戲曲知識,開設戲曲傳習課程,展現戲曲藝術的魅力。我們要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融入基礎教育中,讓戲曲藝術魅力走進青少年的心里,把我們的傳統文化、藝術瑰寶代代傳承下去,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煥發出新的藝術活力。
參考文獻:
[1]修海林、李吉提.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黨偉波.中國古代音樂史溯源與流變[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