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嘉
“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北宋文壇巨擘蘇軾《金山妙高臺》中這幾句詩,蘊含著他對鎮江金山深厚的眷戀之情。自1071年由汴京赴任杭州初次路過鎮江算起,蘇軾先后11次蒞臨鎮江,留下傳世詩詞上百首,其中金山詩作有18首。1079年4月,蘇軾自徐州移至湖州,千里舟行僅只三宿,倉促之中也要一游金山,傾觴吟詩。1101年,因遇大赦得以從海南島儋州貶所越大庾嶺北歸,5月途經鎮江,造訪金山,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嘲而又自豪的“戲言”對自己的一生作出了中肯的評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之所以視貶謫為“功業”,是因為黃、惠、儋三貶所雖為其政治生涯之洼地、仕途經濟之低谷,卻為其思想人格之高標、詩詞文章之巔峰,故而說是“平生功業”所在。兩個月后,7月28日,蘇軾病逝于常州,《自題金山畫像》便成了他的自挽之詞。
從蘇軾的金山詩作來看,他之所以如此鐘情金山,大抵有四個因素:
山水。金山高不過44米,周長也只520米,古時為揚子江中小島,然而“萬川東注,一島中立”。它雄視江海,吞吐萬象,既有俊鶻摩天巨鰲出海的磅礴氣勢,亦有芙蓉出水碧玉浮江的秀麗姿容,“勝概天下第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此多嬌的江山,,智兼備的蘇軾豈有不來游覽吟詠之理?在蘇軾的金山詩作中,《題金山寺》這首七律寫山光水色最富韻味:“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這首回文體詩作,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曉兩種景致,境界優美,賞心悅目。它構思奇特,結構巧妙,無論順讀倒讀,皆音順意通,渾然天成,猶若蘇州的雙面繡,正面背面雖為同一畫面,意趣卻迥然不同,耐人尋味。金山的山水讓蘇軾醉了,而蘇軾的山水詩又讓后來人醉了!
名寺。金山寺,即江天禪寺,始建于東晉,距今有1600多年歷史。它依山而造,殿宇亭臺鱗次櫛比金碧輝煌,巍巍浮屠屹立山巔直指云天,形成“寺裹山”的獨特景觀。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多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稱中國四大名寺。寺廟宏偉,佛像眾多,人文薈萃,風光旖旎,引得帝王將相、騷人墨客、佛家信徒摩肩接踵紛至沓來,蘇軾豈能錯過?蘇軾筆下的金山寺多姿多彩,氣象萬千:“金山樓觀何眈眈,撞鐘擊鼓聞淮南”,極言寺廟之雄、僧徒之眾、香火之盛;“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盡顯天風之柔、江面之闊、落霞之艷;“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柄鳥驚”,給金山寺廟的深夜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為佛國凈土的早晨平添了幾分驚險氛圍。至于會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的塔鈴,雪峰孤起平坦如砥的“妙高臺”,出沒于波濤之中的“中泠南畔石盤陀”,乃至江南江北那些遮住詩人望鄉視線的連綿“青山”,無不在蘇軾筆下釋放出神奇瑰麗的風彩,令人神迷目炫,嘆為觀止。
高僧。蘇軾《金山妙高臺》日:“臺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幾。巉巉玉為骨,凜凜霜入齒。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何須尋德云,即此比丘是。”詩中“老比丘”者,曾被宋神宗賜予高麗磨納金缽的金山方丈佛印禪師也,為當時士林中眾所周知的高僧,他與蘇軾青年時期即為好友。佛印住持金山寺,蘇軾豈能不來?金山寺許多地方至今還留有二人蹤跡,如二人常在一起吟詩作畫的佛印山房,蘇軾晚年受佛印之托寫《楞伽經》的楞伽臺,蘇軾陪友人賞月的妙高臺,佛印仿蘇軾所施玉帶式樣建造的玉帶橋……漫步寺中,目睹這些古跡,如果不吝嗇想象,說不定明代散文家魏學洢在《核舟記》中所描繪的“峨冠而多髯”的蘇軾、“絕類彌勒,坦胸露乳,矯首昂視”“左臂掛念珠”的佛印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美食。蘇軾不僅是文學家、書畫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一生愛好美食、發掘美食、創導美食,有許多美味佳肴皆以其號命名,如“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豆腐”“東坡墨魚”等等,其中尤以“東坡肉”最為著名。佛印為蘇軾方外知交,這些掌故自是了然于胸,故每燒豬以待其來。一日,燒豬為人竊食,蘇軾戲作小詩日:“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佛印讀了這首詩是何心情,不得而知;然而他既敢以“燒豬”招待美食家蘇軾,其味之美可想而知。如今,若有好事者將此美食開發出來,鎮江“佛印燒豬”定能與杭州“東坡肉”媲美。還有一樣美食,也是蘇軾喜愛的:“誰能斗酒博西涼,但愛齋廚法豉香。”詩句中的“法豉”,即豆豉,金山寺僧以豆經蒸煮、發酵精制而成,香氣襲人,十分可口,“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及也”,常用以饋贈遠客。蘇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一詩說他在焦山“飽食未厭山蔬甘”,可以推想,金山“法豉”的味道絕不會遜色于焦山的“山蔬”,而且也必定會令蘇軾“飽食未厭”的。
山水之美,名寺之勝,高僧之誼,美食之味,使蘇軾深深地愛上了金山這方熱土。蘇軾晚年,甚至想在與金山隔江相望的蒜山松林中擇地定居,遺憾的是,蘇軾至死也未能實現自己的心愿。然而,可以告慰蘇軾的是,他所鐘情的金山,千百年來雖歷經改朝換代、長江易道、戰爭火災等天災人禍,而今濤聲依舊,仍然保持著“寺裹山”的勝景。隨著青山綠水新鎮江T程的實施,不僅原有的景點得到保護、修葺或重建,而且還建設了許多新景點。若蘇軾在天有靈,定會“故國神游”,開始他的第12次金山之行。除了到生前原有的景點重溫舊夢外,還可到重建的清代皇家藏書樓文宗閣去翻閱《四庫全書》,到佛教文化廣場去觀摩規模盛大的法界圣凡冥陽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到白娘子愛情文化園去進行一次浪漫之旅。白天泛舟金山湖上,好吟“濃妝淡抹總相宜”;夜晚起舞云水歌臺,宜歌“千里共嬋娟”。此一行,蘇軾怕是再也離不開金山了。